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45.81 4.7折 ¥ 98 全新
库存119件
作者廖志敏撰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8396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4355604
上书时间2024-11-20
第一卷題樓臺勝迹聯
題長沙靖港水神廟聯
題寧鄉縣五都土橋廟聯
題寧鄉縣治城駱公祠旁詩社聯
題益陽縣館聯
題茶尖聯一
題茶尖聯二
題署廨頭門聯
題署廨三堂聯
題甘州提督署一園橋亭聯
題一園肖虹亭門聯(一)
題一園肖虹亭門聯(二)
題一園蔬香亭聯
題一園披香榭聯
題一園石假山亭聯
題甘州提督署毅武營門聯
題甘州提督署大堂聯
題水口山礦局門聯
題水口山礦局屏聯
題松柏臨湘樓聯
題常寧松柏鎮紫宸宫聯
題衡州清泉學署大堂聯
題衡州清泉學署客座聯
題衡州蓮湖書院聯(一)
題衡州蓮湖書院聯(二)
題衡陽長沙會館中堂聯
題衡陽長沙會館戲臺聯
題長沙黎家坡湘礦總局門聯
題長沙天心閣聯
自題衡田老屋大門聯
自題梽木山住宅聯
第二卷弔唁哀挽聯
挽劉惕齋聯
挽劉碩光聯
挽周達武聯
挽張祖同聯
挽王世琪聯
挽易佩紳聯
挽聶緝槼聯
挽王之春聯
挽葉世鴻聯
挽胡湘春聯
挽陳啓泰聯(一)
挽陳啓泰聯(二)
挽陳啓泰聯(三)
挽陳啓泰聯(四)
挽陳啓泰聯(五)
挽朱昌琳聯
挽王先謙聯
挽張之洞聯(一)
挽張之洞聯(二)
挽張之洞聯(三)
挽張之洞聯(四)
挽張之洞聯(五)
挽陳爲鋼聯
挽汪鏡清聯
挽洪汝源聯
挽李繼静聯
挽汪鳳池聯
挽魏塗聯
挽王鎮興聯
挽鄒代輝聯
挽袁全熺聯
挽夏獻銘聯
挽劉筠聯
挽席匯湘聯
挽唐鳳儀聯
挽王上舍姻家聯
挽黎紹甫聯
挽王翰文聯
挽宋仕堯聯
挽周良溍聯
挽龍湛霖聯
挽李凝華聯
挽李士銓聯
挽陳三畏聯
挽廖祖楨聯(一)
挽廖祖楨聯(二)
挽廖維東聯
挽張百熙聯
挽王闓運聯
挽曹廣璡聯(一)
挽曹廣璡聯(二)
挽岑春煦聯
挽成克襄聯
挽熊兆祥聯
挽喻之封翁聯
挽童少尉某聯
挽武陵校官程聯
挽長沙太守珍聯
挽賀封翁聯
..........................
一、 家世淵源和生平簡介
廖樹蘅(1840—1923),字蓀畡,一字笙陔,因室名爲珠泉草廬,晚號遂爲“珠泉老人”。清湖南省寧鄉縣七都四區横田村(今湖南省寧鄉市壩塘鎮横田灣村)人。湖南近代著名詩人、實業家,水口山礦開拓者,中國近代鉛鋅礦業先驅,素有“湖南近現代礦業第一人”之譽。
據記載,廖氏先世原籍江西泰和。南宋時,其先人廖庸,字淇惠,號奇聰,一號明浦,素諳方略,隨名將孟珙一道抗金,因護駕有功,被宋理宗敕封爲“護國公”,鎮守潭州,世襲指揮職。廖庸即是廖氏家族從江西遷入湖湘的始祖。
其曾孫廖城景,字慶雲,襲指揮職。元朝延祐年間,由長沙卜居寧鄉之衡田。廖城景先後育有五子,其中第四子廖萬熙留守衡田老屋,繼守廖城景的遺業。廖萬熙,字宇平,其人富而好義,天子嘉之,敕爲“義官”。自四世祖廖城景以降,數百年來,寧鄉廖氏,家族文脈,源遠流長。有清一代,寧鄉廖氏名人輩出。康、雍之時,廖城景的十六世孫廖方達被舉薦爲茶陵州訓導,他出私財搜集、整理明代政治家、茶陵詩派領袖李東陽所著的詩文作品,刊刻成一百多卷的《懷麓堂集》,辭世後入祀郡縣鄉賢祠。十七世孫廖儼,曾任嶽麓書院第二十七任山長,爲清代湖南著名教育家。
廖樹蘅的曾祖父廖錦江,雖然没有爲官,但其經濟、文章均被時人稱頌。祖父廖含章,字芬田,國子監生,被清政府贈“奉直大夫”。廖含章是湘中宿儒,學者稱爲“芬田先生”,爲人識量宏朗,頗具名德,以讓産聞名鄉里,縣人袁名曜稱之爲“寧鄉第一孝友”。廖含章的代表作有《松泉書屋文鈔》《春泉堂詩鈔》《廖氏五雲廬志》等。晚清名儒王闓運爲其撰述墓志銘。伯父廖新竩,字福成,國子監生,工詩善畫,著有《古梅仙閣詩存》。季父廖新竘,字桂汀,能文章、工書法。父親廖新端,字培吾,國子監生,府知事銜,被清政府贈“奉政大夫”。廖新端曾助縣令治事,“正直檄使,治一方之事,亭決可否,一秉至公”。他一生質直好義,終日勤學。晚清詩人洪彭述贈廖新端詩云:“滿院松花點蒼雪,白頭編寫史宬書。”
從三四歲始,廖樹蘅即隨祖父廖含章接受音韻啓蒙教育。“四歲即延師授讀。”(廖樹蘅《生母氏墓道述》)“性敏異,初讀書,能通大義。”(廖基棫《先考行狀》)“七歲,芬田先生教以音韻並反切法,能領悟。”(郭立山《廖蓀畡先生傳》)稍長,其嫡母張夫人“教之習書算,每夕必載筆硯,命條記日用於籍,以備遺忘”(廖樹蘅《先妣氏墓道述》)。到九歲時,廖樹蘅“出就外傅”,“稍怠”,其母楊氏“輒扑責”(《民國寧鄉縣志·故事編·女士傳·才德》)。後來,廖樹蘅又先後求學於寧鄉玉潭書院、長沙城南書院和嶽麓書院。同治二年(1863),二十四歲的廖樹蘅考中秀才,在隨後的府試中也曾名列第一,但是他此後的科舉之路並不順暢,幾次鄉試都未能中舉。於是,廖樹蘅轉而致力於詩歌創作與經世致用之學。其爲人仗義,喜好交友,常常與詩朋文友在名山幽谷中吟詩作對,詩文水平日益精進。
光緒二年(1876),廖樹蘅受時任辰靖永沅道陳寶箴之請,司箋牘之務,並兼課陳氏次子三畏。當三十七歲的廖樹蘅走進長沙陳氏閑園時,他已是德才兼備的湘中名士。在教讀閑隙,廖樹蘅常與陳寶箴、陳三立父子詩酒唱和,結下了一生的深厚情誼,也爲後來他開拓水口山鉛鋅礦乃至主持湖南全省礦務奠定了穩固的人脈基礎。
光緒九年(1883),廖樹蘅受湘軍甘州提督周達武之聘,從湖湘一路向西,遠赴張掖,入周達武幕府,遊歷關原,眼界大開。廖樹蘅的甘州戎幕之旅,對其十三年後以“兵法部勒”之法管理礦務而言,可謂是一次思想理念上的提前儲備。
光緒十八年(1892)、十九年(1893),廖樹蘅出任玉潭書院山長。“院例向課制藝,府君爲置群籍,仿姚先生姬傳義理、考據、詞章分課,並編立學約,使諸生知敦品勵學,通古今,習時務。”(廖基棫《先考行狀》)
光緒二十一年(1895),陳寶箴升任湖南巡撫。赴任伊始,素有“貧國”之稱的湖南,此時正值“旱饑”,“赤地且千里”(陳三立《巡撫先府君行狀》)。於是,陳寶箴便將旨在“立富强根基”的洋務事業提上了施政日程。因湖南“土地奥衍,煤鐵五金之産畢具”,陳寶箴遂奏請清政府在長沙設立湖南省礦務總局,主持開采全省五金、煤炭等礦。廖樹蘅初始即被聘入總局襄事。
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廖樹蘅出任水口山礦務局首任總辦,協助陳寶箴深度參與湖南維新變法。廖樹蘅攜長子廖基植、次子廖基棫、三子廖基樸來到水口山,“是時風氣未開,事屬創舉,無礦師之指導,無成法之規隨”(黄忠績《附湖南礦務總局總理黄忠績呈請撫恤故常寧水口山分局總辦廖基植稿》)。“礦場在萬山中,其地狹隘,商人開采久,窟穴重疊,積潦甚深,入夏即當停采,府君旁皇籌度,得開明窿一法。”(廖基棫《先考行狀》)但是,廖樹蘅首創的“明窿”采礦法,却遭到了保守勢力的極大阻撓。“主省局者悉反前議,謂古今中外無此辦法。函牘交馳,百端誚讓,府君不爲動……至十月乃獲大礦。”(同上)明窿法的卓著成效,使水口山鉛鋅礦成爲當時中國礦業之首,“水口山之名,遠騰中外”。雖然水口山礦廠員工多達五六千人,但是礦場管理井井有條。廖樹蘅開辦水口山礦八年,不僅將其打造成爲全國最大的有色金屬礦區,而且爲湖南財政贏利六百多萬兩白銀,成爲湖南最爲重要的利源。僅一個水口山礦,其年收入約占當時湖南全省財政的六分之一。廖樹蘅由此開啓了湖南近代礦業先河,水口山礦歷經風雨百年而不衰。“作爲中國近代鉛鋅礦業的先驅,爲湖南早期礦業形成産、運、銷、煉一體化産業的現代化作出了傑出貢獻”,廖樹蘅由此被湖南省推舉爲“影響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的十大湘學名人”之一。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後,廖樹蘅由宜章訓導對調清泉訓導,就近兼理水口山礦務。“在清泉五年,宣講訓學,推及種植、水利,各具章程,廉三備録之,通飭列縣仿行。”(劉宗向《民國寧鄉縣志·故事編·先民傳》)
光緒二十七年(1901),廖樹蘅出於賑災之需,爲常寧地方置買義田,主持修建義倉兩進,年儲租谷達三百石。“人以是感之。”(廖基棫《先考行狀》)
光緒二十八年(1902),廖樹蘅被湖南巡撫俞廉三舉薦經濟特科。奏稱“學問淵博,踐履篤實,經史而外,中西政藝講求有素。……礦山横亘二十餘里,廠屋櫛比,丁夫數千,悉以兵法部勒,秩然不紊,足徵威,足御衆,力能任事”(俞廉三《湖南巡撫俞片奏》)。“提學柯劭忞亦疏保,而樹蘅以衰暮辭不應試。”(劉宗向《民國寧鄉縣志·故事編·先民傳》)
光緒二十九年(1903),廖樹蘅調任湖南省礦務總局提調,後升總辦。“力將積弊廓清,常謂治礦有如經商,當保官本,圖漸進,毋務恢張,在事八年,官商大和,利無旁溢。”(廖基棫《先考行狀》)在他的治理下,除常寧水口山、平江黄金洞和新化錫礦山外,還部署落實了一批鉛、鋅、銻、煤、銅、硫磺、錫等勘探開發項目,湖南礦業大興,成爲晚清全國礦業之冠。清政府爲了表彰他的功績,特賜其二等商勛、加三品銜,加級授榮禄大夫。同時,湖南有色金屬礦産業的大力發展,帶動了冶煉技術的不斷進步,水口山煉鉛廠、水口山煉鋅廠、湖南黑鉛煉廠先後建立,湖南有色金屬産業實現了産、供、銷、煉一體化,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條由此基本形成。
宣統三年(1911)冬,廖樹蘅退居衡田老屋,避談世事,終日吟詩作文,整理詩文舊稿。“辛亥後山居,汲汲於風教文獻,於廖氏祠右廡置龕,祀鄉賢謝英、易祓、周堪賡、陶汝鼐、廖方達、廖儼、王文清。選刊汝鼐及劉基定詩文集。”(劉宗向《民國寧鄉縣志·故事編·先民傳》)
民國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1923年7月10日),廖樹蘅在衡田老屋辭世,無疾而終,享壽八十四歲。對於廖樹蘅之爲人爲事,趙爾巽《湖南巡撫趙片奏》如此評價:“心地光明,篤實沈毅,尤能淡泊明志,有古儒者風。”岑春蓂則云:“任事誠懇,勞怨不辭,與人接物,一秉大公。”劉宗向《民國寧鄉縣志·故事編·先民傳》曰:“同、光間,縣人恢張事功者夥矣。以樹蘅之高明强毅,實事求是,獨退然以詩鳴,老而殫心一礦,雖一雪文人無實之誚,然卒不得大任。惜矣!”
........................
廖树蘅,字荪畡,一字笙陔,因室名为珠泉草庐,晚号遂为“珠泉老人”。湖南宁乡人。湖南近代著名诗人、实业家,“世界铅都”水口山矿开拓者,中国近代铅锌矿业先驱,近现代湖湘文化代表性人物之一。本书对廖树蘅的楹联作品进行辑录与注释,包括题楼台胜迹联、吊唁哀挽联、题祠堂寺庙联、悼唁妇女联等四卷正文与六篇附录,内容较丰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史料学与可读性,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有助于展现近代楹联文化与湖湘文化。
廖志敏,湖南宁乡人,长期致力于家族文献的整理及湖湘近代文史研究。整理出版了《廖树蘅年谱长编》《珠泉草庐师友录 珠泉草庐文录》《廖基瑜诗词集》等书。
中国近代铅锌矿业先驱廖树蘅的楹联汇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