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觉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父母的觉醒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15.91 4.9折 32.8 全新

库存47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沙法丽·萨巴瑞|译者:王臻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ISBN9787552003796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8元

货号2651376

上书时间2024-11-18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Tsabary),出生于印度,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萨巴瑞博士早年受到东方正念思想的影响,后又将其同西方心理学理论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有关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理念。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亚洲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领袖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各大公司、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东西合璧的特点让她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受众。
萨巴瑞博士现同丈夫、女儿一起在纽约生活。

目录
致谢
致父母
第1章  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
  我们都是从不觉醒开始起步的
  要想发现孩子的本真,首先寻找真实的自己
  我们可以在家里建立起一种亲密感
  觉醒对教养方法所产生的影响
第2章  生育儿女的精神起源
  孩子如何使父母觉醒?
  如何学会觉醒的教养之道?
  做个觉醒的家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第3章  孩子无需事事征得认同
  接纳是关键
  接纳绝对不是一件被动的事
  请不要用僵化的模式教养孩子
  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
第4章  对自负感发起冲击
  自负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形象的自负感
  完美主义的自负感
  身份的自负感
  规范的自负感
  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我们可以走出自负感的羁绊
第5章  孩子“带我们长大”了吗?
  直面自身的消极反应
  发现自身情绪化的本质
  如何善待自身的痛楚?
  如何应对孩子的痛楚?
  一步一个脚印地做
  如何驯服自身的焦虑?
第6章  生活的智慧
  生活本身给予我们的教诲
  我们有可能信任生活吗?
  孩子无需赢取我们的信任
  如何解读自身面临的种种处境?
  我们可以从不觉醒中挣脱出来
  一切都包含在我们的解读之中
第7章  贯穿一生的挑战:幼年期与“可怕的两岁”
  父母在孩子幼年期所要学习的功课
  自我发现之旅
  重现发现自身节律的机会
  幼儿期:一个全然属于自我的世界
  幼儿期是播撒包容之心的好时机
第8章  从主角变为配角:父母在孩子学龄期的精神拓展
  初中:“达到某种目标”对孩子形成的挑战
  高中:无条件接纳的必要性
  为什么抵抗控制欲是件重要的事?
第9章  为人父母的迷乱
  母亲的特殊角色
  养育孩子意味着向一种新的步调妥协
第10章  摆脱旧日创伤,做健全的父母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觉得自己不够好……
  如果我们一向通过取悦他人以获得认同……
  我们不能做自己吗?
  “不良”行为其实是在寻找自身固有的美好
  缺陷不能反映真实的自我
第11章  真实基础上的家庭
  我们是否意识到焦虑是一种“有所作为”的形式?
  我们恐惧当下的根源是什么?
  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
  活在当下
第12章  平凡的奇迹
  我们能否欣赏孩子的平凡?
  “产出过度”的生活谬误
  放弃马不停蹄的“作为”
  回归根本
  映照孩子真实自我的生活
第13章  放下那些伟大的期望
  赞美孩子的本真
  如何为孩子设定目标?
  对孩子抱有哪些期望才是现实的?
  专注过程,不问结果
  使用正确的赞扬
  孩子在模仿我们
第14章  在孩子的生活中创造觉醒的空间
  给予孩子从容发展的空间
  为孩子创造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为什么向孩子表达感激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
第15章  让孩子与当下紧密相连
  我们是如何破坏同孩子之间的纽带的?
  我们是否认同孩子的行为或他们的本质?
  只要“在一起”就够了
第16章  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
  我们是否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如何将错误转化为精神财富?
  为孩子的错误喝彩
第17章  雄鹰的两扇翅膀
  缺乏包容心的孩子无法翱翔
  通向纪律的精神之途
  重视冲突而不要回避
  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实现纪律约束?
  关于规则本身的规则
  为什么教导比惩罚更有效?
  乖张行为反映的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我们在孩子的行为当中有没有发挥作用?
  为什么可爱的宝贝变成了叛逆的少年?
  高压战术只会适得其反
  如何执行“不”?
  时机很关键
后记  理解我们共同的不觉醒
  我们都身在其中
  成为活在当下的父母
附录  觉醒指南——父母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母亲的特殊角色
  养育孩子意味着向一种新的步调妥协
第10章  摆脱旧日创伤,做健全的父母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觉得自己不够好……
  如果我们一向通过取悦他人以获得认同……
  我们不能做自己吗?
  “不良”行为其实是在寻找自身固有的美好
  缺陷不能反映真实的自我
第11章  真实基础上的家庭
  我们是否意识到焦虑是一种“有所作为”的形式?
  我们恐惧当下的根源是什么?
  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
  活在当下
第12章  平凡的奇迹
  我们能否欣赏孩子的平凡?
  “产出过度”的生活谬误
  放弃马不停蹄的“作为”
  回归根本
  映照孩子真实自我的生活
第13章  放下那些伟大的期望
  赞美孩子的本真
  如何为孩子设定目标?
  对孩子抱有哪些期望才是现实的?
  专注过程,不问结果
  使用正确的赞扬
  孩子在模仿我们
第14章  在孩子的生活中创造觉醒的空间
  给予孩子从容发展的空间
  为孩子创造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为什么向孩子表达感激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
第15章  让孩子与当下紧密相连
  我们是如何破坏同孩子之间的纽带的?
  我们是否认同孩子的行为或他们的本质?
  只要“在一起”就够了
第16章  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
  我们是否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如何将错误转化为精神财富?
  为孩子的错误喝彩
第17章  雄鹰的两扇翅膀
  缺乏包容心的孩子无法翱翔
  通向纪律的精神之途
  重视冲突而不要回避
  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实现纪律约束?
  关于规则本身的规则
  为什么教导比惩罚更有效?
  乖张行为反映的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我们在孩子的行为当中有没有发挥作用?
  为什么可爱的宝贝变成了叛逆的少年?
  高压战术只会适得其反
  如何执行“不”?
  时机很关键
后记  理解我们共同的不觉醒
  我们都身在其中
  成为活在当下的父母
附录  觉醒指南——父母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内容摘要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博士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
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
萨巴瑞博士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
或许你初为人父人母,正处于惊喜与疲惫交织的情形当中;或许你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面对叛逆的儿女常常感到心力交瘁;或许你是一位单亲父母,辛苦地独自抚养孩子,得不到太多帮助……相信《父母的觉醒》一定会为你卸下一些包袱,打破一些迷思,带去一些启发,帮助你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全的人,让你与孩子彼此促进,共同成长。

精彩内容
一天早晨,我女儿兴致勃勃地将我从梦中推醒。
“仙女送给你一个惊喜的礼物,”她冲我耳语道,“瞧瞧仙女送了你什么!”我一伸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一美元的纸币,只见它从正中间被撕成了半截。女儿说:“仙女送了你半块钱,还有半块在爸爸枕头下面。”这一下,我睡意全消。
与此同时,我发觉眼前的处境有些左右为难。一
时间,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念头:“钱不是长在树上的,我的女儿一定要正确理解金钱的价值;我该不该借此机会教导她,让她不要浪费金钱,告诉她撕成两半的钞票就不能用了呢?”当时我意识到,自己作出的反应有可能让孩子精神大振,也有可能伤了她的心。所幸的是,那一刻我决定把问题搁置起来,不忙着给她“上课”;我只是告诉她,我很为她自豪,因为她那么慷慨地贡献出了自己仅有的一块钱;我还要感谢仙女,因为她很高尚,而且一碗水端平,明察秋毫地把钱平分给了我和她爸爸。女儿听了这些以后眼中放出了光芒,整个卧室好像都为之一亮。
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状况,我们需要
在理智与心灵之间挣扎一番——或者可以说是“自负
心”和“真心”之间的挣扎。“真心”指的是真实的自我,它是事物的纯粹写照。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每时每刻,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有可能打断他们的进步,让他们裹足不前;也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振奋,对他们形成促进。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自己在他人眼里是怎样的,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有没有优异的特长,表现如何……这些事情都是成人们全心关注的,孩子却浑然不放在心上。孩子不会心思很沉重地看待世间的各种事情,他们只会一头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
在“仙女”造访我的卧室的那个早晨,我女儿压根没想过金钱的价值,也没想过用分给我“半块钱”来满足我的自负心理;她也没有考虑过那么急急忙忙把我吵醒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儿。她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真实、美好、自主的创造力——欢欢喜喜地展示自己的慷慨大方,然后看着父母因为“仙女”的意外访问而高兴,她自己也就跟着高兴。
身为家长,我本人就必须反复面对这样的局面:女儿就在眼前,期待着我的反馈。此刻,她就像个成年人一般,一个和我一样的成年人,具有一整套同我一样的经验和感受——期盼、希望、兴奋、想象、天才的创意、疑惑的感觉、体味喜悦的能力,凡此种种与我们并无二致。然而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常常受到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在需要我反馈的时候错失了机会。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就会讲大道理,好为人师;如此一来,在女儿独特而神奇的表达方式面前就常常显得懵懂而迟钝,甚至不曾意识到:她正在展示一个人间仅有的自我呀。
有一点很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铆足精神,努力把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孩子区分开来。我们绝对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拥有物。只有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
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勉强地塑造他们。
对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我们往往不能满足。相反,我们偏向于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他们身上。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许多家长仍旧会落入俗套,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其结果是,长幼关系每每会封锁而不是激活孩子的精神。恰恰由于这个关键原
因,许多孩子长大后遭遇了麻烦,还有很多人遭受到机能障碍之苦。
我们每个人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的幻想。我们会持有一些从来没有检验过的想法、信念、
价值观、假设。很多父母甚至认为,根本没必要对自己的世界观提出疑问,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于是就不再需要反思了。如此一来,我们就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没有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我们既有的想法去表达他们自己。我们没有意识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后代对他们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
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在某方面能力超群,就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某种特长。如果你是艺术家,很可能就会敦促孩子去开发艺术专长。如果你在学校里是读书的奇才,就会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也聪颖善学。如果你在学业上并不出色,甚至毕生为学习所累,就会担心孩子也和你一样,于是竭尽所能地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我们想把自认为“最好的”教给孩子。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这么一条: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那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这是……”,而不是“这不是……”。他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潜能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如果你相信,可以说这是因缘注定。因为每一
个孩子体内都藏着一幅蓝图,他们早早地就开始接触最本质的自我,同时开始体会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身为家长,注定要去帮他们实现这些心愿。
麻烦的事情是:如果不认真观察他们,我们就会剥夺天赐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无法走上最佳的命运轨迹。
我们往往会将自己对前途的规划强加在他们身上,那样一来,我们等于是用自己武断的想法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我们往往无法与孩子的心灵达成同步,对此也不必惊奇。如果连自己的心声都没有倾听过,又怎么倾听孩子的?如果我们做不到感受自己的心灵,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父母,如
果我们自己失去了内心的方向,想必我们的儿女也将在迷茫和疏离中长大,甚至不可避免地时常感到沮丧。一旦同自己的内心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教养孩子的能力就会大为降低,最本质的力量就难以发挥;而要想开明地教养儿童,最需要的恰恰是发挥这种力量。
说到这里,我的意图是想将本书作为一枚救生圈抛向父母——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父母。我的许多切身经验告诉我,一切努力都不会为时过晚,纵然你已经同十几岁的孩子经历过一番挣扎却无法建立起情感纽带。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更小,你的努力起步更早,那么建立的纽带自然更为牢固。
P3-6麻烦的事情是:如果不认真观察他们,我们就会剥夺天赐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无法走上最佳的命运轨迹。
我们往往会将自己对前途的规划强加在他们身上,那样一来,我们等于是用自己武断的想法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我们往往无法与孩子的心灵达成同步,对此也不必惊奇。如果连自己的心声都没有倾听过,又怎么倾听孩子的?如果我们做不到感受自己的心灵,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父母,如
果我们自己失去了内心的方向,想必我们的儿女也将在迷茫和疏离中长大,甚至不可避免地时常感到沮丧。一旦同自己的内心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教养孩子的能力就会大为降低,最本质的力量就难以发挥;而要想开明地教养儿童,最需要的恰恰是发挥这种力量。
说到这里,我的意图是想将本书作为一枚救生圈抛向父母——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父母。我的许多切身经验告诉我,一切努力都不会为时过晚,纵然你已经同十几岁的孩子经历过一番挣扎却无法建立起情感纽带。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更小,你的努力起步更早,那么建立的纽带自然更为牢固。
P3-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