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63.61 5.0折 ¥ 128 全新
库存42件
作者丁为祥著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ISBN9787807703563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4344379
上书时间2024-11-19
什么是阳明心学的实践与超越?
如果说,中国哲学基本上属于人生哲学或者是以人生划界的哲学,那么,王阳明哲学就最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哲学的这一特征。《阳明先生文录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人以“文章”“政事”“气节”“勋烈”四者的兼备称赞其为“全人”,阳明回答说:“某愿从事讲学一节,尽除却四者,亦无愧全人。”表面看来,这一回答表现了阳明对其学说的自信,实际上,阳明的这个回答同时还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非讲学之外另有所谓为人,非做人之外另有所谓讲学。在阳明看来,他的讲学本身就含括着前四者,而“文章”“政事”“气节”“勋烈”等等不过是其学说的运用和表现而已。他之所以在刚刚自立门派时就将其学说规定为“身心之学”,之所以始终认为其学说是真正的“为己”之学,都是这个意思。
阳明哲学的这一特征,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握其讲学与为人的统一?如何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全面地把握其哲学?可以这么说,正是学说与为人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其全部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的动力;而讲学与为人的实践统一,则是全面把握其哲学的基本前提。
这一问题曾长时间地困扰着笔者。当我对阳明哲学初步涉猎时,便发现对其书有两种不同的读法:其一是作为人生之书来读;其二则是作为理论著作来读。当作为人生之书来读时,我对阳明的人生便有了一种认同、参与意识,且对其一些看似“没来头”的话也能够朦胧“有见”。不过,这种“有见”虽然真实却难以诉诸笔端。但是,当将其作为理论著作来读时,固然可以借助于逻辑,对其命题加以分解与表述,但这种表达连自己也感觉到很难接近那个曾经活生生的王阳明。这并不仅仅是一个“言不尽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我求助于对阳明深有研究的前人。台湾的牟宗三先生,以陆王为孔孟正宗,其《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一书,
被公认为新儒家关于陆王学理的经典之作,自然对阳明有很深的了解。但是,该书似乎却只有形而上的道统,而没有形而下的人生,就是说,从该书所能看到的仅仅是阳明的学说,而少有其为人。如果以此书来把握阳明,那阳明似乎仅仅是一个理性的精魂而没有血肉之躯。当然,牟先生的侧重,本来就在于从超越层上阐述儒学的义理。将这一矛盾揭示得更明显的是北京大学的邓艾民和陈来教授。邓先生的《王阳明的一生》一文,立足于阳明的为人,以其一生的逆境来说明其学说的形成。但是,在从其人生经历到学说形成的具体环节上,邓先生的书却让人有语焉不详之叹。陈来教授虽然认为“历史的研究和叙述是必要的”,在其大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中,陈教授对阳明的理论命题与人生境界也都作了精彩的分析,不过,所有这些都是作为对象出现的。就是说,使人难免有“彼岸”之感。
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思索使我想起了马克思和黑格尔。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差别固然很多,但从方法的角度看,他们之间的一切差别均可从历史与逻辑的如何统一来说明。黑格尔以逻辑剪裁历史,故其结果只能导致逻辑对历史的窒息;相反,由于马克思以历史来说明逻辑,因而其历史与逻辑均成为活生生的。
比照马克思的观点、方法,阳明的学说与为人、理论与实践以及“理性与存在”的统一,一下子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了。就是说,必须用阳明的为人去说明其学说,也必须用阳明的人生实践去探索其学说发展的动因。
正是基于这一看法,本书才以“实践与超越”来命名。意思是说,阳明的一生,首先是对圣贤之路实践探索的一生。正是这种探索,决定了阳明从不脱离人生之超越性追求的哲学;反过来,这种哲学又是其一生实践修持的理论表现。不过,正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并不妨碍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立一样,阳明的学说与为人也可以分开表述——以分述的方式展现二者的统一。所以,我初拟以上、中、下三篇来结构本书:上篇《王阳明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以其人生经历——主客观相互碰撞的历史来说明其哲学的形成动因与发展指向;中篇《王阳明哲学的结构与特征》,则是以逻辑的方式,分析其命题的内涵、结构与基本特征;下篇《王阳明哲学的境界》,则是试图将上述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揭示其一生实践追求与理论探索共同指向的人生境界。就参照背景而言,从上篇到下篇,也就是从阳明的人生经历到理学的气、理、心三派乃至儒、释、道三教。如果说上述是试图将阳明的为人与学说作为“此在”来叙述,那么,作为“结论”的“评价”篇则力图将这种古代的心学作为对象,纳入到古、今两个不同的参照背景下进行当代的评估。
之所以要这样安排,目的全在于将其讲学与为人统一起来,一如阳明所坚持的那样,用其人生的实践来说明其学说。因为阳明哲学的主要命题,首先是他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命题,也无疑是其人生实践的结晶。因而,对其命题的把握不能离开其人生实践,而恰恰应当以其在人生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来揭示其理论命题的基本指谓。否则,就有可能像阳明所一直反对的那样:“说之愈详而失之愈远。”
这也可以说是我对自己的预期和对读者的事先交代吧。
本书论述了王阳明哲学的形成、发展、结构、特征和王阳明哲学的境界等。获得过北方十五省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书结合学界的热点、动态,汲取作者最新的阳明学研究成果,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扩充,新增内容达十万字以上。
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中国儒学(主要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对儒学的未来命运与精神走向尤为关注。出版《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
本书是“阳明文库”系列,精心设计、细致打磨、装帧精美,内容上十分有学术价值。
本书内容丰富,思想理论阐述较为深刻。剖析了阳明心学思想的重要知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考察,以探究阳明心学的传播和发展脉络,对阳明心学的研究有所助益。
本书思想深厚,但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普通读者也均能读懂,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