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38.79 6.9折 ¥ 56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李永萍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3913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9787559843913-56
上书时间2024-07-22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力量不断渗入村庄,农民日益嵌入市场,且与之发生深度互动。作者通过驻村调研考察,挖掘潜藏于乡野日常下农民的生活逻辑及家庭的内在机制,以大量的手材料为依据,抽丝剥茧地梳理了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嬗变。此书所论聚焦于家庭领域的具体现象,如婚姻模式、代际关系、养老问题等,并由之延伸至村庄、市场等场域,剖析相互间丰富而幽微的联动关系。流变的家庭既是社会从传统至现代转型的产物,亦是其发展变迁的见证。
李永萍,1987年生,四川宜宾人。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家庭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研究。近年在《青年研究》《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序 言 / 1
一 婚姻与家庭秩序
婚姻模式的变迁与光棍成因的历史分析 / 3
老实人为何更容易成为光棍? / 8
东北农村的离婚与婚外情 / 15
华北农村的本地婚姻市场与高额彩礼 / 22
农民的生育观念及其转变动力 / 31
论分家的区域差异及其对老年人的影响 / 38
转型期当家权的变迁 / 44
情感性家庭何以可能? / 49
情感性家庭及其区域差异 / 56
宗族性村庄妇女在家庭中的自主性与依附性 / 61
民间信仰与妇女的生活意义 / 68
二 代际关系与养老
家庭政治的现代演变 / 77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为何没有成为一个问题? / 82
新三代家庭 / 88
弹性代际责任与有主体性的老年生活 / 93
老人种田的故事 / 97
代际关系与养老预期 / 101
人地关系与养老秩序 / 108
女儿为何参与养老? / 117
为什么珠三角农村的老年人可以将“小病看成大病”? / 121
老年夫妻分开管钱的逻辑 / 128
农村老年人闲暇的正当性与可能性 / 131
阶层分化下的老年人生活 / 142
店口农村的老年人协会为什么是维持性的? / 147
老有所为:农村老年人协会的运行逻辑 / 155
三 社会竞争与家庭发展
村庄竞争与熟人社会的异化 / 173
农民遭孽:贫穷,还是竞争? / 179
农民收入、教育竞争与“啃老” / 183
依附性社会竞争 / 189
熟人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与阶层秩序 / 196
回归,还是再出发? / 203
维持型家庭的内在机制 / 210
论农民的家庭发展能力 / 215
四 村庄中的家庭生活
家庭的低积累与高社会支持的应对机制 / 227
无压力社会与消遣式生活方式 / 238
家庭发展压力与村庄公共性的缺失 / 245
熟人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变迁 / 251
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化与农民闲暇 / 257
半公共空间与公私关系 / 263
隐秘的公共性 / 269
村庄经济关联与村庄社会关联 / 274
东北农村的社会关系 / 282
原子化地区人情的建构性 / 290
办酒席为何不收礼? / 295
五 市场化与家庭策略
农民与市场的关系 / 303
城市化的不同模式 / 311
大城市郊区农村与普通农村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 317
苏州农民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 / 323
为什么大城市近郊农村都是外地人种地? / 331
农村副业资本化对小农经济的瓦解 / 335
六 家庭变迁与政策反思
城乡中国视野下农民家庭结构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 343
时代特征的“中年人” / 349
农民工的变迁 / 356
武汉农村为何解决不了土地抛荒的问题? / 362
低保制度的变迁 / 367
办酒席为何不收礼?
2018年,笔者在广东佛山农村调研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地农民在办酒席时都不收礼,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有十几年了。当地农村以前收礼时礼金也很少,一般是5元或者10元。现在虽然不收人情礼金,但是大家基本还是会准备一个红包,递给主家之后,主家接过红包,转身摸一下(代表已经收下客人的心意),然后再退给客人。此时客人要推辞一番,但主家会执意退回,推来推去几番之后客人一般就会收回红包。
对此,当地农民有两个解释:一是现在经济发达了,不需要收礼也办得起酒席;二是现在大家都很忙,请客吃饭不容易,别人来了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岂能收钱?以下是当地一位60多岁的农民对此的看法:
以前(办酒席)给钱,但也给得少,现在不给钱,有十多年不给钱了。现在是经济社会,我请你,你过来就是给我面子了,还收钱?现在人在外面吃饭太多了,一般都不想去(走人情)。你请人家来吃饭,人家就没法打工了,没钱挣。
当地农民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有其合理性,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当人情往来不收礼金时,是否已经变味了;二是为何现在请客吃饭变成了一种负担。
一
首先来看个问题。相互之间的人情往来是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熟人社会中的人情具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社会互助功能,二是社会整合功能。在互助过程中形成的“亏欠感”将熟人社会中的成员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渡过生产生活中的难关。而且,熟人社会的成员通过参与人情这一村庄内部的公共事件,可以实现村庄社会秩序的再生产。
人情的核心不在于给了多少礼金,而是在于在礼尚往来中相互有“亏欠感”,这为下一次的交往提供了机会与空间。然而,当不收礼金之后,人情的内涵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人情逐渐变为主家和客人之间的私人性交往,其公共性含义降低,人情场合不再具有价值生产能力,演变为私人之间的交往平台。这是因为,在珠三角农村,市场经济很早就已经发展起来,当地农民很早就开始从市场上获取经济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熟人社会对于农民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的浸润之下,人情的社会互助功能很快被市场所替代,与此同时,农民对人情的社会整合功能的需求也降低,因为农民对村庄社会的依赖度在降低。每个人都是从市场上获取资源,因此,村庄对于当地农民而言只是一个生活的地方,他们只需要借助于日常生活互动维持熟人社会的低度整合即可,不需要像传统时期那样高度的整合。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请客吃饭为何在当地变成了一种负担?在熟人社会中,办酒席请客吃饭是很正常的现象,客人也很乐于参加。但佛山农民在谈到办酒席请客吃饭时,表现出一种负担感,觉得请客吃饭是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因此不好意思收礼。当客人如约而至时,主家会非常高兴,觉得客人给了自己这个面子;而当客人没有来参加时,主家也深表理解。实际上,当农民认为请客吃饭是一种负担时,表明了人情的公共性已经丧失,因为如果是一种公共性人情,那么客人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义务,主家不会有负担感。当农民高度嵌入市场,比如珠三角地区的农民,他们对村庄熟人社会关系的依赖度会降低,此时人情就变为了主家与客人之间的私人性交往。
二
在佛山农村,村庄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相互都很熟悉,却并不亲密,社会关系呈现出松散化的特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往的密度降低,二是交往的程度变浅。这是因为当地农村已经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农民主要是从市场上获取收入来源,村庄只是一个生活的空间。
在农业社会中,农民相互之间交往的密度很高,“抬头不见低头见”,几乎每天都可以见面,有时一天见好多次,并且,相互之间的交往也很深入,每个人都知道对方及其家庭的底细,彼此很了解。因此,在农业社会里,熟人社会内部关系的特点是熟悉而亲密。农民之间经常性地发生深度的互动,交往的密度高、程度深,因而自然也很容易产生各种摩擦,吵闹甚至打架的都很多。然而,农民在吵闹和打架之后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因为在熟人社会中有很多机会可以修复关系,如人情往来就是很重要的修复关系的平台。
但在佛山农村,当地工业化进程开始得很早,农民很早就已经进入市场。工业社会首先在时间上是非常规律的,农民不能自己随意支配时间,要固定时间上下班,这自然减少了彼此互动的机会。并且,在工业社会中,可从市场上获取资源,彼此依赖度降低,交往的程度自然变浅。在这样的交往模式中,大家彼此很客气,关系很和谐,不会产生多少摩擦。
此外,当地农民的社会关系还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注重社会关系的交往性。朋友关系对当地农民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并且,当地农民在私人性的社会交往中注重的是交往过程本身,大家在一起是为了消遣、娱乐,为了消磨时间。实际上是为了交往而交往,目的性并不强,不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取社会资本,或者与对方交换资源。也正是基于此,当地农民在社会交往中没有明显的阶层分化,经济条件好的和经济条件差的都可以玩到一块,只要大家有时间就行,交往中的排斥性不强。
二是在社会交往中公私分明。当地农民在社会交往中公私界限很清晰,家人、朋友、亲戚、同事等交往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与不同的人应该交往到哪种程度,当地人是区分得非常清楚的。比如,家里的事不能随便到外面说,即使是对朋友、亲戚也不能乱说。总体而言,当地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投入和价值卷入度不高。
综上所述,从当地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就很好理解为何当地农民办酒席不收礼这一现象了。
■ 素材丰富扎实,以大量的手调研材料为论述依据
作者于家庭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田野经验。本书所载案例均为作者在广东、贵州、河南、吉林等地驻村调研的手材料,内容鲜活可感且接地气。根据村庄的社会结构、区位条件等差异,作者对不同类型的农村的家庭秩序分别进行梳理分析,条理清晰,客观而周全。
■ 论题贴近民众生活,富有乡土日常的烟火气息
本书不乏饶有趣味的日常话题,如老实人为何更容易成为光棍、本地婚姻市场如何助推高额彩礼、办酒席为何不收礼等,所论多植根于乡村民众的生活,并从表层现象溯源,鞭辟入里地剖析问题之根本。
■ 由家庭领域延展至乡村、市场等场域,论述视角多元
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单位,关于家庭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社会延展性。作者把笔触投至具体的家庭现象,并由之宕开,延伸至村庄、市场等场域,阐释相互间丰富而幽微的联动关系。个中既涵括了由家庭观照乡村社会的向度,亦蕴含了从乡村社会反观家庭的向度,论述视角多元。
■ 以“流变的家庭”折射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历程,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力量不断渗入村庄,农民家庭面临哪些困境,迎来哪些机遇?农民的家庭结构与生活逻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作者在书中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论述。本书以“流变的家庭”为着眼点,为读者理解变化中的乡村、变化中的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文风质朴、逻辑自洽,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
重新发现家 中国哲学 程燎原 新华正版
全新保定
¥ 54.59
重新发现中国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
全新广州
¥ 23.45
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重新发现中国
全新无锡
¥ 40.88
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重新发现中国
全新南京
¥ 39.20
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重新发现中国
全新南京
¥ 39.20
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重新发现中国
全新南京
¥ 39.20
重新发现中国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
全新嘉兴
¥ 27.80
重新发现中国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
全新嘉兴
¥ 24.15
重新发现中国 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
全新保定
¥ 33.60
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重新发现中国
全新无锡
¥ 39.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