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社会 出租车上的社会学故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38.7
6.7折
¥
5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德)亚明·那塞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0329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1800148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亚明·那塞希著的《穿行社会(出租车上的社会学故事)(精)》是一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性的社会学入门书。通过从九个不同视角讲述生活中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九个故事,透视了当今社会的深层机理,最后则上升到哲学高度,开人眼界,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亚明·那塞希(Armin Nassehi,1960— ),德国当代有名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大理论之一系统论的代表人物,亦是德国社会学科普性电视节目制作人与主持人。主要理论著作包括《现代社会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2003)、《现代社会学话语》(2006)、《当代社会》(2011)等,本书则是为社会大众撰写的一本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
目录
目录
序言
章 角度:为什么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如此不同
第二章 陌生:为什么我们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关键资源
第三章 意志: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个体与社会的夹缝中游刃有余
第四章 缺席:为什么一场小型开幕酒会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
第五章 决定:为什么我们需要相信无知
第六章 改变:为什么社会如此难以改变
第七章 技能:为什么精英的世界必须与众不同
第八章 危机:为什么社会总是处于紧急状态
第九章 倍增:为什么世界要归结于我们的描述
第十章 出口:书中之书
内容摘要
作者在这本以其自身经历为素材所撰写的社会学故事中追问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如何应对关于现今世界的不同观点?作者既是一个漫游者,又是一个流浪者,还是一个旅行者,但更是一个观察者。他并未揭穿现实生活的假面具,而是用他敏锐的目光带领我们穿越社会的丛林,透视了隐藏在看似正常和平庸的事物背后的特殊性和陌生感。作者认为,当今社会没有多少空间和时间留给个体,因为个体多样的生活世界和角色总是与他人交织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后现代社会的结构提出了一系列明晰的看法。
主编推荐
跟随社会学家漫步社会,感受不一样的罪与美
精彩内容
序言
在本书中,我会一路奔波(打出租,乘飞机,坐火车、地铁和游船),穿行于各种场所,参加会议,出席开幕式, 前往医院,参观博物馆等。就连本书的写作也不只是在家中伏案完成。在途中,在托斯卡纳马雷玛沼泽附近的梯田边, 在韦西里亚稍稍偏北的一家旅馆中,我都会见机写作。书中有些章节其实是在乘车或乘机过程中完成的,有半章甚至是在一个候机厅里写就的。
沿途你会看到什么?即便斗室内也会移步换景。就空间而言,若要下个定义的话,只不过就是不同事物的同时性。在社会空间中,我们总是会看到不同的事物,这就是社会令人兴奋之处,它由不同情境构成,而这些情境之间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借用“ 出租车”这一隐喻可谓再合适不过, 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一个隐喻。出租车周游各处,置身车内, 人们就开始了现代性的体验:遇见不同。在出租车内,沟通的门槛很低(众所周知,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极为简单),这也就使得交流变得更加自由。车门一关,没有人知道你们在谈什么。如果你愿意开口,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情境。
本书所要讨论的就是情境。本书既不是一本对现代社会进行科学分析的图书,也不是一本需求明确且概念清晰的政治性小册子。本书摒弃了科学的严密性和需求的独特性,而更多是在进行一种细致入微的描绘,再清楚不过地指出不可能有清晰而又明确的陈述、需求和方案。
本书也涉及危机问题。你可能会问:“ 什么危机?”最终看来,答案并不重要。本书强调了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危机。与其他著作不同,本书既没有提供解决危机的出路,也没有指责制造危机的特定人群。我更想表明一点: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出现紧急情况很正常,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任何事情都不会结束。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情境接连出现,总是会有另一个人或另一种观点来抵消任意一条最终判决。经典的最终判决当属“ 梵蒂冈程式”(Vatican formula), 即“罗马已发话,案子结束了”(Roma Locuta, Causa finite),这说明不会再有更多的矛盾。不过,有时虽然“ 罗马已发话”,但很多矛盾还是会发生,只是这时“ 案子结束了”, 像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将初步探索如下问题:为什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位置看到的世界会如此不同?为什么我们会拘泥于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我们所处的社会看上去总是不完整,总是未结束,总是不安定,总是不确定,总是不安全?我很在意自己对社会的描述,最主要的是我不会夸大其词,许下承诺:只要人们采用正确策略,问题和挑战就会迎刃而解。
作家们往往会从其自身定位出发,坚持认为他们自己的方案和提议最为合适。我不会提出任何解决方案,而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不同视角下提出的解决方案会是如何不同。我感兴趣的是观点如何产生,人们如何纠结于自己的观点、描述和实践。本书意在描绘的愿景并非来自某位自认为能够洞察万物的社会学家的高谈阔论。
本书只是尽其所能,希望通过易于阐述的理论知识,严肃地呈现出“ 不同的情境会造就不同的世界”这一观点。本书不仅要简明地描述这一点,而且至少还想唤起一线希望—希望随着大家切实接受这一见解,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同一个世界里会有一些不同的世界相互冲撞,进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冲突境地。本书不想回避这种冲突,而是要将其展开讨论。从某种特定意义(而不仅仅是从表面的政治意义)上来说,我们要能够慷慨容忍不同的道德观点或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保护它们免受彼此侵害。
通过理解不同的世界观并非偶然形成,本书无疑是自由的。这里的“ 理解”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要真正理解这一观点,另一层则是要理解说话者所处的不同立场。这并不符合我们想要提供强效解决方案和明确行动指南的愿望。这听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够振奋人心,但事实确实如此。这是因为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潜能。
在读过本书手稿的人中,有一位称这种论调为宿命乐观主义。他可能有些相信宿命论,因为他提到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陷入诸多纠缠之中。但他又乐观地表示,这些纠缠总是能够得到积极的解决。如果认为我们不会遇上这些纠缠就能做出评判,这种天真未免会让人可怜。事实上,正是这些纠缠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素材及可能性,据此我们才能做出可靠的评判。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观点,我们每天都在过着普通的生活,我们需要承担领导任务,我们必须决定当下是否面临危机,我们还想改变社会,在上述这些时候,我们实际上做了什么呢?类似具体情形就是书中故事关注的焦点。而且, 事情的发展通常都会与人们最初料想的情形大相径庭。
我的计划并不是将需求放大进而做出具体选择,而是想要从多种视角给出一个朦胧但却笃定的观点。我的视角集成了所有视角。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寻常,但它还关注这样一个事实:表演(就其字面意义而言)只是一场表演。还请读者注意,各种表演随处可见:有的是关于专业抵押品,有的是关于意愿与感知的评判与断言,有的则是关于危机评论和媒体事件。所有的世界都在上演各自的故事。我自己同样会登台表演,然而在我的舞台上也会呈现出其他人的舞台。因此,我把本书定位为对各种描述的描述。乍一看,这可能会让本书的意义大打折扣,但实则却也正因其自身局限而显得更为严肃。比如,在这样的舞台上上演着这样一出悖论: 整个世界都已展现眼前,但眼前却是空空如也。
这一幕并不会掀起多大波澜。毕竟,在现今这个喧嚣的世界上,即使有惊喜,可能也只会悄然而至。顺便提一下, 按照这种说法,本书虽然形式上无关政治,但在实质上却是政治意味十足。本书试图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例子中悄然而又出奇地描绘社会,这个社会有如此多的不同,以至于我们几乎对它们一无所知。我的成功之处或许在于,不仅增添了另一个变体,还使描述变得易于理解。无论怎样,我都愿意邀请大家与我一起踏上旅途,途中我们会邂逅一些平凡的角色,他们在各种纠缠中奋力挣扎,他们一直在真正关注其自身的局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