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42.28 6.2折 ¥ 6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汪仲启著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8546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4343929
上书时间2024-12-18
序一
今天,我们还是要谈民主
仲启新著《民心政治:生活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出版,值得庆贺。庆贺是两方面的,一是对仲启出版新著的祝贺,二是对又一种视角谈民主问题的庆贺。
日前,应天津师范大学佟德志教授的邀请,在他主持的“大家公开课·全过程人民民主”系列中开讲第一课,我的讲课题目叫作“今天,我们怎么谈民主”。
现在应仲启之邀,为他的新著写个序,我就把题目稍微变换一下,改成了《今天,我们还是要谈民主》。
在世界政治史上,民主是人类最为朴素也是最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是人类用以解决集体生活的困境和难题的基本手段和途径。2021 年 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 这一论断指明了我国政治发展的民主价值。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实务界,人们似乎谈民主少了,甚至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忌讳。一些学者对民主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把民主作为一个批判对象。一时间,民主失败
论、民主阴谋论、民主威胁论等论调不绝于耳。这些论调对民主的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民主的发展带来了认识上的阻碍。那么,这些质疑的声音是如何出现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民主,如何认清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
立足于当下的国际国内社会,我们也不难发现:
第一,当今世界的民主正在遭遇挑战。近些年来,一些经典的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在不同程度地遭受着冲击,例如民粹主义、极权主义、政治极化等,都给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带来了挑战。这些问题导致现代政治发展扑朔迷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经典的民主理论和民主模式提出了质疑,甚至提出了反对。但实际上,今天各个国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真的都是由民主导致的吗?人们关于这一问题往往缺少深入的思考。实际上,任何一个社会问题,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必须要深入发掘这些影响因素,并且区分哪些影响因素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而不能将一切社会问题都归咎为民主的错。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的民主模式、民主制度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价值就要被否定,认为民主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或是认为民主对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一种威胁。我们要研究的是,世界各国应当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已有的民主制度,使民主更能够适用于本国国情,并且更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当民主问题发生时,我们应当思考如何解决民主带来的问题,如何通过配套的机制和措施对民主加以完善和补充,而不能因遭遇了挫折和挑战就放弃民主。这也是我们对待民主应当秉持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要求我们必须要构建出自己的民主话语体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实践道路。这不仅对本国的政治发展,而且对人类的政治文明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缺乏民主制度曾带来的惨痛教训,依然值得深思。民主固然历来遭受挑战,但是,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民主,不能没有民主制度。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伟大征程。在这个决议中,再一次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指出“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酿成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为什么会有如此惨痛的教训? 1980 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深刻总结了这个教训:“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这一论述的深刻性在于,明确认识到了制度是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问题。邓小平还说,旧社会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比较多,而民主法治的传统比较少。所以,在未来的民主化道路上必须吸取这样惨痛的教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三,围绕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愿景,“任重道不远”。党的十五大报告最早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又分别进行了重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 在 2021 年,我们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愿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且继续朝向第二个“百年”愿景迈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接下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规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个百年的目标愿景中,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建设、民主发展的任务很重,同时,时间又极为紧迫,所以叫作“任重道不远”。
从这样的一些背景来看,我认为,关于民主的问题,不是谈多了,而是谈少了,需要多多的谈。
仲启从民心政治的视角,谈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事情,我认为是非常富有启迪的。民主需要建构,更需要培育,需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相信,仲启对民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对于我们认识民主、理解民主、认同民主,都会是有益的。
是为序。
中国政治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桑玉成
2022 年 7 月 28 日于上海
绪 论 在生活政治中重新思考民主
1.重新思考民主
讨论民主问题,往往是从界定民主概念开始。这种做法的普遍性似乎说明了它很有必要,但是我们并不准备这样做。
人类需要借助概念来进行思考和交流,离开了概念系统,人类将陷入混沌状态。但概念,特别是政治概念,不仅具有工具属性,更具有价值属性。迄今为止,从人类的历史来看,所有的政治概念当中似乎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悖论性。概念不仅能够充当一种工具符号,在思维层面帮助人们进行归纳、整理、交流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在实践层面用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创造集体行动。而概念一旦被政治化,就会被不同的群体赋予不同的价值,从而具备一种危险潜质:既有可能作为引导人们向上的旗帜,也有可能作为划分敌友的标准,并进而成为攻击对方的武器。
“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法国罗兰夫人这句名言流传于世。自由,作为人类向往的美好之物,被赋予了许多崇高的价值,并引导着人类走向解放。启蒙主义、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哪种政治潮流不扛起“自由”的旗帜?但另一方面,在一个多元的政治世界,为了“我的自由”能不能克制乃至消灭“你的自由”?如果你“不要自由”,我能不能“强迫你自由”?“克制”“消灭”“强制”这样的敌对意识和行动,又何尝不是假借自由的名义!
同自由一样,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之一的民主,也蕴含相似的悖论,面临着同样的冲突。一方面,对现代政治现象进行思考、研究和讨论,必然离不开对民主概念的运用;但另一方面,民主作为一种复杂的政治状态,从来没有显露过自己清晰的轮廓,以至于人们很难在概念上对民主取得坚定的共识。当今世界,民主业已成为一种“时代的精神”,一个“普泛的理想概念”,很少有一个国家会把自己排除在这一时代精神和政治理想之外。民主就像通行于世的“货币”,绝大多数国家就像争相发行自己的货币一样,将自己的政体名之曰“民主政体”,但这个货币却是没有本位的。更有甚者,一些国家试图将自己的政体确立为民主政体的“世界标准”,而将不同于其标准的其他政体归为异类。这就使“民主”成了一个“万花筒”,“几乎被一切爱憎的、道德的,或文学的,甚至宗教的联想所掩盖了”,从而使之从人类政治理想的源泉,变为人类政治争斗的渊簇。
卡尔·施密特提出,概念具有制造敌人的危险功能。一切政治概念、观念和术语的含义,都包含敌对性,一旦其中的情境性的敌对含义消失,它们就变成一些幽灵般空洞的抽象。即使是最具包容性的政治词汇,也在创造内与外、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区别,而废除此类区别的尝试将只会创造新的区别和等级。因此,所有概念,包括精神概念,均具有多样含义,只能在具体的政治语境中方能理解。那种试图将自己对某个政治概念的理解等同于“普世”标准的做法不仅是虚伪的,很多时候甚至是有害的。“当一个国家以人类的名义与其政治敌人作战时,这并不是一场为人类而战的战争,而是一场某个具体国家试图篡取这个普世概念以反对其军事对手的战争……这种国家把自己等同于人类,这与人们对和平、正义、进步和文明的滥用如出一辙,其目的无非是把这些概念据为己有,而否认敌人同样拥有它们。”对概念的垄断,可能还会造成某些无法估量的后果,比如说,否认敌人具有人类的品质,宣布敌人为人类的罪犯;借此,一场战争就会变得极端非人道。
也就是说,一旦民主的概念被某种政治情形所垄断和固化,那么就意味着会有另外的政治情形被划定为“民主的对立面”乃至“民主的敌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使用民主概念吗?如果能,应当在何种意义上以何种方式使用这一概念?
我们认为,必须对任何概念的使用保持高度警惕,拒绝一切在绝对意义上使用概念的企图,始终对人类文明和实践的多样性保持谦卑和尊重。因此,在使用民主概念、讨论民主问题的时候,保持一定的相对主义立场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正当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必须对绝对化的民主概念展开“重思”(Rethinking),即使这样做会以牺牲概念的清晰性为代价。
熊彼特以时间先后为标准,将西方民主分为“古代的民主”和“现代的民主”,其奥妙在于通过将抽签、轮流当政和直接参与划定为“古代的”民主因素,从而确立以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议会制度为特征的“现代民主”的合法性。这一简化的民主范式几乎成为今天人民讨论民主问题的金科玉律。亨廷顿说,民主就是最高决策者通过普选产生;李普塞特也认为,民主可以定义为一种政治系统,“该系统为定期更换政府官员提供合乎宪法的机会”;林茨等人认为,只有当“政府权力的获得是自由和普遍选举的直接结果”时,这个政体才是民主的。而观念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今天我们提到民主,人们头脑中很容易浮现出“代议制”“选举”等机制和场景。这固然说明,一代又一代的欧美政治学家不遗余力地在全球推广上述民主观念,不仅使得代议制民主几乎获得了等同于现代民主的“本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形成了所谓“民主公式”,甚至“民主转型工程学”。符合上述形式的政治体就是民主政体,反之则是非民主政体。一个政治体从不具备这种政治形式到产生这种政治形式的过程,就是民主化和民主转型的过程。通过在观念层面界定民主的“标准类型”,成功在人类政治世界中制造出了“自我”和“他者”的区分,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潜在敌对性。
历史研究告诉我们,民主作为一个政治现象,或许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家庭、氏族、部落……只要有人类结社,就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相对比较平等、开放、包容,那么就可以认为是具有“民主性”的。人类社会的早期组织主要是基于血缘、地缘的小型组织,组织成员之间相对平等、比较熟悉,也有较强的情感基础,因此组织运行较多地具有原始民主色彩是不难理解的。但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民主逐渐淹没在日益复杂、庞大的组织化进程中。在部落政治走向国家政治的过程中,杀伐便取代民主成为取得统一意志的主要手段。民主真正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和普遍趋势,则只是近一两个世纪的事情。也就是说,民主政治的普遍化乃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现象。
在法国大革命以前,民主通常不被视为一个“好东西”,恰恰相反,民主是许多经典政治理论家和实践家警惕、否定乃至谴责的事物。例如柏拉图明确讲,民主体制“看来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有意思的是《美国宪法》不仅对“民主”(Democracy)只字未提,其核心目的之一就是防范民主。美国《独立宣言》签名人拉什说,民主是恶魔之最,高喊民主的都是疯狗。亚当斯指出,以往所有时代的经历表明,民主最不稳定、最波动、最短命。麦迪逊说,民主是一副由动乱和争斗组成的眼镜,从来与个人安全,或者财产权相左,通常在暴乱中短命。《美国宪法》签字人和执笔人之一莫里斯说,我们见识过民主终结时的喧闹。无论何处,民主都以独裁为归宿。汉密尔顿更直接指出,民主是一种疾病。执笔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费雪说,民主的已知倾向是将野心勃勃的号召和愚昧无知的信念当成自由来泛滥。
一旦我们对民主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就很难不对寄托在这一概念之上的复杂的人类情感感到疑惑,也很难不对蕴含在这一政治现象中的强烈的政治张力感到好奇。为什么不同的人们,对于民主会有如此不同的情感和评价?而一旦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感和好奇心,就很难再接受一个简单的、公式化的民主教条。
考虑到简单化的、垄断性的民主定义的不合理性以及危害性,我们有必要对民主进行重新思考。词汇本身具有历史稳定性,而词汇的内涵则具有时空差异性。这也就意味着,重新思考民主,不是为了确立或巩固民主概念的一致性,而是为了强调民主实践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必然要到一个个政治体的具体的历史社会情境当中去找寻。简言之,不同的政治社会团体或许同样在追求民主,但他们所追求的未必是完全同样的民主。因此,或许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词句反对词句”,而在于深入“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到实践中去探究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组织自己的生活。
本是一部从老百姓的生活实践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日常生活的路径阐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著作。通过国际比较、制度发展、理论分析三个维度,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场景、新实践、新成就,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作了生动诠释和精彩解读。视野开阔、富有学理,案例生动,是一部扎根基层、讲好中国民主故事的全新力作。
汪仲启,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社会科学报》首席记者、记者部主任。著有《实践民主: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历史与逻辑》《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等著作。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作者从老百姓的生活实践出发,以讲故事的方式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内涵、丰富实践与内在逻辑。用一个个生活中可观察、可感知、可触及的案例,打破西方民主思维定式和话语陷阱,展示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方式,让世界更加读懂中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