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怀瑾系列:人生无真相
  • 南怀瑾系列:人生无真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怀瑾系列:人生无真相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30.58 5.2折 59 全新

库存88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63283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31510821

上书时间2024-11-18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生于温州乐清的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青年时代立下接续中华文化断层的志业,躬身践行七十年。以“经史合参”的方式讲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门户,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目录
\\\"第一章 人生的价值
此身的价值与烦恼 / 2
人生不能没有“观” / 5
我从不跟着潮流走 / 10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 14
天爵与人爵,你选一个 / 19
人生的至高价值 / 22
正命地活着 / 25

第二章 立身的原则
如何理解自我的个性 / 32
人生要如何起步 / 37
成年人的第一课 / 41
自立的前提 / 46
忘记一切外界影响,就可以顶天立地 / 50
人有三师 / 54
如何面对穷困 / 59
人生三道坎 / 66
诚恳就是大智慧 / 71
五个人生原则 / 77
人生不可无所畏 / 80
不着急,不求满 / 84
享受的原则 / 88

第三章 处世的原则
为什么要懂人情世故 / 94
不要成为一颗“汤圆” / 100
前面的路,留宽一点给别人走 / 103
高着眼,少低头 / 107
可以倒霉,但是不能有倒霉相 / 109
如何认清一个人 / 115
朋友之道 / 122
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分寸感 / 128
柔与谦的哲理 / 133
这三种情况,最容易招致怨恨 / 136
毁誉如何了断 / 141
能做好这六点,就天下太平了 / 147

第四章 事业的真义
职业不等于事业 / 154
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富贵 / 159
会用钱才是真本事 / 163
不动心,才能干大事 / 170
成败都经过,才能有大成就 / 173

第五章 人生的真相
人生难如意 / 178
天下无如吃饭难 / 184
改变命运要靠自己 / 187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 190
力和命是两种东西 / 194
无德而富贵,是人生最不幸的事 / 198
人生的四种障碍,四种惧怕 / 202
在痛苦中成长 / 205
毕竟输赢下不完 / 210
清福比洪福还难享 / 213

第六章 修行的要义
我九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真仙真佛 / 218
要运气顶好的时候放得下,才是修道 / 221
人不自欺,天下无敌 / 224
天地之间有正气 / 228
降服焦虑的心法 / 233
晚年如何安顿 / 238
修养的层级 / 241
修行者的画像 / 245

第七章 人生的境界
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 254
如何理解生死 / 258
梦幻泡影是真的吗 / 263
澄澈到底,做一个自然人 / 267
最平凡,最高明 / 270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275
至高的水德 / 280

附录 南怀瑾先生训诫 / 283\\\"

内容摘要
\\\"不论古今中外,对个人来说,一生重要的事无非立身、处世、做事、安心,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遗产。《人生无真相》这本书就将南怀瑾先生讲述的相关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希望对于读者看透人生的规律、面对人生的困境、实现人生的价值有所帮助。
主要板块包括:人生价值的探讨,如何才能自立,做人处世的原则,如何完成大事业,人生无法规避的铁律有哪些,如何提高个人的修养和人生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人文,注重现实人生问题,而南怀瑾先生治学、讲学也注重实证实修,做学问与做人做事浑然一体,因而他的著作对于读者极具启发性。人生问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只是很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无法停下来思考这些问题,而一旦环境变迁、际遇变易,往往无法适从,这背后透露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看到的“真相”,都取决于各人的处境与境界;人生无真相,但是应该有方向;人生无答案,但是有选择。

精彩内容
\\\"为什么要懂人情世故《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时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他要挑起家庭这副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的。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其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这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是需要人生经验的。
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没有办法实验,那就是政治和军事。这两个东西,包罗万象,变动不居。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政治,专制、君主、民主、集体,究竟哪个好?谁能下得了这个结论?尤其现代的中国,几十年来,西方的什么思想文化,都搬到中国这个舞台上来玩过,但是西方思想是西方文化来的,结果如何呢?所以为政的人要了解人生,要有经验,要多去体会。因此孔子将自己的经验讲出来,编到《为政》这一篇里,就是暗示一般从政者,本身的修养以及做人、做事的艰难,要效法他这个精神,在工作上去体会它、了解它。
从上面几段,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讲到人情世故,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这是很坏的事。如果说“这家伙太世故了!”便是骂人。尤其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几年前在《中央日报》上我就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一般中国年轻人的反应,是认为这个外国人的文章写得非常透彻,我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二三年,就能懂中国文化,那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几十年的饭是白吃了。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人情,所谓“人情”,不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左邻送到右舍,在外面送来送去地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来物归原主了。这只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地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作人情世故。但现在反用了以后,所谓这家伙太“世故”,就是“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用词了。就这样把中国文化完全搞错了,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更不对。
我以前讲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中国的四个字——安居乐业。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论,都没超过这四个字的范围;都不外是使人如何能安居,如何能乐业。同时我们在乡下也到处可以看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八个字,而这在现在的一般人看来,是老古董。可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八个字的境界,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来说,无论什么政治理想都达到了。而这些老古董,就是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还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此我们回过头来看东西方的文化,人类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起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曲折艰难,是件好事。
我经常感觉现在的青年们,大学毕业了,乃至研究生也毕业了,二十多年中,从幼稚园一直到研究所,连一步路都不要走。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长大,学位是拿到了,但因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书,又能够做些什么呢?人情世故基本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逃难、饿饭、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在电影上看过,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学问是要体验来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佛家禅宗中记载,唐代的著名禅宗大师赵州和尚,皈依他的弟子很多,当时唐代的一位宗室赵王,王府就在赵州,他也皈依了赵州和尚。有一天,赵王来看赵州和尚,他正在打坐,有人向他报告王爷来了,他闭着眼睛打他的坐,直等这位王爷到了他的面前,他才睁开眼睛说:你来了,请坐!他是以对待弟子的态度接待这位王爷的。但他仍然讲了两句客气话:“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尽他当师父的一分礼貌。赵王当然说:“师父你不要客气了,我们做弟子的应该来拜候你的。”王爷回去后,第二天派王府的太监送了许多东西来,小和尚在山门外远远看见,赶紧报告师父。赵州和尚听了立即赶出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还请那位送东西来的小太监吃素斋,说不定还送一个红包。小和尚们看到这情形,还误会这位师父太势利了,前天王爷来,没有带礼物,连禅床也不下;今日听见送了许多东西来,对一个小太监竟如此客气。等客人走后,小和尚便问师父:“您这样做法是什么道理?”赵州和尚说:“你们这些人,真是不懂事,要知道阎王易见,小鬼难缠啊!这些小人,如果不好好接待,回去乱说一顿,可真会破坏我和赵王之间的道义之交啊!”赵州和尚,就是如此透彻地了解人情世故!所以佛家说,先要透彻人情世故,方能做一个出家人。当然,懂佛法的出家人,一定懂世法;不通世法的人,也一定不通佛法,这是一定的道理。
这就是人生处世的分寸和道理。一个人处世,要有一定的分寸,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也不可,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规矩、人格、风范。换言之,做人做事,要有一定的范围标准,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物、处理的方式,也是不相同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