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书:禹迹茫茫: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丛书:禹迹茫茫: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3.81 3.3折 11.5 全新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管成学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460919

出版时间2012-10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11.5元

货号C172ECABDB2948B6A77

上书时间2024-03-25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禹迹茫茫: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管成学编著,讲述了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

目录
一、千里黄河显身手——中国古代的治河防洪活动
二、兴修水利除害的历史业绩——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三、文明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的运河工程
四、久负盛誉的水利技术——中国古代水利机具的发明

内容摘要
 《禹迹茫茫: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管成学编著。
《禹迹茫茫: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介绍了关于中国历代治水的故事,使青少年读者从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精彩内容
 一、千里黄河显身手——中国古代的治河防洪活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既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给我国人民带来过多次深重的灾难。为了驯服黄河,造福人民,我国古代人民对黄河水灾害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争,留下了一
幕幕史诗般的英雄壮举。
大禹治水的传说我国的治河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在这些传说里,共工、鲧和大禹都曾与黄河洪水进行过顽强的斗争,而以大禹最为有名,他的治水事迹和艰苦卓绝的精神世代流传,成为远古人民征服洪水的象征。
禹姓姒,生活在离现在大约5000多年前,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的人。传说大禹治水走遍了九州,长达万里,疏通了9条大河,时间达10年之久。
相传在上古时代,尧做帝王时,我国曾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阔的平原,人畜死亡无数,老百姓辛勤开拓出来的家园被洪水荡涤一空。从洪水里逃出来的人们,除了身上穿的外,什么也没有了。
无家可归的老百姓,只得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老林,穴居野外。与野兽争食,山上能吃的食物都被吃光了。这时,凶残的野兽就出来伤害这些人。到后来。这些人自己也弱肉强食起来。结果,人一天天地减少,野兽一天天地增多。当时,尧帝看到这种极为可怕的情景。心急如焚,想不出好办法来解救人民的苦难,只得召集四岳和群臣商议。尧帝问大家:“如今洪水滔天,浸山灭陵,老百姓都愁活不下去了,有谁能去治理洪水?”四岳和群臣回答说:“此事可以派鲧去!”尧帝连连摇头说:“鲧素好固执己见,恐怕不能担当治水的大任。”四岳说:“除他之外,再无别人可派了。”尧帝无可奈何地说:“好,那就让他去试试罢。”鲧被派去治理洪水,一连治了9年,但丝毫没有成效。原因是他骄傲自满,不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只按照传统的“鄄障”方法去治水。所谓“鄄障”,就是用泥土石块修筑土石堤来阻挡洪水。鲧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最终还是阻挡不住洪水。结果,尧帝把他杀死在羽山。不久,舜做了国君,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是一个宽宏大度。志向远大的人,并未因尧杀了他父亲而怨恨,却以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为己任。他说:“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怎对得起天下苍生?”为了制服洪水,禹不畏艰苦,身体力行。婚后三日就离家,在外治水13年。他亲自背着行李、农具,冒着狂风暴雨,跑遍全国,到处查看河川,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皮肤也
被太阳晒得黑黑的。有三次他路过自己的家门口,河工们劝他回家看看,他都拒绝了。他向河工们说:“如今洪水未平。万民受苦,我哪能为自己的私事而耽误治水大事呢?”大禹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河工们。他们都以禹为榜样,忘我地劳动,顽强地跟洪水作斗争。
相传古黄河八弯九曲,至龙门(今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之间)这个地方,被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正好堵住了去路。奔腾的河水来到这里找不到出路,就四处横溢,为害两岸广大地区。大禹来到这里,决定替黄河找一条出路,于是举斧便劈,一斧将大山劈成了两半。黄河从此有了出口。大禹劈山之后,黄河上出现了一个险要的峡口,两岸悬崖陡壁,河水奔腾而下,浪击石壁,水声如雷,水流犹如从大门涌出,就是再强的艄公,再好的舟筏,也不能由此经过,这就是“龙门”。每年到一定时候,江河湖海的鱼纷纷来此争相跳跃,跳过去的便化龙升天,跳不过去的仍旧为鱼。这个。鲤鱼跳龙门”、“鱼化龙”的神话,就是。龙门”名字的由来。
禹开凿龙门以后,便骑着马沿河察看地势,又发现黄河三门峡(今河南省境内)这个地方有一个静水湖,四周群山环绕,山崖垂直插入湖中,河水盘山绕湖而过。严重地影响黄河洪水下泄,并且阻塞着航运交通。
大禹面对这一障碍,举斧连劈了三下。高山峻岭立即化成三条深谷,黄河水从此欢快地穿过深谷向下游流去。
后来,人们便把这三条深谷称作鬼门、神门、人门,三门峡由此而得名。在靠近神门的地方有一小石岛,人们为了歌颂大禹的业绩,将这一小石岛命名为“中流砥柱”。唐朝皇帝李世民还在砥柱石上留有“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
禹“凿龙门、开砥柱”虽然是神话,但这些神话传说却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黄河的强烈愿望。关于“龙门”和“三门峡”的成因,并非大禹的“神工鬼
斧”开凿而成。据地质学家考证,三门峡原是横在黄河上的一块完整的岩盘,经黄河水长年累月的冲击,逐渐冲开缺口而形成分割的小岛。历代把三门峡的形成记在大禹的账上,这只不过是人们对传说中的治水神圣人物大禹的崇敬而已。
禹治水不但忠于职守。兢兢业业,顽强不息,而且很讲究方法。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有事就同大家商量,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P11-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