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茨婷,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曾就读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硕士,之后赴香港大学英语中心攻读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David Nunan教授;曾获得中美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称号,于2016—2017年度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中心访问。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二语语用学、教师教育、跨文化研究等,曾在国际核心期刊Language Awareness、Language Policy、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以及国内核心期刊《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教育》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目录
1 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
1.3 本书结构.2
2 二语语用学研究概述.5
2.1 引言.5
2.2 理论视角.5
2.3 研究课题.21
2.4 研究方法和工具.22
2.5 结语.27
3 二语语用选择、发展与迁移.29
3.1 引言.29
3.2 礼貌和面子.29
3.3 “请求”言语行为.31
3.4 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33
3.5 语用迁移和语篇迁移.34
3.6 元语用意识.38
3.7 二语自主性语用选择.44
3.8 文化身份认同.45
3.9 结语.48
4 民族志个案研究法.49
4.1 引言.49
4.2 研究问题.49
4.3 研究对象.49
4.4 研究方法:民族志个案研究法.50
4.5 数据分析.60
4.6 结语.64
5 学习者语用和语篇迁移.65
5.1 引言.65
5.2 语用语言迁移.65
5.3 社会语用迁移.72
5.4 语篇迁移.96
5.5 请求语篇的个性化迁移.119
5.6 结语.120
6 学习者迁移的个体差异.121
6.1 引言.121
6.2 两个个案研究对象.121
6.3 个案对比分析.184
6.4 结语.188
7 元语用意识的作用.191
7.1 引言.191
7.2 元语用意识的构成.191
7.3 元语用意识的中介作用.199
7.4 结语.201
8 讨论和结语.203
8.1 引言.203
8.2 语用、语篇迁移的原因.203
8.3 可迁移条件相互作用模型.205
8.4 自主性语用选择.210
8.5 方法探讨.213
8.6 研究信度和效度.216
8.7 教学启示.217
8.8 结语.220
参考文献.221
附录
Appendix A Requester's Card (English Version).251
Appendix B Requestee's Card (English Version).255
Appendix C Requester's Card (Chinese Version).258
Appendix D Requestee's Card (Chinese Version).261
Appendix E Prompts for Ethnographic Interviews (English Version).264
Appendix F Prompts for Ethnographic Interviews (Chinese Version).265
Appendix G Semi-Structured Recall Protocol Interviews.266
Appendix H Coding Scheme of Directness Level (Blum-Kulka, 1989).269
Appendix I Coding Scheme of Internal Modification (Blum-Kulka, 1989).271
Appendix J Coding Scheme of External Modification (Blum-Kulka, 1989).273
Appendix K Taxonom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Brown and Levinson, 1987).275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