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花阁陈佩秋
¥
18.31
5.5折
¥
33
九品
仅1件
作者郑重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8
上书时间2024-1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郑重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7
-
版次
1
-
ISBN
9787532536603
-
定价
3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38页
-
字数
100千字
- 【内容简介】
-
陈佩秋:(1923—),号健河南南阳人。1942年入西南联合大学,专攻理工,1942年又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习山水。1950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55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聘为画师至今。
“与大师谈艺”是一个口述系列,记录了谢稚柳、唐云、程发、陈佩秋艺 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我和他们交游数十年,或看他们伏案作画,或是天马行空式的交谈,对他们可谓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了,从而渐渐悟到他们纸上行笔、用墨、用水、用彩的不同,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的不同。我想由他们“自说自画”一番,把内心的体验和表现出来的艺术作一次重新融洽,不是比别人的评论更好吗?由于有着这样的潜在动机,他们言之无意,我听之有心,所以就形成了“与大师谈艺”这样的口述系列。
中国绘画的理论多发端自画家的体验与感受。顾恺之的“传神论”可谓是中国绘画理论的成熟之作,起始画女于壁,虽“四体妍媸’,但“亡关于妙处”,不甚生动,后忽有所悟“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这个)之中”,绘之于墙的人物就变活了。后人易“堵”为“睹”,意思相通,其他如“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妙想得”,都是从他的体验中来。南朝宗炳凡游历皆图于壁,以作“卧游”之乐,“澄怀观道”,“澄怀味象”,“万趣融其神思”,他非常感叹“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这种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体验,提出了“畅神”之说,成了山水画论开山而又成熟之作。谢赫综合“传神”、“畅神”之说,提出了“六法论”,使中国绘画理论达到系统化完整,但自身的体验远不如顾、宗二位来得深刻。
谢稚柳极为赞同“眼高手低”之说,他认为绘总是眼高于手,才能推动手的提高。顾恺之的“传神”、宗炳的“畅神”之说,标志着中国绘画的理论高峰,他们的绘画能否称得上艺术高峰,那就有待讨论了。但是在他们的理论指导下,唐宋绘画走向高峰,这是无可置疑的。晚唐的张璪还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在追随顾恺之、宗炳,仍然在重视体验,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可以这以断定,没有魏晋六朝的“眼高”(理论),中国画的高峰可能要晚些时候出现。自元以后,中国绘画走向衰微,除了技巧的衰落,我想更为重要的是画家对体验的疏远,或是内心浅薄造成的。
“与大师谈艺”四种,所注意的是挖掘老画家的体验,他们的画凤的演变,不只是技巧的变革,而是随体验的深入在发生变化。画家的体验作为绘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被人们忽略了。我生性迟钝不敏,对名家所谈理解肤浅,只能做到他们谈啥我就记哈。这里所记只不过是他们所谈之万一,疏漏多多,记错也难免,敬请鉴谅。
- 【目录】
-
前言
陈佩秋的执著(代序)
篇之壹 临摹就高求难 创作追求卓越
篇之贰 画风三十年为期 笔墨当随纸应变
篇之叁 用墨非游戏 奥妙各不同
篇之肆 绿色天然,草木情深 随景施彩,再赋新腔
篇之伍 生活艺术两相融 造化心源一体通
篇之陆 堂名斋号寄我心 性情好尚入图中
篇之柒 溪岸真伪抒已见 董源三图觅疑踪
篇之捌 张大千仿石溪山水起风波 陈佩秋凭实据鉴画逼法官
篇之玖 帝王图步辇图,对比说真假 规范性科学性,推论见功力
篇之拾 老叶弥新,随其自然 性情高逸,水到渠成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