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制史(修订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政制史(修订版)

29.75 6.2折 48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鸿年、欧阳鑫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0

上书时间2024-11-04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鸿年、欧阳鑫 著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8
  • 版次 1
  • ISBN 9787307045712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541页
【内容简介】
第一编为中央政制,就我国富有特色的君主、宰相、行政、监察、考试诸制度断代一一叙述。第二编为地方政制,就我国独具特色的地方行政区划如州、郡、道、府、县依朝代分期叙述。一、二编的时间跨度自秦初至清末。秦以前年代久远,碍于篇幅,从简。辛亥后,我国政制由君主转为共和,变革殊大,影响至深,宜专编叙述。是为第三编中华民国政制,亦分为中央与地方两部分。而五权宪法为孙中山为中华民国所设计的理想政制图案,自为重点。红色政权奉行之中华苏维埃制,乃20世纪30年代照耀中国南方的星星之火,于第三编辟专章简述。
本书取材翔实,叙事直朴,立论严谨,不作空谈泛论。而于各时期的制度之沿革,着墨较浓。
【目录】
前言/1
第一编秦汉至清的中央政治制度3
第一章君主制度/3
第一节皇帝/3
一、皇帝称谓出现前君主称王/3
二、皇帝称谓的由来及皇帝一词的含义/4
三、君主的其他称谓/7
四、君主的特殊人格/18
五、君主的权力/22
第二节我国君主制度观念的发展/28
一、君主权力的来源/28
二、君主制度观念的代表学说/30
第二章宫廷内外制度/35
第一节戒备内比外严/35
一、内比外严的表现/35
二、内比外严的结果/38
第二节宫门后重于前/38
一、重大政变发生在后门/39
二、帝后宫女活动在后门/41
三、精兵良马驻扎在后门/41
四、各种杂事出现在后门/42
第三节后宫官实权大于前宫官/44
一、以尚书台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44
二、以枢密院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
三、以翰林院为例说明后宫官实权大/
第四节前宫官实权大于宫外官/
一、从大夫与太尉、丞相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
二、从大司马大将军与丞相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
三、从尚书与三公的关系上看前宫官实权大/
第五节其他有关问题/
一、君主由宫外而前宫而后宫将权力向自己手里集中/
二、尚书由前宫官变为宫外官/
三、给事中由后宫官变为前宫官/
四、汉世后宫称省与省字含义的变化/
第三章宰相制度/74
第一节秦、汉宰相/74
一、秦宰相/74
二、汉宰相/75
三、秦汉丞相的权力和职掌/81
第二节三国、晋、南北朝宰相/86
一、三国宰相/87
二、晋、南北朝宰相/89
三、隋唐以后之诸公/92
第三节隋、唐宰相/95
一、唐代的三省制度/95
二、三省制的历史沿革/99
第四节宋宰相/103
一、二府制/103
二、中书省/107
三、枢密院/110
第五节明、清宰相/114
一、明宰相/114
二、清宰相/117
第四章行政制度/120
第一节行政制度综述/120
第二节列卿/121
一、列卿设置的沿革/121
二、秦汉时期的列卿/123
第三节尚书/130
一、尚书郎及其他/130
二、尚书机关的内部组织/133
三、尚书的职掌/133
第四节六部制度的发展/135
一、隋、唐时期的六部概况/135
二、宋、元、明、清的六部制度/138
第五章监察制度/141
第一节两汉至元的监察制度/141
一、监察机关总述/141
二、监察机关的设官/144
第二节明、清监察制度/149
一、明监察制度/149
二、清监察制度/152
第三节监察机关职权行使的方式/155
一、弹劾/155
二、推事/160
三、谏诤与言事/163
第六章司法制度/167
第一节司法机关/167
一、沿革/167
二、刑部与大理/168
三、特殊司法机关/171
第二节司法权的运用/176
一、君主与司法/176
二、宰相与司法/178
三、监察机关与司法/180
第三节法典的编纂/181
一、春秋战国时期/181
二、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183
三、自隋唐至明清/187
第四节赦宥制度/194
一、赦的解释和种类/194
二、赦的作用/197
三、赦后杀人与赦前事务的处理/202
四、不赦/203
五、赦的原因/205
六、古人对于赦的态度/209
第七章文官制度/212
第一节秦汉以前文官制度简述/212
第二节人才的选拔——推荐及考试/214
一、秦汉时期的推荐制度/215
二、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度——九品中正制/249
三、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度252
第三节文官的任用与考绩272
一、文官的任用制度/272
二、文官的考绩制度/275

第二编秦汉至清的地方政治制度
第一章州郡制/281
第一节州机构/281
一、州/281
二、州官/283
三、州佐属/286
第二节郡机构/286
一、郡/286
二、郡官/291
三、郡佐属/295
四、州郡佐属自辟的利弊/300
第二章府州制(上)——府州上级机构/302
第一节唐府州上级机构/302
一、都督府/302
二、观察使/304
三、节度使/306
四、诸杂使及特差使/309
五、都统/310
第二节宋府州上级机构/310
一、转运使/31l
二、提刑司/314
三、提举司/316
四、诸杂使/318
第三节元府州上级机构/318
一、行中书省、行枢密院、行御使台/318
二、诸道/323
三、路/326
第四节明府州上级机构/328
一、总督、巡抚、巡按/328
二、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332
三、诸道/338
第五节清府州上级机构/342
一、总督、巡抚/342
二、布政使、按察使/343
三、诸道/345
第三章府州制(下)——府州/347
第一节州机构/347
一、州/347
二、州官/353
三、州佐属/358
第二节府机构/361
一、府/361
二、府官/365
三、府佐属/366
第四章县制/368
第一节县/368
一、设县沿革/368
二、历代县之分等/368
第二节县官/369
一、县官称谓之沿革/369
二、县官的职掌/371
三、县官的慎选/373
第三节县佐属/376
一、县佐属设置概况/376
二、县丞、主簿、县尉/377
第四节县下机构/379

第三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
绪言/385
第一章中华民国中央政治制度/387
第一节临时政府时期(1912~1913年)/387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387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92
三、民初的司法制度/399
四、民初的文官制度/400
第二节南北政府对峙时期(1913~1923年)/403
一、《新约法》/403
二、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408
三、法统之争与南北两政府之对峙/411
四、民初军阀割据之历史渊源/422
第三节军政时期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1924~1927年)/424
一、中国国民党/424
二、国民政府/428
第四节训政时期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1928~1945年)/433
一、《训政时期约法》/433
二、中央政治委员会/434
三、国防最高会议/436
四、《抗战建国纲领》之颁布与“总裁制”之设立/436
五、国防最高委员会/438
六、国民参政会/439
第五节五权宪法的理念与国民政府的构架/440
一、五权宪法的理念/440
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44
三、行政院/447
四、立法院/450
五、司法院/454
六、考试院/456
七、监察院/459
八、军事委员会/46l
第六节宪政时期(1946~1949年)/463
一、《五五宪草》/463
二、中国宪政的艰难之路:民国以来的十部宪法/464
三、政治协商会议/466
四、《中华民国宪法》/474
第二章地方政治制度/479
第一节省/479
一、省行政机关/479
二、省议会和临时参议会/485
三、省司法机关/487
第二节特别区域行政机关/489
一、省级特别区域行政机关/489
二、省与中央间的组织/49l
第三节省县间的行政组织/493
一、道制/493
二、各省特有的省县中间组织/495
三、行政督察专员制/498
第四节县制/504
一、县的地位发展沿革/504
二、县行政机关/506
三、县议会与县参议会/510
四、县司法机关/512
五、县的下级组织/513
第五节市制/514
一、市的地位及发展沿革/514
二、市的组织/518
三、市临时参议会/519
四、重点市组织概略/519
第三章革命政权之政制/527
第一节革命政权之中央政治制度/527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527
二、抗日民主政权/531
三、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制度/533
第二节革命政权的地方政制/534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地方政制/534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政制/53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