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深意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34.34
4.4折
¥
78
全新
库存54件
作者(日)宫崎法子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92779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1926395
上书时间2024-12-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1.看懂中国画的新视角:于山水花鸟中,发现每个中国人的理想生活山水花鸟,简单四字,蕴含着中国古人意味深长的精神世界。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画视角,从艺术和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剖析中国山水、花鸟画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解读一代代中国古人在绘画中编织的思想与梦想。
2.50多位艺术巨匠,80余幅传世名作,一览山水花鸟画的千年发展史日本汉学家、三得利学艺奖获得者——宫崎法子解读中国绘画的经典著作;深入剖析从五代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到明代仇英的《仙山楼阁图》,从表现理想憧憬的的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到蕴含吉祥寓意的徐崇嗣《莲池水禽图》、八大山人《鹌鹑图》等,让零基础的你快速了解五代至明的山水、花鸟画发展脉络,轻松读懂中国古画的“画外之音”。
3.旅人、渔夫、莲花、鸳鸯、鱼……20余种画作主题清晰解读,带你发现中国画的秘密山水画仅仅是山和水构成的风景画吗?为什么画家偏爱画旅人和渔夫?
山水画里为什么不画农民?
文人喜爱的吉祥图案有哪些?
草虫图中不可或缺的花朵是什么?
4.一本书重温千年的传统文化:从艺术历史里,回望传统文化,追寻美的足迹山水花鸟画深植于过去的中国社会体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追溯经典图案的历史典故,品读中国绘画的形与意,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跟随本书,领略中国绘画的魅力,发掘华夏生活美学的灵感源泉。
作者简介
[日]宫崎法子:日本美术史家,以研究中国绘画史著称。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美术史系,现为实践女子大学文学部美学美术史系教授。著作有《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明》《中国绘画的深意》,曾获三得利学艺奖等多项大奖。
傅彦瑶:青年译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译有《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等。
目录
卷一山水
第一章中国绘画的长篇序章
一超越近代
二山水与花鸟
三科举与水墨山水画
四从士大夫艺术到市民文化
第二章山水画的含义
一初期水墨山水画及其主题
二北宋山水画
三渔夫的含义和渔父的传统
第三章文人山水画及其传播
一宋代文人山水画的开端
二文人的交流与实景山水
三南宋以后的山水画与主题
四文人山水画的发展与主题
卷二花鸟
第一章花鸟画及其含义
一花鸟画的含义
二花鸟画前传
三花鸟画的确立:自唐至宋
第二章花鸟画的主题
一藻鱼图
二莲池水禽图
三草虫图
第三章文人绘画与吉祥绘画的主题
一其他图案的意义
二结语
后记
文库版后记
插图一览
内容摘要
《中国绘画的深意》是日本汉学家宫崎法子解读中国绘画的经典之作。作者选取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类别——山水画、花鸟画,作为其研究对象,以这两类画的兴衰史为切入点,一一剖析画中的表现的主题与其背后蕴含的意义,结合艺术和社会史,解读一代代中国古人在绘画中编织的思想与梦想。既是艺术作品的赏析品味,更是社会学及人文精神的阐述。全书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两卷。卷一山水画梳理了对山水画的确立、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比如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出现、文人文化的普及;例举自五代以来到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详述了山水画中的旅人、渔夫、奇石与庭院等意象背后蕴含的文人阶层的隐逸理想;重点解读文人山水画这一派系,论述其创作背景、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心主题的变迁,从北宋的实景山水画慢慢过渡到元明的山居图、别业图、行旅图、仙山图等的过程。卷二花鸟画结合大量作品展示,概括从古至宋的花鸟画的发展过程,重点详述藻鱼图、莲池水禽图、草虫图等典型主题的绘画内容,解析画中常见的意象如鱼、莲花、鸳鸯、白鹭、葡萄、竹雀等,表明花鸟画相比山水画承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之外,更多包含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幸福的天真追求。
精彩内容
\\\"《早春图》中的旅人与渔夫《早春图》复杂的山水中,藏着许多人物的身影。画面左下方,河边的小路上有两个人在行走。他们披着斗笠、背着行李,看起来像是在旅行,也有人说他们是行脚僧打扮。他们上方的岩石阴影处,有个骑着骡马、戴着帽子的人在看他们。这人和《江行初雪图》《秋江渔艇图》里的士人有着相同的打扮,带着随从和行李,行进在山间小道。再往上,山路变得陡峭,云雾里依稀可以看见登山人的背影。他们可能是给士人探路的仆人,也可能是另外一拨人。这些登山的人都朝着同一个目的地前进,那就是主峰右肩处朱红色的气派楼阁(图1.16b)。之前我们讲的那些北方山水画里也都画了精致的楼阁。水墨表现出了邈远的山水,而楼阁作为其中精巧的人造物,将整个画面收紧,是专业山水画家展现自己技巧的地方,它和画中人物一样,是北方山水画中必需的意象。旅人向着楼阁前进,那是他们当天的住处。和之前我们看的那些山水画一样,《早春图》里首先可以确认的就是这“行旅”主题。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画面下方的岸边,就能看见那里还画了好几个人物。右侧岸边有两个渔夫,好像是一对父子,年轻人摇着橹,老父正在收网,大约刚好打鱼归来(图1.16c)。再越过中间的大石头,看向画面左侧的岸边,那里停着一艘船,一位年轻的女性挑着扁担,正要从船上下来(图1.16d)。岸边有两个人正在等她,一个是挥舞着树枝的小男孩,另一个是抱着婴儿的婆婆。一只黑色的狗兴奋地围着他们转来转去。媳妇划船去市场上卖鱼,婆婆在家看孙子,媳妇买了些东西回来,婆婆和孩子们还有狗出来迎接她。接下来他们大概会回到大岩石下的陋屋里,其乐融融地吃晚饭,享受小小的幸福。
这渔夫一家的描绘与以往不同,画家没有画他们劳作的场景,而是表现了三世同堂、阖家欢乐的景象。就连小孩是男孩这一点都是画家精心安排的,这些人物的出现绝不是偶然。
《早春图》的整体构图中,渔夫位于画面最下方,行路的僧侣位于比渔夫稍微高一点的角落,而士人则比这些人更高一些。
高耸又巨大的主峰是皇帝的象征,风雪中矗立不倒的松树是官僚的象征,这是郭熙本人在谈论山水画时说的(参见《林泉高致》)。如果真是如此,那画中的人物和周围景致也一定是精心设计的。画面最下方画的是代表百姓的渔夫一家,属于官僚阶层的士人则在他们上方行路。郭熙利用山水画中反复出现的行旅、渔夫主题,展现了皇帝治世下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场面。
基于儒家思想的中国等级制度是“士农工商”,一国的基础应该是“农”。然而,郭熙的这幅作品里却没有农民。后来的山水画也一样,除了《耕织图》、陶潜《归去来图》等以农作为主题、需要专门描绘农村场景的作品以外,几乎很少有人把农民画进山水画里。
那为什么不画农民呢?想要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不如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大家偏好画渔夫呢?看了这么多山水画后我们知道,山水画与渔夫意象之间有剪不断的联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