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 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38.64
5.0折
¥
78
全新
库存985件
作者郭建龙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49447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1892740
上书时间2024-11-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楔子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001
第一部伟大的胜利
第一章繁荣之后011
四十二年不识兵//011
盛世下的隐患//014
商王世系与党争//020
第二章北方游牧区:衰老与新兴025
最成功的盟约//025
从肘腋之患到心腹大患//031
统兵的宦官与主战的叛徒//038
第三章最危险的和约040
和战之争//040
三国的外交大竞争//043
海上之盟//048
第四章各怀鬼胎056
渔猎民族的生活与外交//056
主动权拱手相让//059
突然加速的灭辽竞赛//062
第五章买来的胜利071
摇摆的军事与外交//071
攻克燕京,漫天要价//075
峰回路转的西京问题//082
燕京的回归//088
幕间另一个版本的收复燕京091
第二部战争与和议
第六章从和平到战争097
一位降将带来的艰难抉择//097
按下葫芦起来瓢//102
许亢宗使团观察记//105
风雨前夜//110
第七章闪击战116
钳形攻势与制敌之道//116
长驱直入//118
临阵换帅//124
逃亡的皇帝//130
第八章遗患无穷134
孤城守将//134
短兵相接//138
外交大溃败//143
官家议和,百姓遭殃//148
第九章战争无厘头153
主战派得势//153
劫营//157
群体事件//162
金人撤离//165
第三部汴京失陷
第十章再起波澜171
太上回銮//171
和约遭遇执行难//174
老将离去//178
最无力的主战派//181
第十一章战端重启187
太原失陷//187
长驱直入//192
康王单飞//197
第二次围城//202
第十二章汴京失陷209
合围//209
攻与守的较量//214
边打边谈//218
装神弄鬼//226
第十三章艰难的谈判234
下风口的谈判//234
皇帝亲临//238
康王避难//244
索求不已//246
第四部靖康之难
第十四章惊天之变257
永离龙庭//257
失控的首都//265
废黜赵氏//274
第十五章大楚政权286
宋朝版本的选举//286
以九族换取一城生灵//293
第十六章战争中的女人301
卖妻女还债的皇帝//301
男人之罪女人偿//305
最详细的皇帝后宫报告//309
第十七章撤离316
部署撤退//316
融入北方的血脉//321
皇帝的结局//327
画外音人民真的在乎帝王吗334
第十八章还政赵氏341
孟后听政//341
迟来的康王//343
回归均势//348
尾声消失的艮岳353
附录369
后记373
参考书目377
内容摘要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精彩内容
第一章繁荣之后四十二年不识兵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北宋在位时间最
长的宋仁宗逝世,入葬永昭陵。 不知多久之后,在永昭陵的墙上,有无名氏题写了一
首诗: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这首诗刻画出了中国帝制史上的高峰。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从表面看,他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加上性格有些优柔寡断,大事自己不做主,而是交给宰执们去处理,为人低调到好像不是一个皇帝。 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诗酒流连、浅斟低唱,不以武功闻名。
所以诗中说“边将无功吏不能”。
但就在这碌碌无为中,中国社会繁荣的时代却悄然来临。由于民间受到的干扰最少,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舒适
,老百姓不用担心自己受穷,更不用担心来自官府的骚扰。而官员们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了话而掉头,即便当面和皇帝顶嘴,也不会受到惩罚。仁宗朝由此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值得怀念的时代之一。
仁宗死时,整个都城都陷入了巨大的悲伤,男女老幼
哭成一片。据当时七岁的邵伯温回忆,当死讯传到西京洛阳,城中军民妇孺,都向着东方号泣,烧纸的烟尘遮住了太阳的光辉。有人从汴京带来消息,说整个京师自发罢市
悼念,数日不绝,乞丐小儿都在大内前,边哭边烧纸钱。
有人在去往四川路过的深山里。竟然看到路边汲水的女人也拿着白纸哭泣。
这些人之所以痛哭,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人的死亡,而是在怀念一个时代。
中国皇帝在死后会被追赠一个谥号,表明后世对他的评价,之前“好”皇帝流行的谥号是“文”“武”“明”“章”等。到了宋仁宗,对他心怀感激的大臣们却想上一
个独一无二的谥号,以表明他的特殊性,于是提出了“仁
”字,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一个“仁”字,表明了一个时代的宽宏大度。宋仁宗之后,各个朝代才出现了各自的“仁宗”,但更多只是照葫芦画瓢,谥号一致,却缺乏了他的实质:宽容和不干扰民间。
不仅宋仁宗,整个宋代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宽容时代。唐代的太宗纳谏带着很强的装模作样的痕迹,事实上,唐代宫廷和大臣之间内斗频繁,常常要置人于死地。宋代的皇帝却并不是装的,从宋太祖赵匡胤创立帝国的那一
刻,就注定了仁慈的基因。
宋太祖称帝三年后,就曾在太庙寝殿的夹层小间里立了一块碑,每年皇帝祭祀太庙,或者新皇帝登基,都由一
个不识字的小宦官带领皇帝入内,对着石碑焚香、拜祭、
默诵,将其中的嘱托牢牢记住。直到北宋灭亡,这石碑上的文字才流传了出来。石碑上只有简单的三条文字。
由于北宋继承了后周柴氏的江山,第一条内容是关于柴氏的,要求北宋皇帝不得对柴氏子孙用刑。就算犯了谋逆大罪,也只能赐他自尽,不能公开处刑,也不准株连家属。
第二条是针对官员和读书人的,要求后代皇帝不得杀
士大夫和上书提意见的人。
第三条表示如果有人违背了前两条,就必然受到老天爷的惩罚。
宋太祖以身作则,不杀大臣,不杀功臣,不杀谏官,他的作风不仅影响了后代,也影响了宋代的群臣。比如,以军纪严明著称的大将郭进曾经担任西山巡检,负责进攻位于现在山西的地方政权北汉,曾经有人诬告郭进谋反,宋太祖不仅不相信,还把诬告者绑起来交给郭进处理。
郭进也没有杀这个人,而是留他在军中。直到有一次与北汉作战,郭进把这人叫来,告诉他:这次派你去打仗,如果你打败了,就干脆投降北汉吧;如果打赢了,我上奏皇帝给你加官。这人非常感动,誓死力战,得胜而还。
有宋太祖的榜样在先,北宋的皇帝们大都遵循了祖训,不随便杀人,尽量不干扰民间,这种作风持续了上百年,到宋仁宗时期达到了高峰。
宋仁宗不仅对大臣和人民仁慈,即便对敌国,同样保持着谦让的作风。仁宗驾崩后,他的死讯传到了辽国,使者报信的一路上,老百姓无不聚在一起哭泣,辽国在位的皇帝是辽道宗,当他听到了消息,也大哭着抓住使者的手感慨说:“四十二年不识兵矣!”辽国感谢宋仁宗也是有道理的。宋仁宗时代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战争,甚至有的战争还打得很窝囊。祐五年(公元1038年),这一年,西夏人李元昊自称皇帝,随后双方发生
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小小的西夏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接连击败宋军取得大捷,最后宋仁宗只好议和,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西夏向宋称臣。宋朝通过赎买的方式让西夏给了个面子。 在宋夏战争时,辽国也趁火打劫,以军事相威胁,希望从北宋获得好处。宋仁宗为了避免打仗,派大臣富弼去谈判,富弼不辱使命,经过谈判,以较优惠的条件达成了和解……P11-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