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3 7.6折 ¥ 25 九品
仅1件
作者张泽华、涂雄兵、李霜 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20
上书时间2024-11-06
在有记载的历史上,蝗虫造成了周期性的人类灾难。直到今天,蝗灾仍是世界农业生产的威胁,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Forsk.,1775)] 是发生最为严重的蝗虫之一,不仅导致了重大经济损失、粮食危机,也造成了生态灾难。考古发现,公元前4500年埃及古墓中有关于蝗虫的饰物,公元前2800年乌干达语中就有关于沙漠蝗的词汇。据公元2世纪以来的历史文献分析,沙漠蝗几乎连年发生。二十世纪以来,沙漠蝗大规模暴发15次,波及两大洲约3000万平方公里,影响了65个国家8.5亿人口的生活。以1988年为例,为防治沙漠蝗灾害,约一千三百万升有机磷化学农药倾倒在非洲大陆上。次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道了化学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不利影响。自2019年5~6月沙漠蝗从也门向北迁飞,现已到达北非,飞越红海,进入中东和南亚,今年年初在巴基斯坦、印度肆虐危害,暴发的沙漠蝗数量已超过4000亿头,并持续增加,危及多个国家粮食安全。迁飞性蝗虫之所以能成灾,主要有3个特征:能吃、能生、能飞。例如,现阶段入侵巴基斯坦的沙漠蝗每天破坏约3.5万人的口粮;一对成年沙漠蝗可产约300粒卵,这也是导致沙漠蝗自去年1月份至今呈几何指数增长的原因;同时,沙漠蝗具备很强的迁飞能力,有文献记载其迁飞能力超过飞蝗,它们能借助低空风场单日飞行可超过200公里,并且可以越过大西洋。在我国关于沙漠蝗有4次报道,1956年蔡邦华先生记录云南有分布,1974年中科院动物所采集到沙漠蝗,1982年陈永林先生报告西藏有沙漠蝗分布,2002年,陈永林先生撰文《警惕沙漠蝗的猖獗发生》,指出西藏、云南等边境地区应加强监测工作。这些报道表明沙漠蝗之前确实到过上述地区,由于没有形成种群,尚未造成灾害。但近30年来我国未发现沙漠蝗种群,也没有采集到相关标本。这也标志着沙漠蝗一旦入侵,将对我国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实验室高度重视沙漠蝗防控工作,今年3月份,紧急启动了沙漠蝗防控科技攻关应急任务,并组建了沙漠蝗科技攻关工作队伍。我们基于对沙漠蝗的认识和近期的研究进展撰写了本书,重点介绍了沙漠蝗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分布与危害、预测预报、防治手段等,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沙漠蝗及其危害规律,以期为科学防治沙漠蝗提供理论支撑。
涂雄兵,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杂草鼠害与草地植保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草原生物灾害防治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草学会草地植保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地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执行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植物抗虫机理与牧草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主持各类科研课题13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批农药登记证2个,主编专著4部,发表科研论文59篇,其中SCI论文30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