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 5G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 5G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 5G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 5G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 5G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 5G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 5G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5G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有笔记划线少许

50 3.6折 139 八五品

库存2件

安徽马鞍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里·扎伊迪、弗雷德里克·阿斯利、乔纳斯·梅德博、乌尔夫·古斯塔夫松、朱塞佩·杜里西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07

亿桥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阿里·扎伊迪、弗雷德里克·阿斯利、乔纳斯·梅德博、乌尔夫·古斯塔夫松、朱塞佩·杜里西 著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9
  • ISBN 9787111631873
  • 定价 1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阐述5G新的无线接入技术—5G NR物理层技术的基本设计原理、模型和组件,其中物理层模型包括针对5G NR(max到100 GHz)全频段范围的无线电波传播和硬件损伤。物理层技术包括灵活的多载波波形、先进的多天线解决方案,以及针对5G及以后技术的各种服务、部署和频率的信道编码机制。包括一个基于MATLAB的链路级仿真器以探索各种设计选项。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 NR物理层帧结构

 

· 传播和信道建模

 

· 硬件损伤的数学建模

 

· NR波形设计的关键性能指标

 

· NR参数集设计

 

· NR多天线传输技术和波束赋形功能

 

· NR信道编码

 

· NR开源仿真器结构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阿里·扎伊迪(Ali Zaidi)是瑞典爱立信战略产品经理。弗雷德里克·阿斯利(Fredrik Athley)是瑞典爱立信高级研究员。乔纳斯·梅德博(Jonas Medbo)和乌尔夫·古斯塔夫松(Ulf Gustavsson)是瑞典爱立信高级专家。朱塞佩·杜里西(Giuseppe Durisi)是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教授及瑞典爱立信客座研究员。陈晓明(Xiaoming Chen)是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致谢

 

第1章 绪论:5G无线接入      1

 

1.1 移动通信的演进   2

 

1.2 5G新的无线接入技术 3

 

1.3 5G NR全景视图  4

 

1.3.1 5G标准化  4

 

1.3.2 5G频谱     6

 

1.3.3 5G用例     9

 

1.3.4 5G外场试验     9

 

1.3.5 5G商用部署     13

 

1.4 本书预览      15

 

参考文献       17

 

第2章 NR物理层概述     19

 

2.1 无线协议架构      20

 

2.2 NR物理层:关键技术 21

 

2.2.1 调制   21

 

2.2.2 波形   21

 

2.2.3 多天线       22

 

2.2.4 信道编码   23

 

2.3 物理时频资源      23

 

2.4 物理信道      25

 

2.5 物理信号      25

 

2.6 双工机制      27

 

2.7 帧结构   28

 

2.8 物理层过程和测量      30

 

2.9 物理层的挑战      30

 

2.9.1 传播相关的挑战       30

 

2.9.2 硬件相关的挑战       31

 

参考文献       32

 

第3章 传播和信道建模    33

 

3.1 传播的基本原理   33

 

3.1.1 电磁波       34

 

3.1.2 自由空间传播   34

 

3.1.3 散射和吸收       37

 

3.2 传播信道特性      37

 

3.2.1 频率–时延域   39

 

3.2.2 多普勒–时域   42

 

3.2.3 方向域       44

 

3.3 试验信道特性      45

 

3.3.1 测量技术   45

 

3.3.2 分析方法   47

 

3.3.3 传输损耗测量   51

 

3.3.4 时延域测量       56

 

3.3.5 方向域测量       59

 

3.4 信道建模      68

 

3.4.1 5G随机信道模型     68

 

3.4.2 基于几何的建模       75

 

3.5 总结和展望   76

 

参考文献       77

 

第4章 硬件损伤的数学建模    79

 

4.1 射频功率放大器   80

 

4.1.1 伏尔特拉级数   81

 

4.1.2 伏尔特拉级数的常见子集       82

 

4.1.3 全局和局部基函数   84

 

4.1.4 试验模型验证   85

 

4.1.5 正交基函数       88

 

4.1.6 多天线环境及互耦   90

 

4.2 振荡器相位噪声   94

 

4.2.1 相位噪声功率谱和Leeson公式      94

 

4.2.2 相位噪声建模:自激振荡器   94

 

4.2.3 相位噪声建模:锁相环   95

 

4.3 数据转换器   97

 

4.3.1 量化噪声的建模       97

 

4.4 统计建模      98

 

4.4.1 Bussgang定理和系统模型       98

 

4.5 功率放大器的随机建模      99

 

4.6 振荡器相位噪声   100

 

4.7 数据转换器的随机建模      100

 

4.8 模型的串联和仿真      101

 

4.8.1 信号与干扰和噪声比       102

 

4.8.2 仿真   102

 

4.8.3 仿真结果   104

 

参考文献       106

 

第5章 多载波波形    107

 

5.1 多载波波形概述   108

 

5.1.1 正交性原理       108

 

5.1.2 基于OFDM的波形  111

 

5.1.3 基于滤波器组的波形       117

 

5.2 单载波DFTS-OFDM   126

 

5.3 5G NR波形设计要求  128

 

5.4 NR波形设计的关键性能指标    129

 

5.5 NR波形对比 131

 

5.5.1 频率局部化       132

 

5.5.2 功率效率   134

 

5.5.3 时变衰落信道   135

 

5.5.4 基带复杂度       135

 

5.5.5 相位噪声鲁棒性对比       137

 

参考文献       142

 

第6章 NR的波形     144

 

6.1 OFDM对于NR的适用性   144

 

6.2 NR OFDM的可扩展性       147

 

6.2.1 为什么选择15 kHz作为参数集基线      150

 

6.2.2 为什么选择15×2n kHz作为参数集缩放比例      150

 

6.3 OFDM参数集的实现  151

 

6.3.1 相位噪声   152

 

6.3.2 小区大小、业务时延及移动性       153

 

6.3.3 业务复用   157

 

6.3.4 频谱限制   157

 

6.3.5 保护频带的考虑       159

 

6.3.6 实现因素   162

 

6.4 改善NR波形的功率效率   162

 

6.4.1 有失真的技术   164

 

6.4.2 无失真的技术   165

 

6.5 同步误差的影响   167

 

6.5.1 定时偏移的影响       167

 

6.5.2 载波频率偏移的影响       169

 

6.5.3 采样频率偏移   170

 

6.6 损伤抑制      171

 

6.6.1 相位噪声抑制机制   171

 

6.6.2 CFO和SFO抑制     174

 

参考文献       179

 

第7章 多天线技术    180

 

7.1 多天线技术在NR中的作用       181

 

7.1.1 低频   181

 

7.1.2 高频   181

 

7.2 多天线基本原理   183

 

7.2.1 波束赋形、预编码和分集       183

 

7.2.2 空间复用   188

 

7.2.3 天线阵列架构   194

 

7.2.4 UE天线     200

 

7.2.5 天线端口和QCL      201

 

7.2.6 CSI的获取 202

 

7.2.7 大规模MIMO   207

 

7.3 NR中多天线技术 208

 

7.3.1 获取CSI    209

 

7.3.2 下行MIMO传输      212

 

7.3.3 上行MIMO传输      213

 

7.3.4 波束管理   215

 

7.4 试验结果      222

 

7.4.1 波束赋形增益   222

 

7.4.2 波束跟踪   224

 

7.4.3 系统仿真   225

 

参考文献       227

 

第8章 信道编码       229

 

8.1 前向纠错的基础限制   230

 

8.1.1 二进制-AWGN信道 230

 

8.1.2 二进制-AWGN信道的编码机制     230

 

8.1.3 性能指标   230

 

8.2 二进制-AWGN信道的FEC机制       234

 

8.2.1 简介   234

 

8.2.2 一些定义   234

 

8.2.3 LDPC码    236

 

8.2.4 极化码       239

 

8.2.5 较短码块长度的其他编码机制       244

 

8.3 衰落信道的编码机制   247

 

8.3.1 SISO的情况     247

 

8.3.2 MIMO的情况   249

 

参考文献       251

 

第9章 仿真器    253

 

9.1 仿真器概览   254

 

9.2 功能模块      254

 

9.2.1 信道模型   254

 

9.2.2 功放模型   255

 

9.2.3 相位噪声模型   255

 

9.2.4 同步   257

 

9.2.5 信道估计和均衡       257

 

9.3 波形      257

 

9.3.1 CP-OFDM  257

 

9.3.2 W-OFDM   258

 

9.3.3 UF-OFDM  258

 

9.3.4 FBMC-OQAM   258

 

9.3.5 FBMC-QAM      259

 

9.4 仿真练习      259

 

9.4.1 频谱再生   259

 

9.4.2 CFO损伤   261

 

9.4.3 PN损伤     263

 

9.4.4 衰落信道的损伤       265

 

参考文献       266

 

缩略语表       26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