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
14.81
5.5折
¥
27
九品
仅1件
作者徐瑞、刘慧珍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
上书时间2024-11-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徐瑞、刘慧珍 著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5
-
版次
1
-
ISBN
9787303108114
-
定价
27.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5页
-
字数
435千字
- 【内容简介】
-
教育社会学的著作与教材在国内外已经有多个版本,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阐述了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与风格,不断丰富着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文献。在这样一些著作与教材中,有一类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即由一批年轻的教育社会学家撰写的教育社会学专著。它们的独特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上的睿智,理论上的犀利,还体现了这些年轻学者个人的风格,甚至是他们的感受与激情。在我看来,更加可贵的是,他们作为新生代的教育社会学家,能够用一种新的视角和直观,给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带来一股新的气息,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味道”。在这样一类教育社会学的作品中,在这样一批年轻的教育社会学家中,徐瑞及其他的“教育社会学”则是我非常熟悉的,同时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的两种定义方式
二、教育社会学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之争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界定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学科意识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
三、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和边界
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边界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第一节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迪尔凯姆与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二、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的创建时期
二、教育社会学的停滞时期
三、教育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时期
第三节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困境与突破
一、阻碍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
二、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突破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第一节教育功能论
一、功能论与功能论教育社会学
二、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三、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
四、教育功能论简评
第二节教育冲突论
一、冲突论与冲突论教育社会学
二、马克思主义取向的教育冲突论
三、韦伯取向的教育冲突论
四、教育冲突论简评
五、教育冲突论与教育功能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教育互动论
一、互动论与教育互动论
二、教育互动论的基本主张
三、教育互动论简评
四、教育互动论与教育功能论、教育冲突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三、个体社会化的理论
第二节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二、个体社会化的阶段内容
第三节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一、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二、社会化的主要教育机构
第五章教育与社会民主
第一节民主、民主教育与教育民主
一、民主的概念
二、民主概念的“泛化”与“窄化”
三、民主教育与教育民主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民主素质及其基本构成要素
一、民主素质的概念
二、民主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节学校民主教育与学生民主素质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民主教育与民主素质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
二、我国高中生民主素质与学校民主教育的现状
三、学校结构因素与高中生民主素质的相关分析
四、社会化因素与高中生民主素质的相关分析
五、改进我国学校民主教育的对策探讨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均等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二、社会分层理论
三、两种类型的教育机会均等概念
四、社会公平理论与教育机会均等原则
第二节社会阶层与教育机会均等的经典研究
一、社会出身与受教育机会
二、选择面前的不平等与选择的不平等
三、才华型学科、自由文化与国家精英
第三节社会流动与教育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二、垂直流动与教育
第七章学校的社会学分析_
第一节学校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组织
一、组织是一种稳定的人际合作关系网络
二、学校组织对个体的意义
三、学校组织的性质
四、学校组织松散的结构
五、学校组织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学校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与学校文化
二、学校组织中的团体与学校亚文化
三、学生亚文化
第三节学生越轨行为
一、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
二、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
第八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班级的社会属性
一0、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
二、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
第二节对班级的组织分析框架的反思
一、关于班级群体的定位分析
二、对班级进行组织分析的不足
第三节班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一、如何建设班集体
二、发挥教师的积极期望
三、采用全体参与的班级组织形式
四、正确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第九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社会学
一、课程类型
二、课程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范式
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二、当代课程理论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
第三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特征与价值
……
第十章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