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

正版现货,品相完整,套书只发一本,多版面书籍只对书名

51.73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董炳月 著;季羡林 编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4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董炳月 著;季羡林 编
  •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5
  • 版次 1
  • ISBN 9787800409950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4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内容简介】
  汉字文化在19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的冲击开始重建。为了翻译西方著作,为了表达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大量新的汉字词汇被创造出来。这类词汇流行于明治时代的日本,形成了“新词洪水”。“新同洪水”从日本涌人清末民初的中国,因此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日语汉字词汇,即日语借词。中国现代话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日语借词进行的。《东方文化集成系列·“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主要以“国语”、“国民”、“个人”、“革命”这四个词汇以及关联词汇为—对象,探讨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过程相关联的思想与文学问题。这四个词汇均具有主体性、功能性和生产性,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思想、文化的基本内容,统括了近现代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问题,多见于黄遵宪、梁启超、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以及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著述,更多涉及旅日、留日中国人的话语行为及其语言文本。日语汉字词汇向现代汉语词汇的转换,是发生在汉字文化圈内部的“‘同文’的现代转换”。通过这种转换,中日两国在重建同文关系的基础上,共建并且共有了以汉字词汇为媒介的知识空间。
【作者简介】
  董炳月,江苏睢宁人,生于1960年,笔名弥生。198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留学口本,1998年9月以论文《从新村到“大东亚战争”——周作人与武者小路实笃比较研究》(日文)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东京《留学生新闻》总编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三联书店2006)。译著有《鲁迅<故乡>阅读史》、《“建国大学”的幻影》、《国家与祭祀》等。
【目录】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绪论日语借词的位置与构成
一“日语借词”的概念
二“日本”之于日语借词
三日语借词与近现代中国的话语状况
四日语借词研究状况与本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国语运动与“国语”
一汉字否定论
二日语假名的国语性
三“国语”观念的确立
四“文学的国语”与“国语的文学”
五“非国语”的汉字,“国语”的汉字
六结语:“国语”的共有

第二章“国民”的思想与文学表象
一黄遵宪:从“维新”到“国民”
二粱启超的“国民”建构
三“尚武”与“军国民”
四“国民文学”的发生与形态
五结语:“国民”的生产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个人”与个人主义
一“个人”的出现
二《东方杂志》所论“个人/个人主义”
三新村与周作人的个人主义思想
四个人/国家/人类

第四章“革命”的歧义
一何谓“革命”
二维新派与革命派论争中的“革命”
三“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
四“革命”与“维新”

第五章日化文体
一“日化文体”的含义
二作为“新闻体”的日化文体
三日语借词与日化文体
四“的”的修辞学
五日化文体的“隐身”
结语“同文”的现代转换
一固有“同文”观念的暴力性
二汉字与日语主体性的确立
三现代汉字知识空间的共有

附录
附录一:今日新党之利用新名词
附录二:新名词
附录三:日本文名辞考证
附录四:翻译主体的身份和语言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执著于汉字词汇(代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