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路过
  • 走过路过
  • 走过路过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走过路过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37.74 6.5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四川成都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3.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涌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53506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2581319

上书时间2024-12-21

评价3984好评率 99.83%

  • 物流很快 306
  • 包装仔细 297
  • 品相不错 291
  • 发货速度快 276
  • 非常满意 256
  • 价格实惠 232
  • 值得信赖 207
  • 服务态度好 192
  • 品相超预期 189
  • 物超所值 184
  • 描述严重不符 3
  • 品相未达预期 2
  • 服务态度差 2
  • 书质量还好 1
  • 价格有点贵 1
  • 包装简陋 1
  • 描述不符 1
  • 有小瑕疵 1
  • 服务不太好 1
  • 物流有点慢 1
  • 书质量太差 1
  • 没收到货 1
  • 联系不到卖家 1
查看全部评价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沈涌,作家、研究员,华南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高校任教、在政府部门任职,现居广东顺德。1996年在高校获评高级职称,主编和创办过学术与理论刊物。发表文学评论、小说、散文、学术论文等10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共计400多万字。主要著作有:《激扬与沉思》(文学评论集)、《女孩英子》(小说集)、《冷色视窗》(散文集)、《写作新常态:多元话语时代的对接与修炼》(文学评论集)、《昨天的温暖》(散文集)、《网女缤纷》(长篇小说)、《解码顺德:走向现代化的裂变与再造》(评论集)、《新顺德,新思考》(评论集)、《顺德模式:科学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评论集)、《顺德新常态:一个中国先行区域的随笔与思考》(评论集)。

目录

第 一 章 1

第 二 章 35

第 三 章 53

第 四 章 67

第 五 章 91

第 六 章 117

第 七 章 128

第 八 章 139

第 九 章 153

第 十 章 168

第 十 一 章 183

第 十 二 章 198

第 十 三 章 212

第 十 四 章 230

第 十 五 章 245

第 十 六 章 263

第 十 七 章 278

第 十 八 章 298

第 十 九 章 313

第 二 十 章 330

第二十一章 346

第二十二章 361

内容摘要
书稿讲述的是平凡的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下搏击和奋斗的故事,通过小说主人公侯攀的人生际遇,反映时代变迁和发展。侯攀是一个内地大学教师,他跟上时代浪潮,到广东沿海地区从事与文化相关的职业,其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时代的推动和个人的奋斗下有不同的经历和生活。通过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主人公的各人生阶段也有不一样的心路历程。书稿对主要人物及性格有生动的刻画和描写,不仅叙述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个人的影响,而且展示了当代社会的深刻变化,积极弘扬主旋律,是一部健康向上、激励人心、富有人情味、反映时代气息的作品。

精彩内容
侯攀在省城的师范大学毕业。那年,他才二十岁出头,分配到了这座中等城市的高校中文系,担任当代文学教师。在教师中,他年纪最小。在校的学生,不少年纪同他差不多,还有比他大的。侯攀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年的知青,之后考上大学,从大学出来,接着又到了另一所大学。学校的生涯磨炼了他。
刚刚毕业当教师,角色是助教。当代文学那个五十多岁的主讲老师上课,他要坐在学生座位后面听课。
1978年10月,十七岁不到的他,考上省城的大学。在当时,那是不多的省级重点大学。之前一年,他在县城中学高中毕业,按照当时上山下乡规定,当了知青,分配到深山里头的一个林场劳动。他对去向的选择有点特别。因为可以跟父亲那条线,在县博物馆工作的父亲属于党群战线,分配的属地是县城附近一个由“五七”干校改成的农场,交通便利,所要干的活儿也不会太劳累。而且,都是县里的干部子女,各自的生活条件也都很好。但,和一般人的想法不同,侯攀选择的是跟母亲。在集体所有制制衣厂当仓库保管员的母亲所属的是工交战线。那方面的同学是职工子女,他们去的山区林场,距离县城三十多公里,其中一大半是崎岖狭窄的山路。1977年的7月上旬,毕业离校没几天,他们来到林场,迅速进入了工作的状态。那时,还没有听说有自愿参加高考的事情。所以,面临的未来,还是以前的安排。这样,侯攀的风险更大了。因为党群线的知青,一般是回县城。很多的机会是在自己父母的单位,找上职位。那时候,还可以顶岗,要是父母退休了,子女可以根据他们腾出的空缺进入单位。知青转正当职工,不是干部身份,但可以工代干,或者在机关部门干个勤杂,以后找机会提拔发展。这是一条不错的道路。而在工交战线,往往少有这样的美差了,一般的安排是进入工厂当工人。林场是个缺人的单位,在林场当知青,相当部分是就地转正,成为林场职工。而这,意味着难以回到县城,要在深山老林工作生活。很多人是不愿意这样的。这个问题,在临近毕业的去向选择时,一些同学对侯攀说过,父母也担心过。但侯攀对那些忧虑不屑一顾,说:“我不仅不会在山区里度过自己的人生,即使是我们这个县,我也不会久待。我们这地方,是个偏僻的山区,我不是看不起自己的家乡,也不是嫌贫爱富,但这地方毕竟太小了,而外面的世界太大了,我要到外面去。”
大家听了,觉得有点惊讶。但对于侯攀来说,这还真是一个志向。
从小学到高中,侯攀念了好几个学校。接受教育的事情,记得还是幼儿园,小班他是及时进入了。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家庭文化氛围很好。所以,四岁一到,立马被送去幼儿园。“文革”开始的时候,本来结束了幼儿园中班阶段,要进入大班的,被政治运动左右的父母没心思理会他。受忽然而来的反感心理支配,他不去幼儿园,每天一早和水上公社一群船民的孩子,身披朝霞,沿着河边,顺水而下,抓鱼虾,捡石头,经历了流浪社会的一个学年。后来,一年级在县城小学,二年级后随着劳动改造的父母,到了乡下,在农村生产小队教学点、生产大队小学、公社中心小学、公社中学念到初中毕业,高中阶段,才又随着家里的搬迁,回到县城,在县中学高中毕业。频繁的转学,他习惯了自己读书。父亲的藏书被搜查,按照勒令,要自行处理掉。于是,在蒙蒙细雨中,母亲走到附近农民家里,借来一副稻谷竹箩,挑了两次,将那些书本当废纸卖给了废旧物资收购站。在破旧房屋做收购的,是父亲教过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没念完,不得不辍学。这个酷爱读书的青年,悄悄将书本放置在一边,以后,其中的一部分,经过他,又送回来了。这些书,成为侯攀阅读的资源。几十本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历史、文学史,囫囵吞枣地阅读,似懂非懂,没到初中毕业,竟然把这些书籍啃完了。由此,产生两个明显的结果:一是不大爱好数理化,更喜欢文科;二是参加高考,确实有一些积累。所以,侯攀顺利地在考生非常多、录取率非常低的恢复高考第二次考试中取胜,进入大学,他是班上年纪较小的几个之一,同班同学最大的比他年长十多岁。他没有太多的蹉跎岁月的怨恨,相比之下,更像时代的幸运儿,及时地遇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机。
大学四年,不长不短,说着想着,在似懂非懂、模糊不清当中,也过去了。转眼,当上了大学教师。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