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16.36 5.8折 28 全新

库存3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党绪编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58054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2171708

上书时间2024-12-28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中余党绪将99首诗歌按照主题分为十类:生与死,情与怨,功与名,家与国,物与我,穷与达,进与退,今与昔,离与合,悲与喜,基本上囊括了一个传统诗人所要面对的社会命题、所要经历的生命境遇和所要解决的人生问题。其实,当代人的生存,与他们也大体相似。

作者简介
  
余党绪,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参与多部教材编写工作。潜心探索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思辨性阅读与“基于公民表达的写作教学”。迄今发表散文、随笔、论文、杂文百多万字。出版《人文探究》《议论文写作新战略》《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等著作,主编和参编教育读物与文化读物多部。

目录
本书将99首诗歌按照主题分为十类: 生与死, 情与怨, 功与名, 家与国, 物与我, 穷与达, 进与退, 今与昔, 离与合, 悲与喜, 基本上囊括了一个传统诗人所要面对的社会命题、所要经历的生命境遇和所要解决的人生问题。

内容摘要
 每一首诗词,都有打动人心的特定角度、特定内容、特定表达特点。读古诗,还是为了做今人。读古诗,关键在于“理解”。没有理解,难有共鸣。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中余党绪共选99首古诗,是受王朝闻先生“不到顶点”这个命题的启发,寓意着古诗的阅读是没有止境的,对一首诗歌的阅读也
是没有止境的。

精彩内容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①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简注】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1056年(嘉祐元年),苏轼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取为第二。1079年(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从此屡遭贬谪,流落黄州、杭州、海南等地。
苏轼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是苏轼兄弟首次入京途中逗留过的地方。宋仁宗嘉祜六年(1061年),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签判的职务。苏辙送苏轼赴任,于郑州西门外“话别郑原”。在折返途中,苏辙想到苏轼赴凤翔必经渑池,于是作诗一首寄给他,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②老僧:苏轼兄弟第一次到渑池时,投宿佛寺,并在老僧奉闲舍中壁上题诗留念。
人生有很多偶然,也有很多奇遇。苏轼兄弟与河南渑池的缘分,就叫人称奇。
兄弟俩首次入京途中曾在渑池逗留,投宿佛寺,并在老僧奉闲舍中壁上题诗留念。不想苏辙十九岁那年,又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虽然因考中进士而未到任,但他总觉得与渑池有着宿命般的联系。这一回,哥哥苏轼赴任途中又要经过渑池,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在与哥哥“郑原话别”之后,苏辙作诗一首寄给苏轼。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诗歌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恍如昨日,不免令人感
叹。有什么办法呢?
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布了。
此诗就是苏轼给弟弟的和诗。
苏轼写诗,起笔往往飘然而来,使人匪夷所思,犹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来势汹涌却不知其踪,所谓“凌空如天马,游戏如飞仙”。苏辙的原诗句句不离“别”,苏轼的和诗却句句超出“别”。苏轼从“雪泥”引发议论,开首发语奇特,却并不突兀。前人对宋人“以议论为诗”多有指摘,实际上,苏轼借寓意深刻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理念,正是其诗的魅力。
“雪泥鸿爪”的比喻,表现了苏轼独特的人生观
。虽有些许的迷惘无措,但性格中的自信、自适、旷达与豪放已经显露无遗。苏轼的与众不同,或在于此。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谁知道它飞到哪里去了呢?
人生是那么偶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也无法操控自己的死,一步一
步向前走,却不知远方在哪里。每个人都被命运所操控,而命运又是如此缥缈和难测。站在今天看昨日,真是感慨万千:老僧在哪里?题字在哪里?想一想当初,兄弟俩为了仕宦而进取,在崎岖的人生路上苦苦奋斗,如今又怎样呢?苏轼对人生的概括,对生命的理解,既道出了人生的苦衷,也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生命是个过程,未知与偶然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不过,苏轼对人生的理性透视,并未使他走向放弃与消极。苏轼对人生是看透不看破,看穿不看淡。这正是其智慧之所
在,也是其刚毅之所在。苏轼的人生,其实是一种看穿与看透基础上的达观与奋进,既清醒,又深刻,与那些建立在盲目、无知、空洞基础上的乐观主义大相径庭。
人生有不可知的一面,命运有捉弄人的一面,但苏轼
依然选择了前行。
过去虽已消逝,但对生命来说,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骑着蹇驴,在崎岖山路上颠簸的经历,岂不就是一段历练,一种经验,一笔人生的财富?不因看透而放弃,不因多舛而消极,这才是苏轼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后人往往用此成语比喻人生无常,如
梦如寄。例如黄宗羲:“雪泥鸿爪知无定,相对那能不黯然”;如钱谦益的“人生出处遇合,如雪泥鸿爪,岂可以一迹哉”。
也有学者认为此喻有鸿鹄展翅高飞之意。“鸿”即我们平常说的“鸿鹄”。其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的能力,非一般鸟
类所能比,故“鸿”字本身就蕴涵一种气势,一种能力,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陈涉曾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如刘邦的《鸿鹄歌》:“鸿鹊高飞,一
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赠缴,尚安所施!”写此诗时,苏轼年方24岁,正如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鹄,虽有乌云翻滚,依然不坠青云之志。他借用“鸿”的比喻,表达了自己乐观的人生志向:在偶然的生命旅程中,寻找生命的必然。P16-1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