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通览 会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14.01
3.1折
¥
45
全新
库存50件
作者杨帆编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8634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43739
上书时间2024-08-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北京是中华民族的一张“金名片”。“金”在何处?可以用四句话描述:历史悠久、山河壮美、文化璀璨、地位独特。
展开一点说,这个区域在70万年前就有远古人类生存聚集,是一处人类发祥之地。据考古发掘,在房山区周口店一带,出土远古居民的头盖骨,被定名为“北京人”。这个区域也是人类都市文明发育较早,影响广泛深远之地。据历史记载,早在3000年前,就形成了燕、蓟两个方国之都,之后又多次作为诸侯国都、割据势力之都;元代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修筑了雄伟壮丽、举世瞩目的元大都;明代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改造重建,形成了今天北京城的大格局;清代仍以此为首都。北京作为大都会,其文明引领全国,影响世界,被国外专家称为“世界奇观”“在地球表面上,人类*伟大的个体工程”。
北京人文的久远历史,生生不息的发展,与其山河壮美、宜生宜长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她坐落在华北大平原北缘,“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是我国三大地理单元——华北大平原、东北大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汇之处,是南北通衢的纽带,东西连接的龙头,东北亚环渤海地区的中心。这块得天独厚的地域,不仅极具区位优势,而且环境宜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在高山峻岭之下,有广阔的丘陵、缓坡和平川沃土,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温榆河和蓟运河五大水系纵横交错,如血脉遍布大地,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人类祖居、中华帝都、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这块风水宝地和久远的人文历史,催生并积聚了令人垂羡的灿烂文化。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少是人类文明的*之作,已有1000余项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周口店遗址、明清皇宫、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明清帝王陵和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0余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余项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片历史文化街区,加上环绕城市核心区的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诸多的历史建筑、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数万种留存至今的历史典籍、志鉴档册、文物文化资料,《红楼梦》、“京剧”等文学艺术明珠,早已成为传承历史文明、启迪人们智慧、滋养人们心灵的瑰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国家首都的独特地位,使这座古老的城市,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头雁。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制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批复,确定了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性质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大大增加了这块“金名片”的含金量。
伴随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世界经济重心已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而亚太地区发展*快的是东北亚的环渤海地区、这块地区的京津冀地区,而北京正是这个地区的核心,建设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群,已被列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国家战略。这就又把北京推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谱写现代化新征程壮丽篇章的引领示范地位,也预示了这块热土必将更加辉煌的前景。
北京这张“金名片”,如何精心保护,细心擦拭,全面展示其风貌,尽力挖掘其能量,使之永续发展,永放光彩并更加明亮?这是摆在北京人面前的一项历史性使命,一项应自觉承担且不可替代的职责,需要做整体性、多方面的努力。但保护、擦拭、展示、挖掘的前提是对它的全面认识,只有认识,才会珍惜,才能热爱,才可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创造性完成这项释能放光的事业。而解决认识问题,必须做大量的基础文化建设和知识普及工作。近些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出版了《北京通史》(10卷本)、《北京百科全书》(20卷本),各类志书近900种,以及多种年鉴、专著和资料汇编,等等,为擦亮北京这张“金名片”做了可贵的基础性贡献。但是这些著述,大多是服务于专业单位、党政领导部门和教学科研人员。如何使其承载的知识进一步普及化、大众化,出版面向更大范围的群众的读物,是当前急需弥补的弱项。为此我们启动了《京华通览》系列丛书的编写,采取简约、通俗、方便阅读的方法,从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大量书籍资料中,特别是卷帙浩繁的地方志书中,精选当前广大群众需要的知识,尽可能满足北京人以及关注北京的国内外朋友进一步了解北京的历史与现状、性质与功能、特点与亮点的需求,以达到“知北京、爱北京,合力共建美好北京”的目的。
这套丛书的内容紧紧围绕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四个中心,涵盖北京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但重点是北京的深厚灿烂的文化。突出安排了“历史文化名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四个系列内容。资料大部分是取自新编北京志并进行压缩、修订、补充、改编。也有从已出版的北京历史文化读物中优选改编和针对一些重要内容弥补缺失而专门组织的创作。作品的作者大多是在北京志书编纂中捉刀实干的骨干人物和在北京史志领域著述颇丰的知名专家。尹钧科、谭烈飞、吴文涛、张宝章、郗志群、姚安、马建农、王之鸿等,都有作品奉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丛书中,不少作品也可称“大家小书”。
总之,擦亮北京“金名片”,就是使蕴藏于文明古都丰富多彩的优秀历史文化活起来,充满时代精神和首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强起来,进一步展现其真善美,释放其精气神,提高其含金量。
【书摘与插画】
会馆的起源
会馆*早出现在明代前期的北京。明初至中叶,可视为会馆的形成时期。
会馆的出现,大体可上溯到明永乐年间。会馆在永乐年间出现,绝非偶然,其主要萌生动因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政府决定将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地点,由南京正式迁往新都北京。永乐十三年二月,“行在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奏请考试官。上命翰林院修撰梁潜、王洪考试,赐宴于礼部”。三月,“上御奉天殿试礼部选中举人洪英等394人,及前科未廷试举人刘进等二人”,“擢陈循为*,赐循等351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命行在工部建进士题名碑于北京国子监,命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杨荣撰记”。当年,各省举子赴京参加“会试”,人数达五六千人之多,政府虽提供一定的车马费,即“公车”,但来京人员的食宿及其随行人员的住处,却是一大难题。于是,为便于
乡人举子赴京应试“公车谒选”提供食宿之便的会馆应运而生。首先是安徽芜湖人在北京设置了芜湖会馆,民国《芜湖县志》说:
京都芜湖会馆,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明永乐间,邑人俞谟捐赀购屋数椽,并基地一块创建。正统年间谟子日升复为清理馆内旧有明泰昌土地位,东西院有大椿树各一株,正厅西厢房墙外,有鲍姓捐免江夫碑一座。
俞谟,字克端,永乐元年(1403年)选贡,任南京户部主事,转北京工部主事。在京师前门外,置旅舍数椽并基地一块,买自路姓者。归里时,付同邑京官晋俭等为芜湖会馆。正统间,路姓后人构讼争地,谟子日升持契入质,归芜湖会馆。至今公车谒选胥攸赖焉。
俞谟作为京官买地建造旅舍,或是做亲朋寓居之所,这或许可看作是官吏涉足商业活动的开始。当他归里时,把这份产业交给同乡京官晋俭作为芜湖会馆,它因而成为芜湖乡人聚会的一个场所。这实际上是芜湖京官已形成同乡团体意识的表现,此处的“旅舍数椽”便是专为赴京应会试时芜湖籍的举子及随员们提供食宿之便的。对于寓居京师的官员来说,能集中于会馆共以乡音叙乡情,既慰藉了远离故土的游子沉郁的思乡之情,又加固了本籍本业同仁心理和感情维系的纽带。这对于以宗法制为本、安土重迁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士子业者来说,其意义更非一般。此时的会馆所体现的是*直观的意义,即食宿、集会之馆舍,与心灵交流的空间。因为初创时的会馆还没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和自身的管理方式。
继芜湖会馆以后陆续出现的有江西浮梁会馆、广东会馆与福州会馆。江西浮梁在京师有两所会馆,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河沿街,背南面北”。“其一在右,明永乐间邑人吏员金宗舜鼎建,曰浮梁会馆……自门至后堂凡三层,东西皆有厢房,为地深七丈一尺,北阔三丈二尺,南阔五丈二尺余。其一在左,嘉靖时国子司业金达增建,至今谓之新会馆。其地深五丈六尺,阔四丈一尺余。”广东会馆,据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广东旧义园记》记载:“京师广渠门内卧佛寺迤东,粤东旧义园在焉。岁久,园无隙地,复购新义园,故此园以旧称。故明时会馆,永乐间王大宗伯忠铭、黎铨部岱与杨版曹胪山所倡建,颜其堂曰:嘉会。厥后,会馆改建于达摩厂,此地以距内城远,朝谒弗便,遂弃置。天启四年(1624年)郭太仆噩吾袁中翰清流等修之,以为义园。国朝康熙间重加葺治,梁庶常乐亭更书堂额曰惟敬。”又明天启四年(1624年)《广州会馆记》记载:“先是粤东不乏会馆,大都门以内缙绅迭主之,门以外士商与谒选皆得主之。”显然,许多文献记载都说明,在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南方各省官员对鼎建会馆有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许多精力,正是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会馆这一原系同乡官员聚会之场所便以民间自发自助的形式出现于历史舞台上,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这留待后叙。
商品简介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作为通俗介绍北京地区会馆的图书,由作者经细致翻阅历史资料、撰写,配以丰富的图片资料,记述了会馆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研究北京地区会馆方面的专家
目录
会馆的起源 会馆的起源/ 5
时移而兴衰/ 12
会馆的类型 文人试馆/ 44
工商会馆/ 56
行业会馆/ 63
殡葬仪馆/ 67
会馆与科举 地域观念与应试会馆/ 72
科举应试与会馆互动/ 78
会馆与政治 会馆与地缘势力/ 90
会馆与政治风云/ 106
会馆与经济 工商业会馆的规模与管理/ 117
工商业会馆与北京商业/ 134
会馆与社会 会馆与地方社会的整合协调/ 146
会馆与政府的互藉关系/ 153
会馆与文化 会馆与建筑文化/ 163
会馆与信仰风俗/ 181
会馆与现状 会馆的管理措施/ 194
会馆的保护与现状/ 198
结论:会馆文明与历史启示 会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17
会馆遗产与历史启示/ 230
参考书目/ 237
后 记/ 243
【前言】
主编推荐
北京文化,一城三带丛书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