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一大业
  • 统一大业
  • 统一大业
  • 统一大业
  • 统一大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统一大业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21.66 2.5折 88 全新

库存3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晨作品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17385

出版时间2016-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2377894

上书时间2024-06-12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郭晨,笔名郭秋,1940年出生于江西信丰,1964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新闻系,党员,中国作家协会成员。擅长纪实文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传记和影视创作。历任《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时代》编辑、记者及相关负责人。被评为重量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代表作有传记文学《逆境中的》《北平和谈》《红都风云》《特殊连队》《解放海南岛》《这就是》《蒋经国密码》《巾帼列传》《贺子珍》等,以及电视剧剧本《宋庆龄》、电影剧本《红小鬼》等。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重要大奖。

目录
本书是描绘海峡两岸关系的大型纪实性文学作品, 从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 一直写到如今台海关系的最新动向, 再现了两岸围绕统一问题旷日持久的斗争与和谈, 包括“炮轰金门”“汪辜会谈”等重大事件前因后果的揭示, 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从高层到民间千丝万缕的纠葛, 军人、特务、商人、渔民、学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 内容精彩纷呈。两岸经历了几任领导人的更迭, 当前都在谋求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全书以两岸民众所关心的“和平统一”为主线, 从六十多年来的台海风云变幻着笔, 揭示出两岸关系将走向“统一大业”的终极命题。

内容摘要
本书是描绘海峡两岸关系的大型纪实性文学作品,从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地区,一直写到如今台海关系的近期新动向,再现了两岸围绕统一问题旷日持久的斗争与和谈,包括“炮轰金门”“汪辜会谈”等重大事件前因后果的揭示,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从高层到民间千丝万缕的纠葛,军人、特务、商人、渔民、学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内容精彩纷呈。
两岸经历了几任领导人的更迭,当前都在谋求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全书以两岸民众所关心的“和平统一”为主线,从六十多年来的台海风云变幻着笔,揭示出两岸关系将走向“统一大业”的优选命题。

主编推荐
1.全景式、多角度、大视野,完整再现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时间跨度之长、空间范围之广、涉及人物之众,堪称集大成之作!
2.作者郭晨是知名的纪实文学作家,中国纪实文学协会副会长,已出版20多部颇有影响力的纪实文学作品,并参与了大量党政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曾经担任电影《开国大典》的编剧。
3.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前提下,作者以文学的笔触和纪实的手法,对海峡两岸60余年间一些列重大事件、关键人物,以及相关靠前背景,进行了细致描写和真实还原,使得作品可读性极强。
4.从当前鼓噪一时的台湾地区大选闹剧、风起云涌的南海局势,到中美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恩怨纠葛,在本书中都能找到历史根源、现实意义,作者对这些事件、人物的论述与评价,客观而独到。
5.书中选取了不少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对台海关系变迁中相关事件及人物,进行了形象的佐证和鲜活的呈现。

精彩内容
前言
2014年6月25日至28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历史上首次访问台湾,在台湾桃园机场着落后感慨说:“从北京到台湾飞机只要三小时,但迈出这一步足足用了六十五年。”
张志军个人的一小步,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
张志军28日回到北京在机场谈访台感受时说,他优选的感触是体会到台湾民众渴望两岸和平发展的愿望。台湾各界普遍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两岸应该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回顾历史,他说了这样一段有历史内涵、值得琢磨的话:“如果把过去六十五年在两岸关系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难题,与我们今天所遇到的挑战和难题相比,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过去的挑战和难题要大得多、多得多。”
他同时指出,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有的是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有的是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些新问题。但是,在一代代前人对台工作的基础上,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六年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张志军所强调的“过去六十五年在两岸关系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难题”“一代代前人对台工作的基础”等等,正是本书要向读者娓娓道来的因果传承和故事的内核与外延。本书是一部形象的20世纪下半世纪、21世纪初的台海风云录,是浓缩的海峡两岸和战的历史巨篇。它展示了从1949年底至2014年间的台海风云,以及活跃在这片风云里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以大开大合大纪实的手法掀开海峡两岸昨天历史的神秘面纱,演绎海峡两岸关系变幻的波翻浪涌,危机与希望,机遇与失误,忍耐与等待,破冰与启航,风雨与初霁,为读者展示了开阔而新鲜的画卷。
本书从1949年12月访问苏联、蒋介石告别大陆并经营台湾写起,一直写到2014年台海关系新动向止,揭示了六十多年间壮观诡异的台海风云变幻,宏大地展开和再现了“统一大业”进行式的主题,既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台海风云史,也包括改革开放后祖国统一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部分历史。揭示了高层对台决策的内幕和蒋介石父子遥相呼应的秘密,以及国共多次秘密谈判的隐情,充分而生动地表现了几代领导人对台政策两步走的策略:步用“盘马弯弓欲待发”的策略,先让蒋介石稳住台湾,并维持“一个中国”的共识,不让美国过深介入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实现由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战略转变;第二步持续争取同国民党和谈,“和为贵”,实现从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台湾的转变,以政治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他们的总体思路对后人大有启发。在大半个世纪里,经历一代代一辈辈的共同努力,在台海关系上实现了战略大调整:从“武力解放”调整到“和平解放”,从“和平解放”调整到“和平统一”,真正唱响了“和为贵”“和平发展”的主旋律。
国共近一个世纪的争争斗斗,恩怨分合,时至今日,虽大踏步朝“和”与“合”前进了,但仍是了犹未了,统一大业仍是进行式。本书仅仅是这个宏大壮观的进行式的开局与延伸的重大段落,对于其能否相互容纳、共创人类文明的典范与中国历史光荣的美好结局,全人类都在期待中。
本书主要围绕国共的“世纪主角”、蒋介石,及战友、等,他们与台湾蒋氏集团之间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交锋与和谈,角逐与对话,构架成波澜壮阔、波诡云谲的国共之争、统独之争的画卷,牵引出大半个世纪两岸政治舞台上“解放台湾”与“反攻大陆”、“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的文攻武战活剧。五次台海军事危机与多次秘密谈判,“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筹划与成败得失,和中有战,战中有和,以和为主,以和为贵,演绎成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台海两岸的历史大戏。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弹奏的是两岸六十多年间秘密谈判和国共交往的“弛”弦;另一条主线弹奏的是两岸“解放台湾”与“反攻大陆”相互较量的“张”弦。其中以弹奏“弛”弦为最强音,突出“和为贵”的主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蒋介石失掉大陆,在“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狼狈局面下退居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又救了他。美国从遏制新中国和对抗苏联出发,入侵台湾海峡与朝鲜,并同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致使海峡两岸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并延续至今,使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台湾,被人为地与中国大陆分割开来。这就是“台湾问题”的由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台湾问题的和平诉求,建立在内战状态的延续之上,因此才有长期的隔海武力对峙,也有多次的和谈试探。为解决这一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和设想,其中就包括“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一国两制”的雏形等构想。出于各种考虑,蒋氏父子也在有意无意间与大陆遥相策应与配合。在一直剑拔弩张的表面状态下,海峡两岸经常进行“藕断丝连”的秘密接触与和平谈判,有时也“文戏武唱”,譬如向金门打枪开炮,从而使海峡两岸的关系史,成为一段既有战争硝烟又有和平呼声的特殊历史,而且曾一度出现过“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机遇与曙光。共产党与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台湾当局与蒋介石,与蒋经国,曾经多次互派“特使”或联络人进行和谈试探,他们先后有李次白、宋宜山、章士钊、程思远、曹聚仁、陈香梅、沈诚等人,“和平老人”章士钊更是贯穿始终。他们多次出使,由他们穿针引线,海峡两岸进行了多次鲜为人知的秘密接触或谈判,从投石问路到达成意向协议,断断续续演出了多幕“和平合作与祖国统一”的活剧。悄无声息秘密来往的脚步杂以声势浩大的“万炮轰金门”,影响重大的李宗仁回归,马拉松式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建交等,都是本书中有声有色的“统一大业进行式”几大桥段,几幕大戏。
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它牵涉到广阔的国际背景,因为它一直都有国际政治势力的介入,尤其一直受到美国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书涉及诸多国际大事件,但都紧紧扣住台湾问题的脉络来顺时针走向。在美国、苏联、日本等势力介入的宏阔国际背景下,从宏观上展示了台湾问题的缘由和国际牵扯,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等重大事件,逐步消除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优选国际障碍。把台海风云的变幻放在了广阔的国际背景下来展开,也是本书一大特色。
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长期探索和传承发展的结果。、等领导人从解决台湾问题的实际出发所作出的一些设想和探索,所提出的若干带有原则性的意见,以及蒋氏父子一定程度上的回应,为后来等第二代领导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作了思想先导和舆论准备。
上述就是本书的时代背景、故事框架、人物舞台、中心情节和主题思想。
在两岸半个多世纪的“和战”关系上,本书既写了战争硝烟,也写了和平呼声,但重点是写“和”“和为贵”。早在1955年就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目标,这个意愿一直到他临终也未放弃。在1955年的万隆亚非国家团结会议上,发表了份改善中美关系和愿意与台湾和平谈判的声明。对台湾的国民党人伸出了“和平统一”之手。从此,促进祖国统一的国共和谈工作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双方进行了多次秘密接触与谈判,努力谋求和平统一。而同样主张“一个中国”的蒋介石,公开宣称不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任何接触,任何妥协,任何对话”,暗中却一定程度地响应过的和平呼唤,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过“和平合作”的探索。从蒋介石退守台湾岛后所经历的风波曲折中,不管
其出于何种政治动机或党派意识,蒋介石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这种民族主义的立场却是一贯的。在这个重大问题上,蒋介石与有着强烈的共识。所以,弹奏“和弦”是本书的核心情节与贯穿始终的思想。
与蒋介石、和蒋经国,逝者已矣。他们未能最终实现第三次握手便相继离世,在留有遗憾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在统一大业中建功立业的空间!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书截取了海峡两岸风云关系中的主要历史,加以全方位、广视角、深层次地呈现,以史为鉴,以昔视今,以艺术的形式回顾历史,意在阐明和强调如今台海“雨过天晴”的局面得来不易,需要十分珍惜和继续推进。两岸炎黄子孙,都希望这部“统一大业”的史诗剧实现“和为贵”“统为终”的终极目标,最终
圆满落幕。

郭晨
2015年11月8日改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