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6.9
2.3折
¥
30
全新
库存30件
作者李军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55572
出版时间2011-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1775899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是李军在博士后报告的基础上,吸纳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写成的。书中探讨了中国古代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社会影响、救灾制度的供给与层级划分,救灾制度周期以及影响其变迁的寻租等因素;研究了自然灾害与传统社会的兴衰演变等问题;并从救灾的视角分析了美洲粮食作物引进这一改变中国粮食发展史,乃至人口史的重大事件。从目前关于灾害史的研究看,本书的一些观点与方法是有独到之处的。
作者简介
李军男,1976年生,山东莱阳人。2004年于首都师范大学经济史博士方向毕业,获历史学博士。2005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出站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史、灾害史、隋唐五代史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业经济评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要论著有:《历史视角下的三农》(联合主编)、《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联合主编)、《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副主编)等。
本书照片是笔者2010年在四川进行调研时,由四川省畜牧局张安福先生拍摄于新北川县城,特此感谢!
目录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社会影响、救灾制度的供给与层级划分, 救灾制度周期以及影响其变迁的寻租等因素; 研究了自然灾害与传统社会的兴衰演变等问题; 并从救灾的视角分析了美洲粮食作物引进这一改变中国粮食发展史, 乃至人口史的重大事件。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中国自古而来气候多变、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传统国度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社会的政府为了应对频发的灾害,基于“灾异天谴论”与“重农”理论的思想体系,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保证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与西方同时期国家相比,它也具有相当的先进性。传统社会的救灾制度体系有着清晰的层级划分,即政治救灾制度与经济救灾制度两大类别。前者是以禳弭灾害为目的的救灾形式,主要包括祈祷、虑囚、自谴、厌胜等类型,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且将其视为迷信、荒诞不经的,但实际它的产生有着合理的内涵,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危机反应模式,并通过这种反应来强化帝王执政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后者在救荒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同时,无论是何种救灾制度形式,在层级上都有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即政府与民间的两种形式,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变的。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王朝的发展演变格
局类似,也有一个变迁的周期。这一周期在不同的朝代、在古代王朝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具体的特征。影响救灾制度变迁周期的因素主要在于诺斯悖论、路径依赖以及当时的财政经济状况。中国传统社会救灾制度受到阻滞的根本原因在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形成的官员任免关系,它造成的体制性矛盾影响了救灾成效的发挥,成为救灾中寻租的原因所在。救灾过程中来自政府、富民阶层以及灾民之间的利益博弈也是影响救灾制度实施的重要
因素。
救灾中除了制度性的救灾外,技术救灾也是一个重要范畴。技术不能仅仅归结于生产工具、工程兴修,作物的引进也是技术变革的范围,也是救灾制度的一种表现,明清以来美洲作物在中国救灾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引发的生态后果也值得重视。
传统社会的统治者是理性的政治人,这影响了救灾制度的实施效果,它的成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演变。灾害与国家起源、农民战争以及少数民族南下等问题都与灾害关系密切。自然灾害影响着王朝的兴衰演变。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由李军编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