• 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全三册)
  • 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全三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怀瑾先生讲中国智慧系列(全三册)

正版保证 新华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七天无理由退货让您购物无忧

92.5 5.2折 177 全新

库存773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责编:龚将//周杨|口述:南怀瑾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63283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77元

货号31678224

上书时间2024-06-13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生于温州乐清的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青年时代立下接续中华文化断层的志业,躬身践行七十年。以“经史合参”的方式讲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门户,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目录
《中国有文化》
第一章 什么是中国文化
我只是中国文化的“白头宫女” / 2
“汉学”的启示 / 9
“中国文化”是怎么讲起来的 / 14
文字是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 / 17
人文是中国文化的重点 / 23
如何看待文化的“废兴存亡” / 30

第二章 三家大脉络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 34
儒家的历史脉络 / 38
道家的学问与影响 / 50
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 64

第三章 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词
先认几个字 / 76
五经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 86
易:生生不息 / 91
出世与入世:孔子为什么不归隐 / 94
十六字心传与道统 / 100
孝道:守身是前提,大孝于天下 / 105
横渠四句:知识分子的责任 / 111
第四章 为什么有家有国,却没有社会?
男女、五伦与社会 / 116
家: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 119
三从四德,并没有轻视女性的意思 / 130
积阴德与社会福利 / 135
丛林制度的特殊贡献 / 139

第五章 中国有没有“经济学”?
另外一种经济学 / 146
人民、土地、财货,怎么排序? / 154
仁义经济学 / 159
经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 / 164
司马迁的“金”句 / 169
第六章 穿透迷雾的历史眼
文化的中心是历史 / 176
因果观与历史哲学 / 182
唯时史观与理想国 / 186
司马迁的历史眼 / 192

第七章 政治有原则
为政不是政治,礼治不是法治 / 200
王道:以德服人 / 204
为政到底在人 / 210
政治大原则: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214
十二字说尽所有政治理想 / 217
仁道的密宗: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219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 224

第八章 传统教育的启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 230
没有私心的教育 / 237
诗教的修养 / 240
人才如何培养 / 247
人才如何选拔 / 251

第九章 东西方文化的对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256
恃强凌弱不是人类文化 / 267
东西文化在时代中的趋向 / 270
当今世界的经济危机 / 276
当今世界的文化危机 / 279

《人生无真相》
第一章 人生的价值
此身的价值与烦恼 / 2
人生不能没有“观” / 5
我从不跟着潮流走 / 10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 14
天爵与人爵,你选一个 / 19
人生的至高价值 / 22
正命地活着 / 25

第二章 立身的原则
如何理解自我的个性 / 32
人生要如何起步 / 37
成年人的第一课 / 41
自立的前提 / 46
忘记一切外界影响,就可以顶天立地 / 50
人有三师 / 54
如何面对穷困 / 59
人生三道坎 / 66
诚恳就是大智慧 / 71
五个人生原则 / 77
人生不可无所畏 / 80
不着急,不求满 / 84
享受的原则 / 88

第三章 处世的原则
为什么要懂人情世故 / 94
不要成为一颗“汤圆” / 100
前面的路,留宽一点给别人走 / 103
高着眼,少低头 / 107
可以倒霉,但是不能有倒霉相 / 109
如何认清一个人 / 115
朋友之道 / 122
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分寸感 / 128
柔与谦的哲理 / 133
这三种情况,最容易招致怨恨 / 136
毁誉如何了断 / 141
能做好这六点,就天下太平了 / 147

第四章 事业的真义
职业不等于事业 / 154
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富贵 / 159
会用钱才是真本事 / 163
不动心,才能干大事 / 170
成败都经过,才能有大成就 / 173

第五章 人生的真相
人生难如意 / 178
天下无如吃饭难 / 184
改变命运要靠自己 / 187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 190
力和命是两种东西 / 194
无德而富贵,是人生最不幸的事 / 198
人生的四种障碍,四种惧怕 / 202
在痛苦中成长 / 205
毕竟输赢下不完 / 210
清福比洪福还难享 / 213

第六章 修行的要义
我九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真仙真佛 / 218
要运气顶好的时候放得下,才是修道 / 221
人不自欺,天下无敌 / 224
天地之间有正气 / 228
降服焦虑的心法 / 233
晚年如何安顿 / 238
修养的层级 / 241
修行者的画像 / 245

第七章 人生的境界
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 254
如何理解生死 / 258
梦幻泡影是真的吗 / 263
澄澈到底,做一个自然人 / 267
最平凡,最高明 / 270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275
至高的水德 / 280
附录 南怀瑾先生训诫 / 283

《正道的谋略》
引论一 谋略是一把刀,不能乱用 / 1
引论二 谋略不是阴险的学问 / 4

第一章 先树原则,再立目标
同样的本事,为何别人成功,你就失败 / 10
持身是成事的前提 / 13
要自重不要自尊 / 17
要不要做一个名人 / 19
能受多大委屈,就能有多大成就 / 27
每天急急忙忙,恰恰得不偿失 / 32
人生最高的勇气是慢一步 / 35

第二章 先懂规律,再谈手段
要成就一番事业,先懂器与时的关系 / 38
人生的第一步,看你怎么站 / 41
老子讲的是规律,而不是心机 / 44
老子的成事秘诀 / 49
把握这四条原则,求得事业的平安 / 53
以出世的修养,做入世的事业 / 64
与其练达,不若朴鲁 / 68

第三章 道德与利益之间怎么选
这个钱该不该拿 / 72
别人的利益绝不沾 / 75
做好事尤其要慎重 / 77
忠义有什么好处 / 80
忠义矛盾怎么选 / 83
把仁义当方法 / 88
核心价值如何  为治理手段 / 93
欺骗是好的策略吗 / 97
言必信,行必果,只是小人 / 101
圣人不是只讲道德,不讲利害 / 105

第四章 言行举止没有小事
说错一句话,后悔一辈子 / 110
说对一句话,能解救天下 / 112
不在其位,绝不要随便讲话 / 115
不懂倾听后果很严重 / 117
恭维皆毒药 / 122
精明要有限度,更不能外露 / 127
人要小心三种麻烦 / 129
轻诺者,多半寡信 / 133
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厉害角色 / 136

第五章 先学怎么做下属
第一等人都在领导变化 / 140
你是哪一种人才 / 143
六种反面的人才 / 152
交一个真正的朋友 / 157
如何给领导选副手 / 166
你的老板有前途吗 / 172
一个下属的自我修养 / 176
大时代中如何进退自如 / 183
功高震主怎么办 / 193

第六章 再学怎么做领导
真正的领袖必定永远忧虑 / 202
先吃透普通人的心理 / 207
以正做人,以奇做事,以无事创业 / 209
一个好领导,要注意九个坏毛病 / 216
有利益大家先拿,有困难我先面对 / 227
不必要求成功在我 / 229
道家管理学的终极秘密 / 238
道家管理学的最强一战 / 242
王道还是霸道,非要二选一吗 / 255
为什么年纪越大,权力越不肯放 / 260

第七章 领导力的核心是用人
做任何事业之前,先学会看人 / 268
要能办事的人,还是要懂事的人 / 275
真正高明的领导,不会玩弄他人 / 289
不要期待每一个下属都是圣贤 / 291
如何应对拒不合作的高人 / 294
如何应对下属的欺骗 / 298
对待人才的七种方法 / 301
九种防邪之道 / 307

内容摘要
这是一套南怀瑾先生讲给当代人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按主题分为三本书:《中国有文化》《人生无真相》《正道的谋略》,分别对应南怀瑾作品中与当下普通读者关系密切、适合入门的板块。
《中国有文化》意在呈现南怀瑾先生对于中国文化总体脉络、特色和价值的概述。可以让读者快速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价值,了解古今社会在组织方式、经济、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获得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认知。
不论古今中外,对个人来说,一生重要的事无非立身、处世、做事、安心,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遗产。《人生无真相》这本书就将南怀瑾先生讲述的相关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希望对于读者看透人生的规律、面对人生的困境、实现人生的价值有所帮助。
《正道的谋略》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做人成事策略的话题,侧重于传统谋略智慧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启示,包括原则与目标、规律与手段、道德与利益、言行与举止、先学做下属、再学做领导以及用人七大板块。

精彩内容
为什么要懂人情世故《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时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他要挑起家庭这副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的。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其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这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是需要人生经验的。
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没有办法实验,那就是政治和军事。这两个东西,包罗万象,变动不居。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政治,专制、君主、民主、集体,究竟哪个好?谁能下得了这个结论?尤其现代的中国,几十年来,西方的什么思想文化,都搬到中国这个舞台上来玩过,但是西方思想是西方文化来的,结果如何呢?所以为政的人要了解人生,要有经验,要多去体会。因此孔子将自己的经验讲出来,编到《为政》这一篇里,就是暗示一般从政者,本身的修养以及做人、做事的艰难,要效法他这个精神,在工作上去体会它、了解它。
从上面几段,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讲到人情世故,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这是很坏的事。如果说“这家伙太世故了!”便是骂人。尤其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几年前在《中央日报》上我就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一般中国年轻人的反应,是认为这个外国人的文章写得非常透彻,我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二三年,就能懂中国文化,那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几十年的饭是白吃了。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人情,所谓“人情”,不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左邻送到右舍,在外面送来送去地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来物归原主了。这只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地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作人情世故。但现在反用了以后,所谓这家伙太“世故”,就是“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用词了。就这样把中国文化完全搞错了,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更不对。
我以前讲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中国的四个字——安居乐业。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论,都没超过这四个字的范围;都不外是使人如何能安居,如何能乐业。同时我们在乡下也到处可以看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八个字,而这在现在的一般人看来,是老古董。可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八个字的境界,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来说,无论什么政治理想都达到了。而这些老古董,就是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还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此我们回过头来看东西方的文化,人类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起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曲折艰难,是件好事。
我经常感觉现在的青年们,大学毕业了,乃至研究生也毕业了,二十多年中,从幼稚园一直到研究所,连一步路都不要走。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长大,学位是拿到了,但因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书,又能够做些什么呢?人情世故基本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逃难、饿饭、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在电影上看过,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学问是要体验来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佛家禅宗中记载,唐代的著名禅宗大师赵州和尚,皈依他的弟子很多,当时唐代的一位宗室赵王,王府就在赵州,他也皈依了赵州和尚。有一天,赵王来看赵州和尚,他正在打坐,有人向他报告王爷来了,他闭着眼睛打他的坐,直等这位王爷到了他的面前,他才睁开眼睛说:你来了,请坐!他是以对待弟子的态度接待这位王爷的。但他仍然讲了两句客气话:“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尽他当师父的一分礼貌。赵王当然说:“师父你不要客气了,我们做弟子的应该来拜候你的。”王爷回去后,第二天派王府的太监送了许多东西来,小和尚在山门外远远看见,赶紧报告师父。赵州和尚听了立即赶出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还请那位送东西来的小太监吃素斋,说不定还送一个红包。小和尚们看到这情形,还误会这位师父太势利了,前天王爷来,没有带礼物,连禅床也不下;今日听见送了许多东西来,对一个小太监竟如此客气。等客人走后,小和尚便问师父:“您这样做法是什么道理?”赵州和尚说:“你们这些人,真是不懂事,要知道阎王易见,小鬼难缠啊!这些小人,如果不好好接待,回去乱说一顿,可真会破坏我和赵王之间的道义之交啊!”赵州和尚,就是如此透彻地了解人情世故!所以佛家说,先要透彻人情世故,方能做一个出家人。当然,懂佛法的出家人,一定懂世法;不通世法的人,也一定不通佛法,这是一定的道理。
这就是人生处世的分寸和道理。一个人处世,要有一定的分寸,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也不可,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规矩、人格、风范。换言之,做人做事,要有一定的范围标准,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物、处理的方式,也是不相同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