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士风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士风流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17.16 2.2折 78 全新

库存6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柳鸣九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2026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032252

上书时间2024-10-14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柳鸣九著的《名士风流(二十世纪中国两代西学名家群像增订本)(精)》系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记述“翰林院”内外师友、同辈的回忆性传记散文。作者选择朱光潜、钱钟书、何其芳、冯至、卞之琳、李健吾等名士大儒在20世纪后半叶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历史地记述了他们在特殊时代社会条件下的文化作为、挫折、碰撞与坚守,透视学术与政治激荡交流下,两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困顿处境与精神波澜,真实细腻地再现了名士大儒孤直的精神品格与崇高的学术建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柳鸣九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写作,可谓著译等身。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曾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卷本)、《走进雨果》《法兰西风月谈》《山上山下》等;翻译作品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局外人》《小王子》等。其中有三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

目录
本书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收入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年届古稀所写的20余篇回忆性传记散文。作者沿用人们有时将中国社科院比喻为“翰林院”的说法, 分别记叙了自己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人物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 在“翰林院”内外与李健吾、朱光潜、钱钟书、杨绛、冯至、卞之琳、郭麟阁、吴达元、徐继增, 以及马寅初、梁宗岱、何其芳、陈占元、闻家驷、吕同六等人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人中既有作者的师辈, 也有作者的同辈, 他们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 有的甚至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 柳鸣九先生将几十年观察和感悟所得发而为文, 机锋照人, 文笔洒脱, 生动、悠然地再现了名士风流的一个个精彩瞬间。他从学术的、文化的、历史的视角写出了大师们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贡献, 感恩与敬仰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留下了若干真实的身影, 也让我们看到当代“翰林”卓尔不凡的生动形象。

内容摘要
 柳鸣九著的《名士风流(二十世纪中国两代西学名家群像增订本)(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四辑,收入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柳鸣九先生年届古稀所写的三十余篇回忆性传记散文与有关纪事。前三辑分别记叙了作者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人物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在素有“翰林院”之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内,与冯至、朱光潜、李健吾、钱钟书、卞之琳、何其芳、蔡仪、杨绛以及何西来、
吕同六、叶秀山、罗新璋、高中甫等大师名家长期
共事的经历与感受,以及与学界鸿儒马寅初、梁宗岱、陈占元、郭麟阁、闻家驷、杨武能等交往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第四辑包括学者散文与生活随笔两类,既有对个人书斋生活的梳理与总结,亦记录着凡俗生活中的情趣与人格追求;书斋中的作者是一位西绪弗斯式的思想者、劳作者,而凡俗生活中则是一位慈祥仁爱、有担当责任感的长者。
文章机锋照人,敦实厚重,三十余篇传记散文为一两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部分代表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存在状况、文化作为、精神心态、言
行方式等留下了真实的写照,浸透着作者对社会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

精彩内容
 作为盛会,它聚集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术文化界中从事外国文化工作的名家、“大儒”:冯至、朱光潜、季羡林、杨宪益、叶君健、卞之琳、李健吾、罗大冈、伍甫、赵萝蕊、金克木、戈宝权、
杨周翰、李赋宁、草婴、辛未艾、赵瑞蕻、蒋路、
楼适夷、绿原、王佐良,等等。还有一些文化出版界的权威人士,如吴岩、孙绳武;与人文学科研究有关的大学校长,如吴甫恒,以及一大批来自各研究机构、各大学院校、各文化单位的骨干精英与负
责人。名流云集,济济一堂,高朋满座,竞有二百多人,就其名家聚集的密度而言,大概仅次于中国作家代表大会。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周扬、梅益、
姜椿芳等人的参加,又增加了会议的官方色彩。
在这一片繁星闪烁之中,梁宗岱先生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个,尽管他从新中国成立后在学术文化上就没有什么“大动作”“大声响”,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沉寂。但大家都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他精湛的译诗技艺、他才华横溢的文学评论,他雅美而灵致的诗章早已享誉中国文化界。
那时,我四十多岁,在学术权威如云、延安鲁
艺老革命战士成班成排的本单位,我们这种年纪的都被为“年轻人”,意指“在思想上、业务上尚不成熟”也。我是作为“壮劳力”来参加广州会的,一是要承当在全体大会上做一个重点发言的任务(这就是后来令一些“庙宇人士”侧目而视、怒目而视的那篇批评日丹诺夫论断的报告),二是在小组中当会议记录,会后再加以整理。因此,能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甚为有限,不可能较多地趋近与会的名流以讨教,但我把我“业余时间”的大部分都用来“走近梁宗岱”,毕竟在我本人这个学科专业中,他是资格最老,技艺最精湛的一位大师,是我敬仰已久的一位前辈。
梁宗岱很好接近。他不摆出文化名家的派头,他不端着学者名人的架子,更不像那种以“学界霸主”自命的人满脸威严逼人,不像那种自认才学盖世的人全身傲气,叫人感到骨子里发冷。他长得人高马大,嗓门粗,像个豪爽的东北佬,大大咧咧的,平易近人。按说,他跟我这样一个学界晚辈素不相识,差距甚大,广州会议期间两人又不在同一个小组,更无人向他引见我,是我自己主动“凑上去”的,他满可以只敷衍几句,但他非常亲切平和,非常热情,主动营造出一种“一见如故”甚至是“自来熟”的氛围,使你感到很是自在。他谈兴很高,说起话来似乎毫无遮拦,饮食、起居、健康之道、生活常识……无所不谈,特别是关于他的制药技
艺与他的“药酒”更是谈个没完没了,有时会议间隙在过道碰见时,他还丰动跟你说道说道。
P9-1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