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安妮日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安妮日记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4.88 2.0折 24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安妮·弗兰克

出版社天地

ISBN9787545533583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4元

货号145498

上书时间2024-05-22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安妮·弗兰克著的《安妮日记》是一本写于时刻处在死亡威胁下的密室日记,一部有关战争、人性、成长的少女沉思录。它真实再现了成长期的少女在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青春期男女角色等问题时的困惑和见解,展现了她惊人的勇气、毅力和才华,带给读者震撼,引起读者共鸣,帮助他们直视成长中的烦恼。

作者简介
安妮·费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德籍犹太人。1942年6月12日,当她13岁生日时,她父亲送给她一本当作生日礼物的日记本,于是她从那个时候开始写日记了。同年7月6日,由于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他们全家躲进了安妮父亲公司的密室。之后,另外4名犹太人也陆续躲进了密室。
两年以后的1944年8月4日,由于有人告密,躲在密室的8个人被德国警察逮捕。1个月后,8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俩都因伤寒死于集中营。
安妮的日记由公司女职员保存下来,之后又转交给安妮的父亲。1947年,安妮的父亲将女儿的日记整理出版,她的事迹后来被拍成电影《安妮日记》。

目录
1942年6月
1942年7月
1942年8月
1942年9月
1942年10月
1942年11月
1942年12月
1943年1月
1943年2月
1943年3月
1943年4月
1943年5月
1943年6月
1943年7月
1943年8月
1943年9月
1943年10月
1943年11月
1943年12月
1944年1月
1944年2月
1944年3月
1944年4月
1944年5月
1944年6月
1944年7月
1944年8月
后记

内容摘要
 《安妮日记》是德国籍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录了她与家人、朋友为逃避纳粹迫害而躲在密室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1944年8月密室被发现,藏匿于密室的人员全部被纳粹抓捕。1945年,安妮因患伤寒死于纳粹集中营。战争结束后,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整理出版了女儿的日记。

精彩内容
 对我来说,写日记是一种独特的感受。因为从小到大,我还从来没有写过日记。这是我的第一个日记本,我相信它会给我带来一段奇妙的经历。虽然我知道,将来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别人,谁都不会对一个13岁女孩子的内心独白感兴趣,但我就是想写,特别想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
常言道:“纸比人有耐心。”前些日子,我总是莫名其妙地伤感,尤其是在家里托着下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的时候。“我是出去好呢,还是留在家里?
”我犹豫着,最后还是决定坐在原地不动,继续胡思乱想。这时,我想起了这句谚语。确实是这样,纸是有耐心的!除非我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知心好友,否则我会不停地写下去。不过我从没有打算把这个硬皮日记本拿给别人看,除非有一天我找到了知心朋友。
现在我已说到为什么要写日记了——因为我没有一个知心朋友。
也许别人很难理解,一个13岁的女孩子为什么会觉得这么孤独呢?其实,我有深爱着我的父母、一个16岁的姐姐,还有至少30个可以叫作朋友的人。在学校里,有一大群男生喜欢我,他们挖空心思讨好我,甚至有时在班上用残破的小镜子照过来,偷偷瞟我一
眼。我有不少亲戚,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看来我什么也不缺,只是没有一个知心朋友!
我和熟人在一起时,除了说说笑笑,聊一些家常之外,永远不可能再亲近一点。我从不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给别人,像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似的。这可能是我的错误,因为我缺少足够的自信,我也担心别人无法真正理解我的心情。现在情况就是这样,我又无法改变。直到有了日记,我才发现自己可以毫无保留地对它倾吐心声,而它也会耐心地和我一起分享所有的痛苦和欢乐。我不愿像别人那样只是记一些日常事务,而是要把日记当成我的知心好友。我还给这个好友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吉蒂。
如果没有一点开场白,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可能连我自己也不会理解我对吉蒂讲的话。因此尽管不太情愿,我还是得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
我们全家都是犹太人。我的父亲叫奥托·弗兰克,他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一位父亲,36岁才和我母亲结婚,母亲当时25岁。我和姐姐玛戈特都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她是1926年出生的,我生于1929年6月12日。1933年我4岁的时候,希特勒上台,犹太人的噩梦开始了。希特勒颁布了反犹太法令,排挤和迫害犹太人。从此,犹太人终日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1933年,我们全家流亡到了荷兰。父亲当上了生
产果酱的奥培克塔公司的经理。不久我就进了蒙特梭利小学附属幼儿园,在那里待到6岁,之后就上了小学一年级。小学毕业后,我进了犹太女中,玛戈特也
在这里上学。
我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留在德国的亲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