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变 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光变 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38.04 4.8折 79 全新

库存38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路风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5406664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635C32BE6292418993A

上书时间2024-06-10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 言

 

 本书记录了一个中国企业在一个全球高技术工业中的史诗般崛起。它通过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团队在真实的世界里创造出来的真实业绩——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为了理解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本书追溯了大量的相关企业史和工业史。但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未来,是为了激发读者对于中国工业发展方向的思考。因此,本书的内容交织着故事、历史和理论的三重主题。

 

 本书的主角是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2003年年初,当方还是一个处于边缘地位的企业时,她以自己的决策进入了TFT-LCD(或称液晶面板)工业。那是在平板显示器全面替代传统CRT显像管的前夜——仅仅几年后,这个替代像一场风暴一样席卷中国彩色电视机市场,陕西咸阳彩虹集团、河南安彩集团、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公司等曾经赫赫有名的企业一个个轰然倒地,中国花了20年时间发展起来的彩色显像管工业被一扫而空,而庞大的中国彩电工业也“突然”回到必须依靠进口显示器才能生产的地步。直到那时,TFT-LCD工业的重要性才被国内各方所认识,而这个重要性同时也让人气馁——中国工业在技术上似乎命中注定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爬。

 

 当若干中国企业在21世纪初的几年进入TFT-LCD工业时,它们不得不从“引进”技术起步——这是落后者的“宿命”。但是,当大多数企业采用在中国已经流行了20多年的引进生产线方式,方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她跨国收购了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显示器业务,然后利用收购来的技术资源在国内自主建设一条5代线。换句话说,在早进入这个工业的中国企业中,方是选择自主建线的。不过,这条新建产线在2005年刚一量产,就遭遇“液晶周期”的衰退,致使方连续两年巨额亏损。在那个初阶段,方就像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舟,屡经险境。但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方通过自主建线逐渐积累起技术能力,并通过建设成都4.5代线而找到产业扩张的融资渠道。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方“逆势”发动了大规模扩张,尽管当时她的主营业务仍然处于亏损状态。那年4月,方自主建设的6代线——也是中国的条高世代线——在合肥开工。同年8月,方又宣布在北京建设一条8.5代线,这个消息瞬间触发国际技术封锁的崩塌——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在一夜之间变脸,纷纷要在中国大陆建设高世代线,引发了那年秋后的一场“液晶热”。那时,没有多少人相信中国大陆企业能够自己建设高世代线,中国政府也仍然把发展TFT-LCD工业的希望寄托在国外企业“转让”高世代线上。“液晶热”爆发后,中国政府以防止产能过剩为由开始管制项目数量,后经过长达一年的“纠结”,在2010年年末批准了韩国双雄——三星和LG——在华建线。但到那时,全球TFT-LCD工业开始陷入一轮时间超长的价格下跌,日、韩和中国台湾的巨头企业在2011年全部亏损。在这个节点上,韩国双雄放缓了在华建线,并发起新一轮技术竞争。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方的两条高世代线和华星光电的8.5代线到2011年全部投产。当时,中国财经媒体自作聪明地称方和华星光电的8.5代线是“生不逢时”。让这些媒体挨了一耳光的是,方的4条生产线和华星光电的8.5代线在2012年都达到满产满销,两个公司都实现盈利。事后才能看出,这是一场全球显示工业的结构性变动,预示着中国工业的崛起。方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建设合肥8.5代线、鄂尔多斯5.5代AM-OLED生产线和重庆8.5代线。于是,继北京5代线之后,方在2008—2014年期间投资1400亿元,又连续建成了6条生产线。与规模扩大相伴的是技术进步——方凭借成长起来的技术能力,不仅能够开发全球领先的液晶产品(如110英寸4K显示屏、98英寸8K显示屏和82英寸10K显示屏),而且迅速挺进新的显示技术领域(如AM-OLED)。以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速度为手段,方今天已经跻身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的领先行列。

 

 以方为主力的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崛起,是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一个突出的成功。这个成功立刻影响了从电视、电脑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新兴的产品领域,支持了中国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上的扩大。但方还是不肯停下脚步,她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4月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又宣布要建设成都6代线、福州8.5代线和合肥10.5代线(三个项目的总投资为920亿元)。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为衡量标准,方从2008年开始的扩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由单个工业企业发动的规模的工业扩张。到这些项目全部完成的2018年,不仅方将在半导体显示器件的生产规模上跻身世界前三,而且中国工业也很可能成为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的领导者。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这场海啸般的崛起,它的过程、原因和动力。在讲述这个过程的故事时,本书一直在追问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其中的问题是:为什么方会在缺乏必要条件(如资金、技术和政府支持)的时候选择进入一个风险巨大的高技术工业?为什么方敢于并能够发动如此大规模和凶猛的扩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书追溯了方的全部历史。

 

 方的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北京电子管厂(即原电子工业部所属的774厂),她是中国个五年计划时期由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前30年间,北京电子管厂曾经是中国、强的电子元器件厂(1960年代是亚洲的电子管厂),是中国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骨干企业。她所在的北京市酒仙桥地区也随着十几个工业项目的相继建成而成为中国的电子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防需求的陡然下降和采用半导体技术的电子产品的大量进口,这个“万人大厂”因产品市场的萎缩而步步陷入危机。1985年从电子工业部“下放”北京市之后,北京电子管厂连续7年亏损,发不出工资。

 

 1992年后,北京电子管厂更换了领导班子,改制为股份公司,并经历了老业务的关停并转和大规模员工下岗。到1990年代后期,这个后来更名为“方”的企业通过采取分散合资和上市,逐渐渡过了生存危机,但也变成一个没有技术和主营业务的边缘企业。如果按照“利润化”的原则并满足于已经过上的“小康”生活,那么后来的方可能成为一个房地产企业,或者经营什么赚快钱业务的企业。这种前景的高概率性可以由一个事实来证明:在酒仙桥这个曾经聚集了10来家骨干企业的中国电子工业基地,依靠产品和技术而成长为今天行业领先者的只有方一家。

 

 但是,方没有选择去过更容易的生活,而是在1990年代末决定重新进入高技术工业,并在经过数年的尝试之后进入了TFT-LCD工业。从赚钱的角度看,方选择了一条比从事任何其他业务都要难得多的道路,所以她由此经历了在这个工业中的所有磨难。但也正是因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成为自1950年代半导体革命以来,在电子核心元器件工业中能够影响全球市场格局的个中国企业。

 

 当我们把方置于全纵深的历史脉络时可以看出,她在世纪之交做出进入TFT-LCD工业的决策时,其首要的原因不是出于什么“战略”。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在寻找新工业领域的尝试中,方的战略经历过多次变化,其中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从中很难看出有什么连续性。但如果追寻这些变化背后的力量,就可以发现方的领导者在同时期里具有始终未变的两个信条:,坚持把高技术工业作为主业,而且一定要掌握技术;第二,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市场竞争中寻求企业的未来。因此,方的决策首先是一种对“命运”的选择,而战略不过是选择了“命运”之后如何去做的问题。

 

 当方决定进入TFT-LCD工业时,她是一个尚未建立起主营业务的边缘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可以有把握地面对巨大的风险。方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是她的领导人坚信自己的企业命中注定要做高技术工业。因此,选择“命运”指的是这样一个状态:在某些历史关头,行动主体是可以选择走不同的道路的,但走上所选择的任何道路都存在着行动主体所无法左右的力量,必须承受那些力量带来的约束和磨难及其所决定的出路。方在决定进入TFT-LCD工业时,她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难、苦也危险的道路。因此,决定方过去20年所选择道路的关键因素是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是从哪里来的?或怎样被塑造出来的?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本书把方的历史置于中国工业史的脉络之中,以寻找那种塑造出企业领导人世界观的历史力量。于是我们发现,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前30年所奠定的工业基础遭到有意忽略,但它仍然在塑造着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只有理解这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方的领导人坚信自己的命运是做高技术工业,并敢于进入、敢于掌握技术、敢于扩张。

 

 方和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崛起过程对一些流行性看法提出了许多挑战:为什么中国工业实际的技术进步轨迹与政策所预期的轨迹存在巨大的偏差?为什么中国企业能够发展高技术工业,甚至发展出全球领先的优势?为什么从计划体制和国营工厂的废墟上能够成长起创新型企业?

 

 挑战性的问题不止这些。在中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应该是什么关系?从这些年流行的“二分法”认识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甚至是对立的,所以政府和市场应该各干各的。但基于这种认识的政策无法解决后进者发展高技术工业所面临的矛盾:一方面,高技术工业的特性——快速的技术变化和市场变化、全球性的市场竞争和连续投资的必要——使任何形式的政府主导都不会有效;但另一方面,纯粹的市场机制并不能激励后进者进入这样的工业,资本市场也不支持在这种工业中竞争所必需的数额巨大而结果不确定的投资。这个矛盾在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崛起的过程中被创造性的实践所打破,方的扩张及其融资模式不仅让我们重新思考市场、企业和政府的互动对于中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可以改进的方向,而且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正在演进中的市场体制。

 

 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对于认清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是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的中国工业是从哪里来的,也激励我们去思考未来的中国工业又应该往哪里去。由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从真实事件发生的真实过程中才能找到,所以本书详尽地讲述了一个中国企业和一个中国工业的故事,而且把这个故事置于中国高技术工业发展和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并从理论视角揭示其中的意义。正是因为本书是这样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们面前的真实故事,所以读者才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为什么方和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崛起是当代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路风著著的《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是一本关于京东方的再创业史。20年来,京东方从一家岌岌可危的老牌国企发展成为领军中国工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中强势崛起,这一跌宕起伏的艰辛历程,恰恰是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中国工业精神的最佳写照。京东方怀揣“强国富民”的理想抱负,历经国企改制的脱胎重生和技术替代与市场替代的严酷洗礼,数度破釜沉舟实现颠覆式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爆发出令世人瞠目的创造力。
京东方精神恰恰诠释了中国工业精神的内核——自立自强,中国企业只有葆有这一精神内核,敢于走自己的路,不仅在技术上、在工业发展上,而且在制度上坚持颠覆性创新,才能实现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伟大飞跃——这就是中国工业精神的意义。

商品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方的再创业史。20年来,*方从一家岌岌可危的老牌国企发展成为领军中国工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中强势崛起,这一跌宕起伏的艰辛历程,恰恰是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中国工业精神的*写照。*方怀揣“强国富民”的理想抱负,历经国企改制的脱胎重生和技术替代与市场替代的严酷洗礼,数度破釜沉舟实现颠覆式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爆发出令世人瞠目的创造力。

 

 *方精神恰恰诠释了中国工业精神的内核——自立自强,中国企业只有葆有这一精神内核,敢于走自己的路,不仅在技术上、在工业发展上,而且在制度上坚持颠覆性创新,才能实现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伟大飞跃——这就是中国工业精神的意义。

 

作者简介
路风,“50后”,北京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91-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留学,199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归国到清华执教,2003年调到北大,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1982-1991年,曾先后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
    路风长期关注中国的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及其政策问题,其研究涉及企业理论、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等领域。近年来,他对汽车、大飞机、电信标准、核电、高铁、液晶显示器等工业的一系列研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著有《走向自主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目录
导言
章 北京电子管厂的兴衰
节创建中国电子工业的重镇:走向辉煌
第二节困于计划体制的工厂:走向僵化
第三节遭遇技术替代和市场替代:走向衰落
第四节北京电子管厂的最后时刻
第二章 毁灭中的重生
节为了“活下去”的改革
第二节为了“活下去”的发展
第三节进取性战略的形成
第四节进入TFT-LCD工业的动力
第三章 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节创造TFT-LCD工业:“目标远大者”败,“鼠目寸光者”胜
第二节一个国际化的高技术工业
第三节TFT-LCD工业的竞争动力
第四节迎来全球金融危机的TFT-LCD工业:中国进入的契机?
第四章 孤独的液晶之旅
节跨入TFT-LCD工业的门槛
第二节摔了一跤
第三节黑暗的隧道
第四节以北京5代线为平台的技术学习
第五节崎岖扩张路
第五章 英雄崛起
节“液晶热”的起落
第二节“铁流两万五千里”
第三节扩张中的组织转变
第四节挺进前沿
第五节新一轮的扩张和新一轮的盈利
附录:华星光电的工业英雄
第六章 扭转乾坤的力量
节“寡人”王东升
第二节产业逻辑对撞财务逻辑
第三节产业资本扩张的发动机
第四节产业雄师
第七章 勇敢的新世界
节“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节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崛起时刻
第三节转变角色的“痛苦”
第四节创造一个新世界
第八章 回声:中国工业史的理论意义
节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创新型企业
第二节国有企业演进的历史透视
第三节中国工业精神的涅槃
尾声
附录
一、访谈名录
二、文献目录
三、英文技术名词解释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关于京东方的再创业史。20年来,京东方从一家岌岌可危的老牌国企发展成为领军中国工业的龙头企业,并在优选半导体显示工业中强势崛起,这一跌宕起伏的艰辛历程,恰恰是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中国工业精神的很好写照。京东方怀揣“强国富民”的理想抱负,历经国企改制的脱胎重生和技术替代与市场替代的严酷洗礼,数度破釜沉舟实现颠覆式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爆发出令世人瞠目的创造力。
京东方精神恰恰诠释了中国工业精神的内核——自立自强,中国企业只有葆有这一精神内核,敢于走自己的路,不仅在技术上、在工业发展上,而且在制度上坚持颠覆性创新,才能实现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伟大飞跃——这就是中国工业精神的意义。

主编推荐

 

1. 供给侧改革的成功案例
2. 中国经济故事的第二种讲法。

 

*方,一个像光一样的企业,

在全球光电工业中,以光的速度和能量实现了历史的巨变。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