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传播学导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技传播学导论

36.63 3.7折 99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立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A13

上书时间2024-12-06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立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4688590
  • 定价 99.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2页
  • 字数 255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学(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提出科学传播学的整体分析框架;对科学(文化)素质、科普政策、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科学传播、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公众参与科学等专题进行专门研究。本书内容丰富,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具有颇多的创新之处,包括诸多的新观点、新结论,试图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学。本书适合学习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大学生、研究生,从事科普的研究者、管理者和一线工作者等学习和参考。
【作者简介】
刘立,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学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科学传播与普及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2002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学士。
【目录】
第一章 新时代的科普观与科学精神 

第一节 新时代的科普观与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一、新时代科普观的核心要义  

二、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三、建议研制《国家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纲要(2021 —2035年)》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要与时俱进  

三、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载体 

第二章 科学传播学:科学传播研究的新阶段 

第一节 科学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科学传播学

一、科学传播的心理学取向

二、科学政治化与传播研究

三、信任与价值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四、设计科学传播学方案

第四节 科学传播研究是否存在路线之“争”

第五节 科学传播学与中国的相关性 

第三章 科学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及其测评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一、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

二、确定公民科学素质内涵的原则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要素结构 

四、公民科学素质的功能结构:四个层次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国际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国际新进展 

二、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 

三、对新时代中国的启示 

四、结语 

第三节 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与测评 

第四章 科普政策研究 

第一节 中国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 

一、科普政策的内涵 

二、中国科普政策的类型 

三、社会建构论与政策文化研究 

四、中国科普政策文化的四种类型 

五、结语 

第二节 中国科普政策的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案例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议程设置的多源流模型 

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三、《科普法》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 2010 —2020年)》议程设置和制定过程 

第五章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研究 

第一节 国际上科学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普工作的文献综述 

一、英国皇家学会 2006年对英国科学家的调查 

二、对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调查 

三、对英国科学家科普积极分子的调研 

四、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 

五、对参与马德里科学节活动的科学家的调研 

第二节 发达国家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若干实践及经验 

一、发达国家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的若干实践 

二、启示及借鉴 84第三节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状态调查报告 

一、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意愿和动因 

二、影响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主要阻碍因素 

第六章公众参与科学研究 

第一节 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反思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引言 

二、科学传播:从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 

三、公众参与科学:谁是公众,如何参与,何为共识?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证解决方案 

五、非政治层面的公众参与科学  

六、结论  

第二节 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一个 STS的分析框架  

一、“公众”角色的多样化  

二、在“参与”中“理解科学” 

三、科技政策的制定为公众参与科技提供了“相遇空间” 

四、公众参与科技政策制定过程的阶梯—行动者模型  

五、结论   

第三节 中国公众理解科学:从传统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的转型  

一、引言 

二、国家科普体系  

三、缺失模型及其面临的挑战  

四、变化中的世界  

五、科学家的反应及其成本  

六、迈向公众科学参与之路  

第七章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科学传播:以环境传播为例  

第一节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概念辨析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科学传播模式象限论  

第二节 传统媒体科学传播  

一、报纸:对《人民日报》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二、电视:对《新闻联播》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三、传统媒体 PM2.5相关内容传播研究小结 

第三节 新媒体的科学传播  

一、对新浪新闻 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二、对果壳网 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三、对新浪微博 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四、对微信 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五、对科学网博客关于 PM2.5相关内容传播的实证研究 

六、新媒体 PM2.5相关内容传播研究小结  

第八章 科学技术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研究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界定及分类  

一、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界定  

二、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分类  

第二节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展示技术发展史  

二、第二阶段:展示当代科学技术,提高公众知识水平  

三、第三阶段:让公众接触科学技术,促进知识为民所有 

四、第四阶段: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突出双刃剑效应 

第三节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展教方式从灌输式到启发式,从讲解型到动手型 

二、展教内容从经典科学到新兴科学 

三、展教内容从科学成果到科研过程  

四、展教立场从支持辩护型到客观中立型  

五、从以科技馆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  

六、把 STEAM教育理念落地 

七、制造场景 

八、增加临时展览  

九、“互联网  科技馆”  

十、集群化建设和运行  

十一、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科学文化传播普及随笔  

面向特定人群的科学传播:以青少年为例  

一、青少年科学传播方式的既有认识 

二、青少年科学传播方式  

三、青少年科学传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特点  

科普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科普硕士培养中的问题 

二、思考与建议  

从事科学传播与普及研究的个人经历回顾 

科学传播学的宣言书——关于《公众科技传播指南》 

《科技传播百科全书》述评 

中国科技传播的新探索  

国外科技馆对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启示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