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耕;陈志良;马俊峰
出版社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2000-03
装帧其他
货号A5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耕;陈志良;马俊峰
-
出版社
人民大学
-
出版时间
2000-03
-
ISBN
9787300033983
-
定价
14.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 【内容简介】
-
这本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是为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教学而编写的。所以,本书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任何一门学科教科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也应如此。所以这本教材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无意构造哲学体系。同时,作为硕士生教材,本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时,在深度和广度以及侧重点上与本科生教材有较大的区别。具体地说,本书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时,着重是在“深”和“新”上下工夫。“新”和“真”的关系并非如同冰
- 【作者简介】
-
杨耕,男,1956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2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并获学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期间自1995年起任《教学与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2000-年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耕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哲学专题研究”、“当代社会科学方法”等课程;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先后主持或参与编写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示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推荐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国家级成果“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主要研究成果:《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邓小平与当代中国》,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专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杨耕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西方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必然性观念及其演变》,论文,《新华文摘》1992年5月。《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论文,《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1月。《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论文,《哲学社会科学》,1996年1月。《论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和体系特征》论文,《唯物论研究》(日本)1997年1月。《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论文,《哲学研究》,1998年9月。《德黑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研究》,2000年5月。
成果《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历史沉思》获第一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授予单位: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内涵、性质和意义》,获全国优秀理论论文奖,授予单位:中宣部等;《邓小平与当代中国》,获“五个一”工程奖,(1993),授予单位:中宣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97),授予单位:国家教委;《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合著),获“五个一”工程奖(199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合著),获第六届高校优秀教材奖(1995),授予单位:国家教委。
- 【目录】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基本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革命和当代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实践。当代实践的总体特征
三、立足于当代实践格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及其实质:重写现代性
二、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不可超越的视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及其理论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致性
第五章 物质、实践与世界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其确认
二、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三、世界的二重化及其现实基础
第六章 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
一、从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统一中理解辩证法
二、从辩证法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中理解辩证法
三、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以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去理解辩证法
第七章 从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辩证法
一、区分开两个不同层次的辩证法。扬弃黑格尔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
二、实践论批判的辩证法
第八章 从行为思维到概念思维
一、潜存于劳动结构中的“奇异点”。行为思维的本质和特征
二、思维“摆脱世界”的独立化运动
三、立足于概念本性的思维。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第九章 思维的内在矛盾运动
一、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矛盾。意识是被意识到的意识
二、建构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的矛盾。思维是被反思着的思维
三、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矛盾
第十章 认识过程中的实践反思规律
一、从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
二、实践反思的总体特征。范畴发展中的正向与反向运动
三、实践反思与历史认识论。“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核心
四、实践反思与现代认识论
第十一章 价值论和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
一、价值的本质和特点。价值是一种主体性事实
二、价值意识及其形式
三、价值评价的本质和形式
四、价值体系的历史形态。价值体系历史选择的规律
第十二章 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一、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理解:人是“多名”的
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理解: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劳动构成人的“全面的本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十三章 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的整体性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三、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社会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四、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与民族历史发展的“跨越”现象
第十四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批判向度
二、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四、世界历史中的中国社会主义
阅读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