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

27.81 6.6折 42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芳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1

上书时间2024-11-02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芳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6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89348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8页
  • 字数 27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内容简介】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出现了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兄弟之邦”。“哲人之邦”的形象类型出现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欧启蒙思想中美化、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进入俄罗斯。现代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多受西方的影响。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同样在俄罗斯思想界获得反响。俄罗斯文化界,不管是西欧派还是斯拉夫派,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是一致的:中国形象从道德高尚、制度开明的“哲人之邦”转向停滞腐败、专制无能、野蛮堕落的东方帝国。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素来与俄罗斯帝国特有的文化政治传统相关,是俄罗斯文化身份确认与地缘政治想象的产物。研究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无论如何不能忽略贯穿俄罗斯历史的扩张主义思想与激情。“衰朽之邦”是现代俄罗斯扩张主义思潮的产物,分享着西方现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东方主义想象;而苏联时期的“兄弟之邦”形象,则是“红色帝国”苏联的全球战略格局的想象性实现,甚至继承了“第三罗马”与“斯拉夫帝国”的文化传统。在从十月革命到中苏交恶的近半个世纪里,中俄之间的政治友谊代替了文化敌意,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一度成为“兄弟之邦”。
【作者简介】
孙芳,女,1980年生,山东淄博人。2008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曾于2000-2001年、2006-2007年分别在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和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留学进修。曾在《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理论动态》、《中国俄语教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伯利亚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参与了译著《当代翻译学》的翻译。陈金鹏,男,1979年生,山东德州人,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历史学博上,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中俄文化交流史、俄国汉学史。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俄罗斯的中国想象:历史的回顾
第一节双头鹰初遇东方龙
第二节“中国风”东渐

第二章熊看龙:俄罗斯中国形象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兄弟之邦

第三章“俄罗斯思想”中的“中国”
第一节西方派东方主义:先帝啊性阴影中的中国
第二节超越东-西主:斯拉夫派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构建“俄罗斯性”
第三节现代俄罗斯文化自觉的隐喻
第四节不辨东西南北:20世纪“中国形象”失去思想深度

第四章丹尼列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一次关于中国的论争
第一节“中国之争”的历史缘起
第二节丹尼列夫斯基的中国观
第三节丹尼列夫斯基中国观的理论基石
第四节索洛维约夫的中国观
第五节索洛维约夫的《中国与欧洲》
第六节丹·索之争引发的思考

第五章格奥尔吉耶夫斯基:一位汉学家的中国观
第一节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
第二节关于中国宗教的思考
第三节中国形象:停滞亦活进步
第四节关于中西历史特征的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