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与转型动因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与转型动因

正版现货,品相完整,套书只发一本,多版面书籍只对书名

140.62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孔钢城、王孙禺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3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孔钢城、王孙禺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6
  • 版次 1
  • ISBN 9787509763827
  • 定价 7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4页
  • 字数 25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与转型动因》以创业型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产业发展和现代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书中着重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转型过程和作为创业型大学的特征及其运行模式。麻省理工学院从最初的高等技术学院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进而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型大学,这种将教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榜样,对我国大学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孙禺,男,汉族,出生于1946年12月,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党委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会员。200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证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的教学和研究。
  
  孔钢城,山东泰安人,200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博连读,2010年获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作。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工程教育。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创业型大学的崛起
一视角
二概念
第二节发展转型与动力
一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
二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
三关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
四关于大学发展动力的研究
第三节本书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MIT:以技术科学为基础的工程技术学院
第一节MIT的建立
一19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二19世纪中叶学院模式
三MIT的建立
第二节作为高等技术学院的MIT
一全面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二科学与技术之争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MIT: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第一节MIT早期的科学研究发展
第二节20世纪上半叶MIT外部环境分析
一20世纪初至二战前的美国社会环境状况
二20世纪上半叶的科学技术发展
第三节20世纪20年代学校的缓慢发展
第四节康普顿科学立校理念的确立
第五节MIT向理工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一学校管理机构的调整
二推动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
三二战——MIT科学研究崛起的助推器
第六节MIT向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变革
一二战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环境状况
二遴选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
三跨学科研究的迅猛发展
四更新教育理念与发展一流文科
第七节作为研究型大学的MIT
第八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MIT: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
第一节MIT的创业传统
一根源于学校文化的创业基因
二“技术计划”
三MIT教师关于咨询工作的讨论
四MIT专利政策的制定
五二战项目合同制的确定
第二节20世纪70年代以来MIT外部环境分析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环境状况
二二战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
第三节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的兴起与发展
一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的兴起与发展
二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的创造源泉
第四节“贝杜法案”对创业型大学模式的影响
一“贝杜法案”颁布的背景
二“贝杜法案”的主要内容
三“贝杜法案”对美国大学的重大影响
四“贝杜法案”对MIT的影响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MIT:创业型大学特征与回归工程
第一节MIT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一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
二师生创业活动的繁荣
三MIT创业生态系统
第二节MIT创业型大学的运行特征
一各类跨学科组织大量出现
二学校技术管理组织
三知识生产模式和技术转移模式的变化
第三节大学-产业界-政府三者互动关系
一MIT与产业、政府的早期互动
二大学-产业界-政府三者关系的模式分析
三MIT三螺旋模式下三者角色定位
第四节回归工程:不同类型大学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MIT:发展转型的理念驱动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一节MIT的教育理念
一罗杰斯的教育理念
二刘易斯报告的教育原则
三“学生生活和学习工作组”报告的教育原则
第二节MIT发展转型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MIT的利益相关者及其群体期望
二MIT发展转型的内部利益相关者驱动
三MIT发展转型的学校外部利益相关者
四MIT利益相关者评价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主要结论
第二节对中国大学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