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巨人--孙中山生平故事
¥
18.78
3.8折
¥
49.8
九品
仅1件
作者李朋、高德宝 著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4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朋、高德宝 著
-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1
-
版次
1
-
ISBN
9787505138940
-
定价
4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崎岖坎坷,既有成功,又屡经失败,备遭险阻,但百折不挠。他不断地总结经验,追求新思想,探索新道路,而且勇敢地随同历史发展进程一道前进。孙中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信经过人民的斗争,中国一定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实现大的发展,一定能够“迎头赶上”先进的国家,“和他们并驾齐驱”。他以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为实现这个理想奋斗不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显示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气概。他少年立志、海外求学,中年行医济世,不断地进行革命动员和革命实践,经历了59 个春秋,晚年致力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建设、以及世界和平,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可谓与时俱进、万死不辞。在许多同代人或后来者看来,孙中山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水手那样,热爱大海,在惊涛骇浪中,不畏惧,不气馁,不屈服,不苟且,始终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奋力将航船驾驶到希望的彼岸。他的名字早已随同他的历史功绩深深地印人中国人民的心中。
- 【作者简介】
-
李 朋,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史”、“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冲突与战争问题”研究以及“东北亚国际关系”专业研究专家。李朋,历史学博士,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教授。“美国史”、“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冲突与战争问题”研究以及“东北亚国际关系”专业研究专家。
高德宝,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教授,黑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首届“百人工程”人选,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专业教育史。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04年获黑龙江省教委、省人事厅、省劳动就业保障厅、省发改委等七厅局联合评选“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师”称号。
- 【目录】
-
第一章 生于忧患 少年立志
孙中山不同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式的维新派“君子”们。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贫苦农民和华侨企业家的家庭中度过,且又受过“欧洲式的教育”,比较了解西方社会,精神世界中蕴涵着较为激进的民主主义因素。在他的心目中,古老的帝国和至尊的皇冠并未环绕着神圣的光环,否定现存社会秩序的造反行动,决非大逆不道。他是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较少承受因袭的重担。因此,当他意识到维新思潮的局限,加以激进的民主主义因素的增长,就必然在一定的机缘下跨出关键的一步。
一、“贫困之农家子”()
二、从山乡走向世界()
三、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四、北上与投书()
第二章 弃文从武 蒙难历险
伦敦被难对于开始踏上民主革命征程的战士确是一次严峻——“自分必死,无再生之望”——的考验和磨砺,增强了他的信念和意志。同时,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清政府的野蛮凶残。完全出乎迫害者意外的则是这桩事件使年轻的革命家闻名于当世。英、美、日和港、澳的报刊纷纷登载有关消息,国内维新派主办的《时务报》也有所反映。许多评论称许孙中山为新型的“革命派领袖”,相信他会对中国的进步作出贡献。
一、对清王朝采取“强迫”手段——兴中会的建立()
二、“乙未广州之役”:走向共和的第一步()
三、流亡异域:“伦敦被难”与新的求索()
四、振聋发聩的惠州起义()
五、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第三章 廿载艰辛 肇纪共和
革命党人和广大群众为独立、民主和富强而斗争,不可避免地要诉诸暴力手段,即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政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个道理,对于他们从事的革命事业大有裨益。毛泽东曾就此给予高度评价:“从孙中山组织革命的小团体起,他就进行了几次反清的武装起义。到了同盟会时期,更充满了武装起义的事迹,直到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朝。”
一、民主革命与近代化纲领——三民主义的制定()
二、中国同盟会的组建()
三、持续的反清武装斗争()
四、共和制度缔造维艰()
第四章 投身实业 着手民生
在民国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为了顾全大局,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投身到实业建设中,他解职当天就表示:“解职不是不理事,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更紧要的事待着手……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兴办实业,富民强国。
一、社会革命()
二、修筑铁路()
三、东渡访日()
四、孙桂会谈()
五、合办公司()
第五章 剑指窃国 巨人发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1912年2月,袁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采用军事威胁和谈判相结合的反革命两手,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913年3月,袁派人在上海暗杀宋教仁,又向帝国主义乞求借款,发动反革命内战,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镇压了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一方面竭力破坏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加紧专制独裁统治的建立;另一方面大肆出卖国家的主权,极力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为复辟帝制积极作准备。
一、扮羊之狼()
二、国会选举()
三、宋氏被刺()
四、“袁”形毕露()
五、起兵讨袁()
第六章 重建新党 继续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在挫折面前,百折不回,再度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孙中山于1914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正式宣布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革命党总章》。孙中山当场宣誓加盟,并就任总理职务。孙中山手书的《中华革命党总章》提出了该党纲领,明确规定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统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继承了中国同盟会时期的民权、民生主义的革命内容;同时把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党纲的重要内容。
一、组党分歧()
二、新党组建()
三、寻求支持()
四、肇和起义()
五、革命伴侣()
第七章 讨袁护国 覆灭帝制
1914年,孙中山领导中华革命党,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的活动。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立即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了帝制。接着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不久,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一、袁氏称帝()
二、讨袁护国()
三、袁氏覆灭()
第八章 反段护法 不屈不挠
1917年夏,张勋在北京拥载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号召讨伐张勋,张勋很快失败。段祺瑞驱逐张勋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护法运动风起云涌于1917年—1922年,是指由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事实上由北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一、府院之争()
二、武力护法()
三、南北皆貉()
四、闭门著述()
第九章 挥师北伐 蒙难历险
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苏联代表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和当时崛起于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合作,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帷幕。1921年10月,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并通过北伐提案,因陈炯明破坏未果。1922年3月,孙中山临时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改变北伐计划,回师广州,击溃陈炯明后,1922年5月4日,孙中山再次下令挥师北伐,提出“受国民之托,树立共和,惩治邪恶,民治发达”口号,分兵三路,挥师北上。
一、建立中国国民党()
二、就任非常大总统()
三、出师北伐()
四、广州蒙难()
第十章 以俄为师 巨人转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的这一论断,契合十月革命后许多中国先进分子努力的共同方向,并不仅仅只有中国共产党人。194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也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一、移目苏俄()
二、会见马林()
三、孙越宣言()
四、鲍罗廷来华()
第十一章 国共合作 黄埔建军
孙中山从陈炯明叛变和谋害行动中脱险之后,1923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1889-1928)到上海莫里哀路29号幽静的书斋里会见了孙中山,同孙中山一起,继续探索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他们谈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及对革命力量的分析。在孙中山的书房里,李大钊谈到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问题,孙中山同意这种做法,李大钊成为以个人身份同时参加国民党的第一个共产党人,介绍人是一个资深的国民党员张继。这种做法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十分普遍。毛泽东、瞿秋白曾经是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在政治上,孙中山努力使国民党内部对他联俄、联共的新方针给予支持。在共产党方面,同国民党合作问题上的疑虑到1923年6月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经消释了,这次在广州召开的党代会通过决议,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联盟,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一、会见李大钊()
二、国民党改组()
三、中国国民党一大()
四、黄埔建军()
第十二章 巨人长逝 壮志未酬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南海之滨的农家子弟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经历了59 个春秋,可谓短暂的人生。他少年立志、海外求学,中年行医济世,不断地进行革命动员和革命实践,晚年致力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建设、以及世界和平,可谓与时俱进、万死不辞。在许多同代人或后来者看来,孙中山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水手那样,热爱大海,在惊涛骇浪中,不畏惧,不气馁,不屈服,不苟且,始终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奋力将航船驾驶到希望的彼岸。
一、收回关余()
二、再度北伐()
三、商团叛乱()
四、北京政变()
五、应请北上()
六、逝世北京()
孙中山先生大事年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