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想赢,你就输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太想赢,你就输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9.54 2.3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蔻蔻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0739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1006901E1DCD4A1B8F7

上书时间2024-12-12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编辑推荐

 
  

好的教育,不是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使其明白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

 
  

自由不是放纵,任性不是个性。很多家长都误解了欧美素质教育。

 
  

让孩子“吃苦”是好事吗?

 
  

为何要说“善良的假话”?

 
  

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孩子在学校被霸凌怎么办……

 
  

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你可能正在剥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成就感。

 
  

旅欧华人、欧洲教育观察者魏蔻蔻详解欧式素质教育真相。

 
  

分享 吃苦 尊重 责任感 熊孩子 霸凌 性教育 金钱观 创造力培养 承诺 孝顺 说谎 二胎 隐私 接纳 择校 坚持与放弃 问题儿童 直面伤痛和死亡……典型家教难题一网打尽,做成就孩子的聪明家长。

 
  

作者简介

 
  

作者:魏蔻蔻

 
  

魏蔻蔻,营养基因学硕士,生物科学博士,定居荷兰,现任医药研发项目经理。有文科心的理科人,爱好写作,主理原创微信公号微蔻(WeikoMagzine),分享留学定居海外的中西教育思维异同,是欧洲养育观念和方式的深度观察和传播者。

 
  

目 录

 
  

第一章孩子“听话”是好事吗?

 
  

你可能误会了欧美素质教育/002

 
  

欧洲学生为何不尊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007

 
  

我们还要逼孩子说慌到什么时候?/011

 
  

能不能让孩子说回“孩子话”?/016

 
  

教孩子“给予”,要做加法,而不是减法/020

 
  

为什么我们教孩子“信守承诺”总是收效甚微?/024

 
  

第二章教育,比哺育更重要

 
  

奶奶姥姥们,别再这样带孩子了/030

 
  

尊重,是赢得的,不是给予的/034

 
  

孝顺不用教,用爱心以身作则最好/039

 
  

别让亲情貌合神离/043

 
  

父母的大包大揽,只能让孩子觉得什么都“与我无关”/047

 
  

生老二一定要跟老大商量?/054

 
  

有界限的分享/060

 
  

别因为公平,忽略了公正/066

 
  

第三章太想赢,你就输了

 
  

奉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072

 
  

你对孩子的赞美有效吗?/076

 
  

尊重孩子的隐私,关乎信任和承诺/081

 
  

定个时间点,接纳孩子的缺点为特点/084

 
  

限制,不是保护的方式/087

 
  

培养爱好要有的放矢/091

 
  

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096

 
  

第四章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多的选择

 
  

欧洲家长如何给孩子择校/102

 
  

放手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113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能无方,但求无为!/118

 
  

跟小猫说对不起/127

 
  

挣钱是快乐的事/131

 
  

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观/136

 
  

小伙伴借了我的钱不还,怎么办?/141

 
  

第五章“问题儿童”怎么对付?

 
  

如果孩子成绩优异但霸道强势……/150

 
  

担当意味着什么?/155

 
  

孩子班里的“熊孩子”,该和他玩吗/158

 
  

当孩子在学校被霸凌/164

 
  

每个被霸凌的孩子身后,都有一群无知的成年人/172

 
  

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遭受网络霸凌/183

 
  

互联网礼仪清单/188

 
  

第六章爱与痛之初体验

 
  

1.跟孩子谈性说爱,要多早开始/194

 
  

2.为女儿举办的“接吻”派对/197

 
  

3.直面死亡和伤痛/200

 
  

4.别把孩子说的“不想活”,当成玩话一笑而过/205

 
  

5.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唱歌/211

 
  

文 摘

 
  

你可能误会了欧美素质教育

 
  

每次回国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的情景:

 
  

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都会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规矩,多点个性!"

 
  

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在聚会场合,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自己玩手机,父母此时也会对我说:" 我们家很民主的,用欧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带孩子,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少干涉他。"

 
  

这种论调很让我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一个十三四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都不具备一个正常的交流能力,谈何“素质”呢?

 
  

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个开放自由,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可是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尊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言论自由,也是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老师不会姑息无理的发泄情绪的孩子,而教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

 
  

在荷兰和欧洲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如果孩子不幸被确定为“问题儿童”,那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

 
  

我有个荷兰同事四岁的儿子,上学前班的第一周,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老师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脚,生气毁物。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了。孩子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在候诊的时候,孩子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他吃完了一块再去拿, 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了就吃。此后孩子依样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吃,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可是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

 
  

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一进诊室,医生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因为妈妈完全没有对孩子的控制力。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医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议,对孩子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你还不具备,所以必须要学习。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你要通过训练取得当母亲合理管教自己孩子的资格。”

 
  

第一次咨询,医生就严格的训练孩子要知道在一个场所的“领导者”是谁,并要服从;如果你自己是“领导者”,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无理的发泄情绪和不满,不会被姑息。

 
  

孩子的社交素质,可以通过和大人平等的聊天训练起来。

 
  

再说说孩子的社交素质。

 
  

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一个家庭聚会里,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的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

 
  

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少则三十几号人,多则六十几号人,总要包个度假村或是大餐厅来搞活动。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可在绝大多数时间(比如吃饭,下午茶和家庭游戏时),孩子们都必须参与亲人的互动。在他们的活动时间没到以及大人没有允许之前,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我先生表哥一家四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个自助餐厅。夫家的聚会因为人多,有个传统就是一般吃上一道菜,大家就换个位子,好去和坐得远的亲戚聊到天。为此,表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十二岁一开始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都没挨着父母坐,让他们自己多和在荷兰的亲友自由交流。

 
  

十二岁的Braha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足球比赛,开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能否只吃半个小时的饭,球赛开始了就离席去餐厅的电视间看球,不参与聊天。他爸爸马上拒绝:“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部分在这里的家人都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十五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 Braham没有讨价还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三十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十五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最强大的美国队’的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坐下来,对面刚好是十岁的弟弟Alex,还没等我开口呢,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荷兰语还是英语?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的中文只会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我本想顺着孩子聊聊体育什么的,可是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我怕Alex觉得无聊,可一看,他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提一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比我还能聊。最后,他还作结:“其实我觉得,宗教之间的教义有很多不同,为此也进行了很多战争,有善有恶。虽然我不信什么教,但我觉得任何的教义本质上都是让我们能有力量成为更好的人,我们自己能好一点,这个世界也会好一点。”

 
  

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你一个人侍候三个男的,家务一定很多很累吧?”她说:“前几年有点累,不过4年前,他俩一个六岁,一个八岁的时候,就好了。我家做了规定,他们的衣服自己洗自己叠,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家里,一人做两顿晚餐,我和他们爸爸只在我们该负责家务的那天做一下,所以一点也不累,因为大家都在共同承担。”

 
  

可能大家不相信,我认识的拥有跨国婚姻和恋爱关系的朋友抱怨最多的就是欧洲人的家规太多太严。很多荷兰爸爸和中国妈妈吵架最多的就是,爸爸认为孩子应该关上电视专心和父母共进晚餐,孩子吃完饭没经过允许不能离席,孩子对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态度。而妈妈觉得吃个饭随意就好,家里那么多规矩干嘛,孩子有个气不跟我们撒跟谁撒啊。爸爸认为全家过圣诞节,就算圣诞前夜没睡好,也必须要早起吃家庭传统的圣诞早餐,妈妈则说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吃个饭嘛,取消就算了,反正天天都要吃。

 
  

所以,欧洲人养孩子,不是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是漫无边际的“自由”。

 
  

我们中国家庭也有很多有原则的教养方式,我自己就是从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出来的,所以我的教养和欧洲的一些规矩不谋而合。

 
  

其实,这种教养,教导的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就是从一点一滴,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学到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不要再说“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因为这样的孩子在欧美肯定会被边缘化,无法受到欢迎。

 
  

素质,不是欧美才有,一些价值观和素养是全球共通的。

 
  

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