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38 5.6折 68 全新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进龙 编著;刘双萍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42173324

上书时间2024-08-29

少年巴斯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姚进龙 编著;刘双萍
  •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6
  • 版次 1
  • ISBN 9787569325676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两大模块,模块概述了中医适宜技术的常用方法及养生保健康复的主要方法,阐述了各种方法的概述、作方法、注意事项、常见意外处理及养生康复保健方法的作用、原则及应用。第二模块主要以常用炮制适宜技术为主,主要论述了临床常用的基本炮制理论、知识与技能,代表的炮制方法、质量要求、炮制作用、炮制研究等内容。

精彩内容:

章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医者将针具(通常为毫针)按照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手法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针即针刺,指以针刺入人体穴位。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针刺疗法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补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相应的效果。针刺作方法正确是针刺疗法功效发挥的关键。针刺时,必须在勤练指力及手法的基础上,达到进针快速、手法灵活、运用自如的程度。运针时,要求做到捻转或提插的幅度和频率可以随意掌握,同时亦必须在自己身上练针,以体验不同针刺手法所产生的针感,待到临床施针时,方可减少疼痛,易于得气,达到理想效果。针刺过程中,有效的刺激强度以得气为标志。得气又称针感,是针刺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由于刺激的部位与组织结构、个体差异以及患者对感觉的表述不同,因此可出现各种各样的针感。通常医师会感到针下沉重满紧,同时患者也会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触电、温热、凉爽等感觉,甚至沿方向散播的现象。一般来说,得气迅速者疗效较好,得气较慢者疗效较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针刺过程中,嘱患者必须保持适当体位,以便于腧穴定位、进针作及留针。医师通常应双手配合进针,一手持针,另一手按压,在穴位处揣摩、循按,以了解肌肉厚度、孔隙大小、骨骼位置深浅,或拨开肌腱,或推避血管;协调患者位置,运用指力,使针尖迅速穿透皮肤,刺入深度,运用适当手法刺激;或将毫针套上针管,贴放在穴位上,以手指叩弹针尾,利用导引力穿过表皮,去掉针管,将针刺入相应深度,再运用行针手法进行相关作。一、针刺的作用1.疏通经络疏通经络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从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刺基本、直接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针刺时,选择相应的腧穴和手法,或用针点刺出血,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2.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向衡转化,是针刺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制是复杂的,但从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刺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3.扶正祛邪扶正祛邪可扶助机体正气,祛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从角度上来看,针刺治病实际上是在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二、针刺疗法的特点针刺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用服用药物,只是在患者身体的部位用针刺入,刺激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针刺疗法可按中医学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的哪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制订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针刺疗法可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
【目录】


上篇中医药特疗法

章针剌疗法

第二章灸法

第三章┄拔罐疗法

第四章┄推拿疗法

第五章穴位注法

第六章电针疗法

第七章耳穴贴压法

第八章刮痧疗法

第九章穴位按摩疗法

第十章药棒疗法

第十一章小儿捏脊疗法

第十二章外敷法

第十三章换药技术

第十四章湿敷法

第十五章溻渍法

第十六章药熨法

第十七章穴位敷贴疗法

第十八章贴药法

第十九章敷药法

第二十章封包疗法

第二十一章热奄包

第二十二章坐药法

第二十三章熏洗法

第二十四章药浴法

第二十五章直肠给药法

第二十六章足部反区疗法

下篇炮制技术

第二十七章炮制技术概述·

第二十八章炮制的目的及其对药物的影响

第二十九章净选加工技术…

第三十章饮片切制技术

第三十一章炒法·

第三十二章炙法

第三十三章煅法

第三十四章蒸煮法·

第三十五章复制法

第三十六章发酵、发芽法

参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