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18.64 5.8折 32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永平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6

上书时间2024-12-09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永平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6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63238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40页
  • 字数 356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传播理论为框架,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包公文学形象的生成、演变、扩散等机制的学术著作。作者认为,是文学传播成就了包公。以传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情境、动机等分析模式,借鉴了叙事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运用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实证方法,分析包公传播的社会环境,探讨包公获得成功传播的文化心理动因。历史上包公文学的成功传播是“多级,,传播规律和媒介权力支配的结果。元杂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议程设置的功能”。

  包公文学在城市的传播,依赖于明清以来苏州、南京、北京、扬州等商业的发达;在乡村的传播,则主要归因于宗教祭祀的演剧传统。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规律和以人为媒介的谣言传播极为相似: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等传播规律的内在支配。最终,传播规律左右着包公文学的文体形式、主题选择和叙事结构及叙事策略。
【作者简介】
李永平,号三谛,1970年生,陕西彬县入,200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主持科研项目5项。出版《中国文学编年史·晚唐五代卷》(合著)、《中国文化的历程》、《白话千家诗》等著作多种,在《光明日报》、《文学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一定是包公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编 包公文学传播的环境

 第一章 包公为政的政治语境

  一 包公时代的社会背景

  二 宋代权力下移与多声道传播

  三 帝师传统、明君贤臣模式与包公传播

 第二章 包公的自我叙事与历史叙事

  一 自我叙事中的包公

  二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

第二编 文学史上包公的“多级”传播

 第三章 宋元话本与包公文学传播之萌芽

  一 瓦舍的创设及传播意义

  二 宋金元话本小说中的包公

 第四章 包公戏与包公传播之发轫

  一 包公戏的规模

  二 元代包公戏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受众心理

  三 包公戏传播之议程设置

  四 元明清三代戏剧中包公媒介形象的演变

  五 说唱、搬演与包公形象的传播方式

 第五章 公案小说与包公传播之拓展

  一 明清包公文学的规模

  二 包公小说中包公媒介形象的传播演变

  三 《三侠五义》的包公传播意义

  四 因袭、改编——包公文学的民问传播方式

  五 包公文学的叙事与包公传播

  六 其他文学作品与包公传播之维持

第三编 全方位多层次的包公文学传播

 第六章 媒介的演进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格局

  一 搬演与包公戏剧传播

  二 书场与包公小说传播

  三 小说传抄与包公传播

  四 书坊刊印与包公文学的编刻传播

  五 商业利润与诸传播方式的传播动力

 第七章 地域与包公文学传播之空间

  一 乡村演剧传统与包公传播

  二 城市的书坊刊刻、会馆戏剧与包公传播

  三 包公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四 包公文学传播中情节的地域文化适应现象

 第八章 传播者、受众与包公文学传播之阶层

  一 有口皆碑与树碑立传——民间叙事与包公的传播

  二 包公文学的传播主体

  三 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模式

第四编 包公文学在民问流传的传播要素阐释

 第九章 民族文化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根基

  一 判断是非的人类学意义

  二 神话叙事与包公传播

  三 儒家伦理与包公传播

  四 佛教文化与包公形象

  五 道教文化与民间判官

  六 民间信仰与包公传播

 第十章 社会控制与包公文学传播的动力

  一 儒教政治及其社会治理

  二 价值建构与争夺话语权的斗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