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
  • 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
  • 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
  • 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

88 7.3折 120 九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庚、郭汉城 编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10-10

无人之书的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庚、郭汉城 编
  •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9
  • 版次 1
  • ISBN 9787104026785
  • 定价 1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46页
  • 字数 89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所述,始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止于鸦片战争前后,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戏曲剧种、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艺术发展的历程;通过探讨古代戏曲与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总结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工作者提供借鉴.全书共四编:第一编,戏曲的起源与形成;第二编,北杂剧与南戏;第三编,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第四编,清代地方戏。本书版本采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作者简介】
  张庚,原名姚禹玄,男,汉族。当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剧史家,党在戏剧工作方面卓越的组织家和重要的领导者。
  主要著作:《戏剧概论》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戏剧艺术分论》1942年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198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再版;《论新歌剧》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戏曲艺术论》198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论著有《中国戏曲通史》(与郭汉城共同主编)、《戏曲艺术论》等。主要戏剧创作有:《秋阳》(话剧,1934年),《保卫芦沟桥》(话剧,1937年,与夏衍、阿英、郑伯哥、宋之的等17人集体创作),《永安屯翻身》(秧歌剧,1947年),《山花红似火》(歌剧,1962年);选编《秧歌剧选》,196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7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与郭汉城共同主编了(中国戏曲通史)(3卷)和《中国戏曲通论》。
【目录】
编写说明
修订说明
再版说明
第一编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
第一节古代歌舞与古优
第二节角抵戏与参军戏

第二章戏曲的形成
第一节从庙会到瓦舍
第二节宋杂剧与金院本

第二编北杂剧与南戏
(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戏曲)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北杂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北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北杂剧作家与作品概述
第二节关汉卿及其作品
第三节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节马致远的作品
第五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第六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第七节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第三章南戏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南戏作品概述
第二节《白兔记》
第三节《拜月亭记》
第四节高则诚的《琵琶记》

第四章北杂剧与南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北杂剧的音乐
第三节北杂剧的表演
第四节北杂剧的舞台美术
第五节南戏的音乐
第六节南戏的表演
第七节南戏的舞台美术

第三编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叶的戏曲)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昆山腔的产生、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弋阳腔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概述
第二节汤显祖及其“四梦”
第三节沈璟及其作品
第四节李玉的作品
第五节李渔的戏曲作品与理论
第六节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第七节洪昇及其《长生殿》

第三章弋阳诸腔作品
第一节弋阳诸腔作品概述
第二节《破窑记》
第三节《金貂记》
第四节《珍珠记》
第五节《荔镜记》

第四章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昆山腔的音乐
第三节昆山腔的表演
第四节昆山腔的舞台美术
第五节弋阳诸腔的音乐
第六节弋阳诸腔的表演艺术
第七节弋阳诸腔的舞台美术

第四编清代地方戏
(公元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戏曲)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本时期戏曲发展概况
第二节地方戏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昆弋诸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清代地方戏作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雷峰塔》
第三节《黄金印》
第四节《缀白裘》中的地方戏曲剧本
第五节楚曲《祭风台》

第三章清代地方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清代地方戏的音乐(上)
——多种戏曲声腔的出现
第三节清代地方戏的音乐(下)
——板式变化结构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清代地方戏的表演(上)
——多种脚色体制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清代地方戏的表演(下)
——综合性表演形式的进一步戏剧化
第六节清代地方戏的舞台美术
第七节宫廷戏曲的舞台美术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