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44.23 5.7折 78 全新

库存6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美茂, 刘晓峰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613992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4293033

上书时间2024-01-06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从事学术研究,坚守与求新是不可或缺的一双翅膀。坚守是一种品格,求新是一种精神。然而,要调和二者却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此二者一方面要求坚持不变,另一方面则需要努力寻求变化。这犹如柏拉图所描述的两匹马驾驭的灵魂马车,一边是血统高贵的良马,另一边是品性桀骜的劣马,驾驭这两匹性质与性格不同的马,需要驭手具备驯养与驾驭的高超技巧,才能顺利抵达巡天之上观照真理原野(《斐德罗篇》246b-247b)。人要养育调和灵魂的这双翅膀,则需要强大的理性力量,使理性之眼明锐而清醒,并能始终朝着本真存在的方向,绝不会被眼前周遭之存在且非存在的事物所左右。那么,这就要求作为学者要拥有一双慧眼,才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究竟需要扬弃什么、必须坚守什么、如何在坚守中求新的道理。
关于坚守,现实中往往被运用在对于某种所谓的传统之传承与朝拜之上,从而接续学脉,开掘所谓的源头活水。然而,一些被树立的所谓的学脉、传统,本来就不具备作为传统且值得继承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所导引的学脉,其所宣扬的传承与坚守则意味着抱残守缺,除了某种别有用心的利用性嫌疑,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提倡与坚守的意义。对于学者而言,真正意义的坚守只有一种诸学共通的品格,那就是对于学术的敬畏与向学的初心,这种敬畏与初心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术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品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只有始终心存敬畏、坚守初心,才能不至于有了小成就就忘乎所以,从而走向自恋、自大、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迷途。同时,也只有对学术心存敬畏、坚守初心的人,才能保持良知的清醒,理性地面对学术,始终秉承客观、冷静的批判精神,无论对于自己的学术还是对于他人的学术,乃至所谓的学术传统,都能够保持开拓求新的精神。
我国学界关于日本哲学与思想的研究,从近代末期以来大致经历了接触与介绍(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奠基性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复苏与借鉴(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探索与求新(进入21世纪以来)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由于其历史阶段与时代背景的不同,呈现着不同的特点。现在正处于探索与求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此前三个时期未曾有过的崭新气象,其最大特征是确立作为日本学界的“他者”视角,以客观求新的批判性研究姿态,探索日本学界不曾有的、真正具有学术创新意义的关于日本哲学与思想的研究路径。
当然,我们作为日本的“他者”,要发现日本学界所不能发现的崭新问题,首先需要奠定属于我们自己的自主性研究基础,不能总是借鉴日本人的研究认识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实,这种自主性研究摸索,在上述的“奠基性研究”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由于受到当时的意识形态先行的影响与制约,研究中所秉承的学术态度,只是一种主观臆断的求新追求,正因为如此,诸多观点缺少应有的学术说服力,其中所表现的批判性也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表面。经历了“文革”期间的研究中断,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研究复苏之后,直至20世纪末,我国学界关于日本哲学与思想的研究,其中的自主性研究追求与“奠基性研究”时期相比不是增强反而减弱,虽然摆脱了意识形态要求的制约,却受到了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及其观点的影响,除了少数的成果之外,多数研究论述具有明显的对于日本学界认识的综述性、借鉴性特点,真正中国学界的自主性研究之创见性认识并不突出。
正如所知,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对于研究者而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相较于自己的开拓性研究自然会来得容易,但这种研究要发现新问题,取得具有创见性价值的学术成果则比较困难。为此,如果我们的研究总是紧跟着日本学界的研究视角、观点亦步亦趋,那就只能拾人牙慧,终其一生也难以确立自己的学术自信。高须芳郎曾在他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与日本思想相关的论著中指出,关于日本思想,与其说日本人,不如说被欧美人研究得更多且更为深入(《日本思想十六讲》)。虽然这种观点已过了百年,但这种指摘却提醒了我们,作为日本的“他者”,无论是欧美人还是我们中国人,一定有日本人自己发现不了的崭新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学界研究日本哲学思想也有一百多年了,然而,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自己比日本人的研究“更为深入”的成果有哪些?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其中极少的一些成果确实具有中国学界的独特性视角。比如,我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的奠基者朱谦之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日本思想的三时期》一文,可以代表民国时期中国人关于日本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虽然其中存在着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痕迹,但他把历史哲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日本思想研究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当时日本学界不多见的。遗憾的是,这样的科学态度与研究方法,在朱谦之先生50年代中期以后重新出现的相关成果中却消失了。此后,中国学界的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也许让其颇具中国特色,然而这种特色失去了作为学术研究应有的客观性与说服力。而在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研究复苏与借鉴期,除了关于日本佛教、神道研究之外,其他关于日本思想与哲学的研究,当学者们摘下了意识形态滤色镜的同时,就陷入了只能在借鉴、参考日本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存在的境地。当然,其中的原因在于此前的中国学界研究成果严重不足,只能借鉴、参考日本学界的相关成果才能有所阐发,可以说,这是前辈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然而,当历史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逐渐显现,我国学界以客观求新为特征的自主性研究探索意识日益增强,区别于日本学界的研究视角与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发现不断增多,出现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其中最具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应该是韩东育教授关于近世日本“新法家”的研究,他把近世日本的徂徕后学等思想以“新法家”命名,尽管这种命名是否合理还存在争论,而这种独辟蹊径的探索精神正是我们作为日本“他者”所应该拥有的学术姿态。当然,其中还有吴震、孙歌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就,更加令人瞩目。此外,郭连友、王青、王颂、刘晓峰、韩立新、刘岳兵、龚颖、吴光辉、韩立红、史少博等以及部分港台学者也出版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更加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在学界不断涌现,一支前所未有的、日益壮大的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队伍正在形成。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书所编选的论文以中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并以近世与近代哲学、思想的研究为专题,呈现我国学界关于日本研究的多元视角与崭新认识。
无论是日本还是我国学界,近世与近代的日本哲学与思想都是研究者们热衷的研究领域,其中除了语言的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个时期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丰富,也因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居多。那么,我们作为日本学界的“他者”,确立一种“他者”的视角,则成为不可或缺的自我定位与学术追求。如果从坚守与求新的关系而言,我们只有坚守“他者”的自我定位,才能充分发挥作为中国学者的求新优势,从而摆脱日本学界的影响,真正确立属于中国学者的自主性研究。特别是关于日本的近世与近代研究,虽然日本学界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日本学者尚未涉及的问题。比如,近代日本与日本近代究竟如何看待?把近代以前归入“思想”,把近代之后才归入“哲学”研究对象究竟是否合理?正如所知,无论“哲学”还是“思想”,都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学术概念,甚至“思想”的出现比“哲学”概念的出现还来得迟。那么,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日本学界关于日本哲学史的研究为什么只从近代写起?井上哲次郎的学术路径被日本学界抛弃的原因是什么?近代以前的日本学术思想如果从“哲学”角度展开研究应该如何进行?等等。葛兆光教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演时,对于思想史的研究概括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他指出,西方人的思想史研究方法更多地侧重于以“理性”这个概念的发展史为线索展开阐述;在日本,思想史的研究主要以历史事件与史料为坐标展开思想的叙述;而中国则是一种“谱系式”的研究方法,主要以人物思想脉络为线索来梳理其中的“道统”,也就是以强调思想的正当、正统性的研究为主(《思想史为何在当代如此重要》)。虽然这样的归纳是否合理值得商榷,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如果把“理性”的发展史与“谱系式”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日本哲学与思想的研究,是否可确立中国学界关于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的独特性视角,取得我们探索性研究的创新性成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是为序。
编 者
2022年6月20日

 

 

 

 



 
 
 
 

商品简介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近世与近代多元理论视角》是一部关于日本哲学、思想、文化研究的系列论丛,其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华日本哲学会”代表性专家学者们重要学术成果的展现平台,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2015卷、2016卷、2017卷、2018-2019卷共四辑,在中日学界引起了重大反响。原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哲学史》讲座教授,日本学界关于“日本哲学”研究领域的泰斗藤田正胜先生,在其著作中专门提及在中国学界此文献的存在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该论丛,可以了解与把握当代中日学界关于日本的哲学、思想、文化、历史等前沿问题意识与**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为了使该论丛更有针对性、更能凸显其学术前沿的价值,学会的常务理事会决定从2021年开始,每年编选出版两辑,每一辑确定一个专题,在会员中征集**的研究论文,从而使该论丛能够成为国内学界关于日本哲学与思想相关研究的最重要文献。该卷以“近世与近代多元理论视角“为专题,全书分为“哲学与日本近代”“江户思想空间”“多元视角”“译著(连载)”四部分,内容包括“日本近代哲学”“江户日本汉学”“近代思想与文化”以及东京大学?i部直教授的重要论著《安部公房的都市》第四至第六章的中文翻译等,较为全面展现近年来中日学界关于日本哲学、思想与文化研究的**动态与前沿性学术成果。该论著的特色是多角度展现近年中日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前沿问题,可以弥补国内学界缺少关于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学术期刊的严重不足,成为了解中日学界关于日本哲学、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学术窗口。读者对象为中日学界从事日本哲学与思想等研究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其他关注日本人文、社会的学者与读者。



目录
本书是日本哲学、思想、文化研究的论文集, 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华日本哲学会”代表性专家学者们重要学术成果的展现平台, 全书分为“哲学与日本近代”“江户思想空间”“多元视角”“译著 (连载)”四部分, 内容包括“日本近代哲学”“江户日本汉学”“近代思想与文化”以及东京大学苅部直教授的重要论著《安部公房的都市》第四至第六章的中文翻译等, 较为全面展现近年来中日学界关于日本哲学、思想与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与前沿性学术成果。本书多角度展现近年中日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前沿问题, 成为了解中日学界关于日本哲学、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学术窗口。

内容摘要
本书以“近世与近代多元理论视角”为专题,分为“哲学与日本近代”“江户思想空间”“多元视角”“译著:《安部公房的都市》(连载)”四部分,内容包括“日本近代哲学”“江户日本汉学”“日本近代思想与文化”,以及东京大学茹部直教授的重要论著《安部公房的都市》第四章至第六章的中文翻译等,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近年来中日学界关于日本哲学、思想与文化研究的近期新动态与前沿性学术成果。

本书从多角度展现近年来中日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前沿问题,是了解中日学界关于日本哲学、思想、文化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学术窗口。可供从事日本哲学与思想等研究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其他关注日本人文、社会的学者与读者参考。

主编推荐

本书以“近世与近代多元理论视角“为专题,全书分为“哲学与日本近代”“江户思想空间”“多元视角”“译著(连载)”四部分,内容包括“日本近代哲学”“江户日本汉学”“近代思想与文化”以及东京大学苅部直教授的重要论著《安部公房的都市》第四至第六章的中文翻译等,较为全面展现近年来中日学界关于日本哲学、思想与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与前沿性学术成果。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