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画传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19.48
4.1折
¥
4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韩文宁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1533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2909336
上书时间2024-11-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韩文宁著的《孙中山画传》是以南京大学馆藏的孙中山先生的珍贵照片为基础编撰的,涵盖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国的进步鞠躬尽瘁的波澜壮阔的一生的传记。本书将专业研究者的专业见解与一般人不得见的珍贵史料融于一炉,以通俗流畅的语言阐释之,一方面为学界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能够从更立体、多方面的角度来领略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风采。
作者简介
韩文宁,南京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对中华民国史、南京地方史颇多研究,著有《话说民国》、《战区大受降》、《审判日本战犯》、《蒋介石的后半生》、《汪精卫幕府》、《孙传芳幕府》、《孙中山》、《民国热新闻》、《叩开励志社之门》、《秦淮河史话》、《幕燕史话》、《明孝陵》、《老照片·南京旧影》、《古都南京》、《玄武名人史话·明清卷》(主编)、《南京山水城林》(副主编)等书,另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两百余篇文章。
目录
本书是大陆出版的观点最全面、收入最丰富照片的孙中山传记。作者是民国史重镇南京大学的专业学者, 他利用南京大学馆藏的孙中山先生的珍贵照片为基础编撰本书, 涵盖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国的进步鞠躬尽瘁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全书图文并茂, 内容生动, 珍稀罕见的照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革命家的工作、生活、家庭、爱情的全面而立体、有血有肉的形象。本书不同于以往孙中山的传记, 不拘泥于以往片面颂扬的观点, 而是以更多的史料与更真实而具象的照片为基础, 重塑孙中山的形象, 对其贡献褒扬, 但对其缺点也进行了批判, 这是大陆不多见的对孙中山进行全方位解剖的作品。其中关于孙中山奉安大典的记载, 也是大陆出版物根据第一手材料首次收入, 同时, 本书收入大量珍藏照片 (200余张), 让读者真实看到孙中山在各种场合的各种形象。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1892年9月,孙中山毕业后即于澳门、广州悬壶济世。他医术精到,一时“病家趋之若鹜”。但孙中山心存高远,有“鸿鹄之志”,不满足只做一个医治疾病的良医,他更关心国家民族的“痼疾”。匡时救世,显然比“医人”更重要,他的一生正是从医人始而“医国”终。诸葛亮曾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遗训,而孙中山正好从另一面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在他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寻求救国之道的志士。
1894年1月,孙中山又跃跃欲试,草就了《上李鸿章书》,并亲往“津门”力陈“救国大计”。选择李鸿章,不仅因为他是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更因他以兴办洋务闻名,主张变革,力主强国。“投其所好”是为了引起他的共鸣,若能采纳,或许将出现自上而下的中枢变革。该书长8000余言,他提出了自己的灼见,也是问题的核心:“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最后表示:“伏维我中堂(指李鸿章)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
民请命,伏祈采择施行,天下幸甚。”在外求学的经历以及耳濡目染,令孙中山眼界大开,学识渐丰。国运兴衰之因,他深有洞察,乃“旁
观者清”,而朝廷如坠云雾般混沌不辨,是“当局者迷”,他希望自己能够指点迷津,改变危局。上书显现了孙中山的治国之道,但客观地说,他的这些想法并非原创,而是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启发。不唯如此,此时孙中山的基本思想并不是革命,而是改革,希冀
通过汲取西方发展优良之道,让大清帝国提升造血功
能,恢复元气。至于他本人,或许也能为人所识,得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救国宏愿。
《上李鸿章书》递上去之际,正值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之时,李鸿章忙于外交斡旋和军事部署,全无遐日。他是否看过,不得而知,但据说他丢了这样一句话:“等打完仗以后再说吧。”当然,这或许就是一托词,此事乃“肉食者谋之”,一个平头百姓何以懂得治国之道?岂不是贻笑大方!孙中山得到这样的反馈后,知道报国无门。投书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让试图从改良人手的他猛醒:既然“此路不通”,何不另寻他途。上书“遭拒”的机缘,成为孙中山思想转折的节点和分野。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从此,他心中充溢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热望,一举转向“革命”。
但孙中山的革命不唯武力,还有理论上的宣传战,以开启民智。针对保皇派人士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他提出创建民主共和制度。他后来发动的多次起义,并未能动摇清政府的根基,百足之虫,未及要害,死而不僵;而他的思想启蒙,则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大众意识的觉醒与观念的转变。从武装实力而言,孙中山与洪秀全相比差了许多,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中山“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口号所击垮,何哉?宣传的作用和魅力也
。一朝觉醒,便势不可挡。
P19-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