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20.26 7.2折 28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道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05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道新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5-12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05542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9页
  • 字数 31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博雅大学堂·艺术
【内容简介】
从电影评论的喧嚣到电影理论的争鸣,再到电影史学的建构,中国电影学术正在凸显其不可或缺的史学品质,但也正在面临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
其实,在100年的历史时段里,电影作为学术并非不言自明。相反,在主流学术界以及大多数电影研究者的心目中,“电影”很难与“学术”联系在一起。毕竟,在他们看来,电影是如此大众的艺术,电影圈又总是经久不息的是非之地。这样,主要建立在普泛化的文艺理论和感悟式的观片心得的基础之上的电影评论,一度成为中国电影学术界唯一存在的表达方式。
中国电影学术有愧于100年来中国电影的灿烂和辉煌;对于中国电影学者而言,重写中国电影史,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和献礼的雅好,而且是历史的呼唤和表达的冲动,还是卸的责任和必须的承担。
【作者简介】
李道新,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博士毕业后,一鼓作气地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和《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较为完整地建构了中国电影批评的理论和历史;同时,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专业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中国电影史研究论文和电影批评文本;并在着手《好莱坞电影在中国(1896-2004)》、《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和《中国电影类型史(1905-2004)》等电影史学术专著的写作。令人欣慰的是,他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成果,经常得到国内外电影学术界的好评。美国《亚洲电影》刊物曾发表《中国电影史(1937-1945)》一书的评论;台湾《大成》“影剧报”称李道新是一颗“中国电影学术理论的新星”;大陆《文艺报》著文指出:“《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填补了中国电影批评史的研究空白,拓展了中国电影史学视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学术的发展。”
【目录】
引言电影学术的发展与重写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民国报纸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
第一节民国报纸与《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二节民国报纸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叙述
第三节民国报纸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史

第二章民国都市的戏曲演出与电影放映
第一节从戏院到影院:新的娱乐方式在民国都市
的崛起
第二节从票友到影迷:戏曲演出与电影放映的分
庭抗礼
第三节大众文化的盛衰沉浮与现代中国的社会变


第三章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
第一节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
第二节电影史里的沦陷时期上海电影
第三节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


第四章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操作者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卜万苍:对“中国人的国产电影”的强调
第二节岳枫:对“本位工作”的苦衷的隐忍
第三节朱石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式的嬉笑怒

第四节马徐维邦:“藉鬼神以泄其愤”的恐怖片和
爱情悲剧片创作

第五章以光影追寻光明: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
其文化含义
第一节以光影追寻光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
沈浮电影的话语选择
第二节博大襟怀中的无限悲悯:中国电影的精神
深度与文化胜境
第三节新现实主义:沈浮早期电影的现实遭际与
历史意义

第六章伦理诉求与国族想象:朱石麟早期电影的精神
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第一节伦理诉求:建立在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家庭
价值观
第二节国族想象:寻求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宿的话
语实践
第三节父性沉沦与家庭完整的强烈反差:伦理电
影的文化困境

第七章新时期战争电影:观念嬗变及其深度探索
第一节观念嬗变:《小花》、《一个和八个》、《战争子
午线》
第二节人性复归:《啊!摇篮》、《今夜星光灿烂》、
《血战台儿庄》
第三节悲情降临:《祁连山的回声》、《八女投江》、
《冲出死亡营》
第四节深度探索:《归心似箭》、《晚钟》、《兵临绝
境》

第八章新时期伦理电影:走向文化批判与人性反思
第一节现实重负:《人到中年》、《人生》、《过年》
第二节历史羁绊:《天云山传奇》、《良家妇女》、《菊
豆》
第三节人性反思:《牧马人》、《春桃》、《香魂女》
第四节文化批判:《乡音》、《残月》、《大红灯笼高高
挂》

第九章电影批评立场的电影文化批评
第一节《街头巷尾》:归家的念想与道统的坚守
第二节《童年往事》: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
第三节《玻璃是透明的》:历史·文化与个体
尘世
第四节《寻枪》:物恋悲剧与生存幻象
第五节《跆拳道》: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
第六节《和你在一起》: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
第七节《说话算话》:性格的魅力与风格的养成

第十章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
第一节“深度”的执迷
第二节“作者”的误区
第三节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

第十一章电影旅游:产业融合的文化诉求
第一节产业融合:电影业、旅游业的新产业
革命
第二节电影旅游:1+1=3的文化生产力
第三节文化诉求:市场竞争的价值导向

第十二章类型化生存与中国电影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电影生态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境遇
第二节产业发展与中国电影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类型化生存与中国电影的发展战略
附录
影像与影响:“《申报》与中国电影”研究之一
影像与影响:“《申报》与中国电影”研究之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