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种声音/新锐批评家丛书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又一种声音/新锐批评家丛书

20.25 4.1折 49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朝军 著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20

上书时间2024-12-12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朝军 著
  •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2
  • 版次 1
  • ISBN 9787537850063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7页
  • 字数 30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新锐批评家丛书
【内容简介】
  山西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山西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当代,山西的文学理论与评论仍然保持了比较活跃的态势。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可谓阵容强大。新一批评论家涌现出来,他们知识结构新颖,对新现象、新趋势特别敏感,个性色彩极强,表现出活色生香的发展态势。
  《又一种声音/新锐批评家丛书》就是山西文学评论家王朝军所著的一本文学研究和评论合集,共分四辑,包括具象阐述之前、作家与作品、经典小说之又一种声音、通俗小说可观者。
【作者简介】


王朝军,笔名忆然。山西省作协首届签约文学家。1980年生于山西晋城,2009年于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曾任中学教师,后历任名作欣赏杂志社编辑、首席编辑、副主编,现供职于某出版社。在文艺报山西文学黄河都市山西报太原报新作文等报刊发表文学及散文百余篇,现为黄河杂志专栏作家。

精彩内容:

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流变进人19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可谓更加活跃,除了8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作家继续推出若干新作之外,原先主要从事中短篇创作的“新写实派”和“先锋派”小说家也纷纷加盟,使这一小说样式呈现出了有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文体”这个概念开始被作家们广泛接受并付诸创作之中,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已经不满足于对传统写实手法修修补补,开始积极地探寻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应该说,自80年代以来,文坛上对于小说文体的现代化“实验”从未间断过,事实上也取得了的。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到马原、余华、格非等的“先锋叙事”,充分体现着这一趋势的发展轨迹。然而,由于文学观念的滞后以及创作主体对现代主义手法的盲目乐观,许多作品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而且绝大多数带有“先锋”品格的作品仅仅局限在中短篇领域,屈指可数的几部长篇并不足以改变长篇小说创作整体上单调、乏味的尴尬局面。幸运的是,90年代的小说家并没有安于现状,他们敏锐地觉察到,在社会变革新月异的,“对于长篇小说来说,也只有文体才能显现作家的个”①,也只有文体的不断创新才是长篇小说创作的生命力所在。当然,这里并不是不要内容,也不是忽视内容的重要,而是要通过文体的革新更好地去表现内容,使内容在适宜的形式船体上,能够航行得更远。正是循者这样的思想维度,90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终形成了一种多元文体交相融合、不分彼此的独特现象。所谓的“主义”“潮流”的界限似乎突然间消失了,某些作品虽然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结构形式,但在文本中却处处闪现出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某些作品看起来是对历史的重述,却通篇都浸透着个人化的体验和想象;还有一些作品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但却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文本中那种跃动的生命真实。尽管家不厌其烦地以各种各样的概念为其命名:“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新小说”“新体验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等,但终究还是赶不上小说文体的演进速度。因此,界也陷人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长篇小说作品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则是运用传统的批评模式去定评价这此作品时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新的“批评”方法又与创作本身产生着某种疏离。这使得一部分家的批评文章处于混乱,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文学批评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审视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状况时,虽然还是从传统批评的角度出发,将这一时期的作品归纳为若干类别,但又不愿意拘泥于传统,而是在具体的分析中,以更为开放的视野,融合多种批评理论,力图从文体的高度上把握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脉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下对90年代长篇小说作品的分类,是依据其文体创作的审美取向进行的。坦白地讲,并不十分严格,事实上也无法严格地做出分类。比如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有的家把它归人“现实主义”一类,有的家又认为它是现代主义作品,许三观血记〈一个人的战争等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所以这里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而进行着的一种尝试,应该还有较大的商榷空间。
【目录】
第一辑 具象阐述之前
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流变
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流变(2000-2
站在山西“80后”小说家身后
文学批评离“真正”还有多远?——从习近平《讲话》看文学批评现状

第二辑 作家与作品
阎连科:荒诞,灵魂深度的真实
走在抵达大众内心的路上——借《暗算》和麦家论文学
他们,她们——在《静乐阳光》下
“我他妈的”在焦虑——手指小说述评
杨遥的“非马”
发现上帝之手后——且说浦歌《大鱼的模样》
从厚描到厚述——睁眼看浦歌《离那儿不远有个养老院》
“第四种人”的囚徒语录——读孙频小说集《无极之痛》
寒冬夜奔的灵魂——读陈克海小说的思与谈
杨晋林小说《柔毛之过》的素与荤
从阿Q到疤瘌四——话说张全友的小说《仿佛》
苏二花的《秘密》与小说技术化的界限
从小就是一生——曹向荣《四月花》的浪漫主义诉求
什么在发生,什么已发生——续小强《反向》:路肩上的蚂蚁
只有少数几个词——相逢令剑与他的诗
天空压得很低——阿微木依萝的散文世界
宁真率,毋安排——读林鹏《东园公记》小语

第三辑 经典小说之又一种声音
“人形”之后——王蒙之《活动变人形》
重塑民族的魂灵?——陈忠实之《白鹿原》
为凋敝的乡村“竖碑”——贾平凹之《秦腔》
尘埃之旅——阿来之《尘埃落定》
门里门外的“玫瑰战争”——铁凝之《玫瑰门》
“活着”的态度——余华之《活着》
抗争的悲壮,悠远的悲悯,彻骨的悲凉——迟子建之《额尔古纳河右岸》
一场不折不扣的喜剧?——格非之《春尽江南》
世上所有的秘密都藏在梦中——麦家之《解密》
难不成也是个谜?——苏童之《河岸》
点点杨花入砚池——王安忆之《天香》
幽幽“蛙”鸣——莫言之《蛙》
这“人间”不来也罢——李锐之《人间》
前世相约的“牢”——严歌苓之《陆犯焉识》
让荒诞照进现实——阎连科之《受活》
那道坎儿——张翎之《金山》
错过了什么,放下了什么——方方之《水在时间之下》
之于现在的意义——路遥之《平凡的世界》
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路遥之《人生》
美了美了美了——王朔之《看上去很美》
苦难与清香——吕新之《白杨木的春天》
一重,二重,三重——韩寒之《三重门》
每一代人的青春标签——笛安之《告别天堂》
“风筝”飞向哪里——卡勒德·胡赛尼之《追风筝的人》
它属于所有能够理解那段历史的人——约翰·伯恩之《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巴别塔”的美——卡洛琳·帕克丝特之《巴别塔之犬》
这真的是一个小故事而已——马克斯·苏萨克之《偷书贼》
孤独,却不孤单——维多利亚·希斯洛普之《岛》
连上帝都在哭泣——弗兰克·迈考特之《安琪拉的灰烬》

第四辑 通俗小说可观者
对于“玄幻小说”的一种描述与分析
《诛仙》的情道
“盗墓小说”浅谈
“古墓”密码——《盗墓笔记》之我见
“青春校园小说”印象
“悲伤”的河流——读郭敬明小说《悲伤逆流成河》
“言情小说”概览
《绾青丝》:现代爱情的历史演绎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