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是什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垃圾是什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55.83 6.3折 89 全新

库存30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锐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2809106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9元

货号4338526

上书时间2024-12-23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我们大多习惯于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讨生活、过生活,油盐酱醋、米面茶酒、吃吃喝喝,对各种垃圾司空见惯,觉得其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但是在包括人类学者在内的某些人看来却并非如此: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垃圾中,往往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奥秘。在人类学家的视域中,毫无魅力的垃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他者”,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清醒,在不经意中体味发人深省的不平凡。
“垃圾”是由人类命名的,和人类语言有关,和社会文化有关,和生产生活更是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垃圾的历史,人与垃圾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为环境、互为条件的互构关系。我们可以从垃圾中窥探到生存价值和人类本性,可以看清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微、历史与未来,如此等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垃圾也要和谐相处。
全书共分为“什么是垃圾”和“垃圾怎么办”两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深入文化认知的领域,探讨垃圾概念的语义辨析、历史演化和文化内涵,揭示垃圾与人类文明发展二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指出垃圾在本质上是主客观互构的活态产物,从而道出了垃圾的文化本质。
垃圾由最早的尘埃、人造物,逐渐发展为后来的人工合成物,经历了一个数量和物性上的蜕变。无生命的“废物”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和科技文明的发展,不断“进化”出新的物性和样貌,可以是尘土、农肥、毒物、固体废物,也可以是再生资源,旧的垃圾观不断被新的垃圾观取代。随着人类认知力、反思力和前瞻力的提高,垃圾和“他者”要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中“说话”,要“表白”。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各个文化人群因社会地位、意识形态、社会经验、宗教习惯不同而呈现丰富的层次,也生成有关垃圾的多元认知。在以拾荒者、普通百姓为代表的民间视角中,垃圾可以有选择地成为各种资源,可以勾连艺术和理想,可以联通价值和意义。人们文化认知中的垃圾早已融入精彩纷呈的......



 
 
 
 

商品简介

垃圾是什么?真的只是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吗?那我们是如何区分“需要”和“不需要”、“有用”和“无用”的呢?本书以垃圾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人类学、系统科学和公共管理学等跨学科视角探讨“什么是垃圾”和“垃圾怎么办”两个主题,讲述了从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到后工业时代垃圾的演化史,揭示了垃圾的文化本质,勾勒出了人类在不同社会情境、历史时期所展现的文化认知差异,以及在应对垃圾困境时所产生的生态智慧和采取的行动策略,探讨了未来人与垃圾、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生存构想。



作者简介
曹锐,男,1986年出于云南昆明,本科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瑞典达拉纳大学,2017年获得贵州大学生态民族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和环境文化学研究。2009年在瑞典留学,主要关注瑞典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撰写了硕士毕业论文《A Film Ethnographic Study of Practice, Motivations and Attitudes among Households Waste Recycling in Falun, Sweden》。同时,独立制作了一部民族志纪录片《无处不在》,该影片荣获“生命·生存·生活——走进科学”2010年科技DV影像大赛组委会特别奖。博士期间继续从事垃圾的文化及社会管理研究,撰写完成了毕业论文《文化认知与多元共治:生活垃圾的生态治理研究》。主持过云南省教育厅基础研究课题,并在Nature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Technology、《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目录
本书稿主要讨论“垃圾是什么”和“垃圾怎么办”两个基本问题。第一部分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讨论垃圾的物质性和文化性及其本质问题。从“垃圾”自身入手, 描述了垃圾的物质性、人类对垃圾的认知和实践三者的变迁过程, 揭示垃圾-认知-实践三者的互构和协同关系, 进而借助人类学、生态学、符号学等理论对垃圾的“本质”进行探讨。第二部分从人类学和管理学等视角讨论人与垃圾互动关系的发展问题。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讨论“垃圾是什么”和“垃圾怎么办”两个基本问题。第一部分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讨论垃圾的物质性和文化性及其本质问题。从“垃圾”自身入手,描述了垃圾的物质性、人类对垃圾的认知和实践三者的变迁过程,揭示垃圾-认知-实践三者的互构和协同关系,进而借助人类学、生态学、符号学等理论对垃圾的“本质”进行探讨。第二部分从人类学和管理学等视角讨论人与垃圾互动关系的发展问题。在垃圾本质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了垃圾问题的表现、形成、以及本质,以及明确了垃圾治理在经济、制度、技术方面的困难,最后提出垃圾多元共治的制度策略,同时对未来科技革新助力垃圾治理的展望,进而从“垃圾的消亡”深入探讨垃圾治理问题背后关于如何构建人类对垃圾、社会、生态的主客观互构理念的文化性和学术性问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