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率-【精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坦率-【精装】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44.26 5.0折 88 全新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潘凯雄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32177776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9787532177776

上书时间2024-08-28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第三只眼”

悬疑外壳下的一场文学实验

·看王安忆的《匿名》

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

·看贾平凹的《极花》

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

·看杨黎光的《横琴——对一个新三十年改革样本的五年观察与分析》

一堆“碎片”如何奇妙地粘成了一缕朝霞

·看吴亮的《朝霞》

“茧”虽破,蝶如何

·看张悦然的《茧》

看张炜这位“药师”如何耍“独”

.看张炜的《独药师》

池莉的“退隐”与自媒体的“狂欢”

·看池莉的《池莉诗集·69》

信念不朽

·看王树增的《,长征》

消费时代的高铁能否载着人们重返故乡

·看阿来的《河上柏影》

“一颗不掺假的心”

·看铁凝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

文学阅读的“指挥棒”有无可能“显灵”

·看文学阅读

往事与回想如何“微”呈现

·看韩少功的《枪手》

“最佳”飞舞当从容

·看“榜单”

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异

·看赵本夫的《天漏邑》

不专业无产业

·看徐俊的《鸣沙习学集》

毕飞宇的“刀功”是如何练成的

·看毕飞宇的《小说课》

小说叙事还可以这样推动

·看张怡微的《细民盛宴》

比“天有二日”更重要的

·看卜键的《天有二日?——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

一双穿透硝烟的慧眼

·看范稳的《重庆之眼》

将军驰骋岂止在战场

·看朱增泉的《朱增泉散文与随笔》

命运,在战争中锤炼

·看张翎的《劳燕》

生活诚如此态度尤重要

·看李娟的《记一忘二三》

为渐渐老去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看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

真学问是这样做出来的

·看陈尚君的《星垂平野阔》

创意的贫瘠

·看“重复出版”

平凹“三搏”

·看贾平凹的《山本》

“候鸟”来了

·看迟子建的《候鸟的勇敢》

莫让阅读失其“本”

·看“阅读”

那个“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

·看朱伟的《重读八十年代》

“曙光”进发

·看龚曙光的《日子疯长》

明“是”而知“非”

·看于殿利的《出版是什么》

“经典”是这样成就的

·看阿来的《尘埃落定》出版二十年

城有病,人知否

·看杨黎光的《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

理的思考》

揪着你慢慢抵达人性深处

·看那多的《19年间谋杀小叙》

文学史写作的别一样风景

·看程永新的《一个人的文学史》

从书斋人到社会人的成长

·看张柠的《三城记》

血色硝烟中飘来缕缕清风

·看徐怀中的《牵风记》

“单筒望远镜”中的过去及未来

·看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

看,这棵“大树”上挂着的那些“小虫”

·看池莉的《大树小虫》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看刘醒龙的《黄冈秘卷》

再回首,恰同学四十年

·看韩少功的《修改过程》

掰开来、再穿透、有味儿

·看张欣的《千万与春住》

比结论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看李爽的《夜光·艺术、哲学、生命:李爽、魏明德

对话录》

瞧,那些在“风眼”中的出版人儿

·看孙颙的《风眼》

一个长于思辨,一个精于细读

·看吴亮的《或此或彼》和程德培的《黎明时分的拾荒者》

真正的先锋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姿态

·看格非的《月落荒寺》

活着,但要记住

.看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

一部向死而生的安魂曲

·看阿来的《云中记》

穿透哀婉撕碎优雅

·看蒋韵的《你好,安娜》

附录:

阅读其实并不复杂

安静的阅读

读不读?读什么?

各得其所:阅读的率性与专一

学者、出版人在推动全民阅读工程中的角色定位

让阅读自由地飞翔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个人四十年来阅读与专题写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该书中包括“长篇小说的'长度'到底多'长'为适宜”“报告文学文体的变异”“信念不朽”“不产业无产业”“小说创作只有精彩与平庸之分”等读书专栏文章;作者作为出版人也作为读者,既有对出版领域如“重复出版”实则为创意的贫瘠这样的专业点评,也有“莫让阅读失其本”“阅读其实并不复杂”“安静的阅读”“读不读?读什么?”等对于阅读本身的思考,更有对王安忆、贾平凹、迟子建、徐怀中、格非、阿来、韩少功、吴亮、陈德培、那多等名家作品的真知灼见。

精彩内容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第三只眼”年稍长一些且爱读书的朋友们大约不会忘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半叶曾有一本题为《第三只眼看中国》的图书很是热闹过一阵子,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大约已没有多少人能说得出这本书都讲了些啥以及它何以热闹起来,但要说“第三只眼”和所谓“伪书”这两个热词儿就是打这本书后开始流行起来的恐也是不争的事实。单是要统计一下“第三只眼”看“××”的“××”到底有多少就不易,以至于一些以识别为主要功能的电脑软件都要以“第三只眼”来命名,其流行热度亦可见一斑。不过,这“第三只眼”虽是流行,但也
没啥特别的神秘和神奇之处,用大白话引申开来不过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意思。
然正是这“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引申与本人一段时间以来观察某部文学作品、某些文学现象的考虑甚是吻合,于是,干脆就以这“第三只眼看文学”作为拙专栏的命名罢。
其实,“看文学”又何止存在“第三只眼”,常言不是也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吗?此言本不谬,无非就是见仁见智而已,不足为奇。话虽这样说,但在我们的日常所见中,进入眼帘或耳中更多的则恐怕还是来自对立两极的议论,或者说这种议论的观察点与立足点都是发自两端。只要看看我们日常流行的一些术语就明白了,它们大多是成双成对地出现,诸如雅与俗、纯与杂、精英与市场、
传统与现代、个性与类型、
正宗与旁门……如果仅仅只是这般也就罢了,问题还在于不仅是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