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映像新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早期经典电影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映像新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早期经典电影研究

正版现货,品相完整,套书只发一本,多版面书籍只对书名

154.05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朴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2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6-09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朴婕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2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78563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6页
  • 字数 245千字
【内容简介】
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家电影制片厂,素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担负着塑造和展现“新中国”形象和“人民”风貌的使命。这些形象不仅制造美感和崇高感来吸引观众,镜头语言所营造出来的观看世界的方法,也直接作用于人们认知社会、认知世界、认知政治的方式中。文艺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参与进社会关系的建构中。
  本作以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影片《白毛女》《光芒万丈》《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为媒介,来分析这一文化政治的运作,探讨社会主义文艺改造如何与现代文艺、乃至与传统文化展开对话,尤其是被认为早已被推翻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仍然影响到中国人观视和感觉的方式,这种方式又如何被社会主义文艺所吸取和改造。本书认为,“看”的方法,是揭开中国文化独特性的关键。
【作者简介】
朴婕,200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1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期间分别于2012年上半年在台湾政治大学、2016-2017年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换留学。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近代以来中日文学关系。曾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等重要期刊以及海外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导论

一“摇篮”长影

二“长影”的人民化实践

三章节述要

第一章《白毛女》:新中国与新人的底色

一《白毛女》:从传说到电影

二作为“风景”的新中国

三“扮演”新人与“成为”新人:“卡麦拉非斯”事件

四打破银幕之界:新秧歌运动的越界影响

小结

第二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公”与“工”的乡村

一从“私”到“公”的光谱:长影农村题材的谱系

二集体视点的成型:新年画运动与新秧歌运动的启示

三工业化乡村与“劳动”价值的重构

小结

第三章困难重重的工业叙事——以《光芒万丈》为中心

一晚发现代化国家的抵抗性叙事

二如何呈现“反现代”的现代化:苏联模式的亲和与龃龉

三建构生产认同

第四章《马兰花开》:走进工业的“娜拉”

一再次出走的娜拉——家庭/工业、公/私关系的重组

二肮脏与洁净:妇女与工业形象的改造

三工地风景:“女-工人”与“农-工业”

四铁路风景与新中国认同

第五章城市风景的破与立

——以反特题材影片《寂静的山林》为中心

一新与旧:《寂静的山林》中的“双城记”

二市民改造与“私”之破除

三“反特”与超现代

第六章《平原游击队》:英雄的传奇化成像

一何以传奇:战士的英雄化

二“成长”:草莽英雄的秩序化

三法与理:脱胎换骨的英雄

四无地之战:英雄与空间的升华

五看不见的女英雄

小结

第七章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与多民族共同体的风景

——以《五朵金花》为中心

一“寻找”:多民族共同体的询唤方法

二“融合”基础上的“民族/多民族”共同体

三“融合”叙述的对话性

结论

一“看”何以成为问题

二“人民”的“看”

参考文献

附表-1长影故事片目录(1949—1965)

附表-2满映“娱民映画”(故事片)及主要演职人员

附表-3原满映日本人员参与东影工作的状况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