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42.25 6.2折 68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宋 著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6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唐宋 著
  •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9
  • 版次 1
  • ISBN 9787507755244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5页
  • 字数 25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我从1972年开始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课,当时叫《中医学基础》,其内容和后来的《中医基础理论》讲义不太一样,并包含有中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如四诊、八纲等。后来遵照***“教材要彻底改革”的指示,为适应中医药教育革命发展的需要,1973年6月国家组织了全国中医学院教育革命经验交流学习班。学习班经协商确定由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成都、湖北、辽宁、江西等22所中医学院分工协作,集体编写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外伤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等18种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编写单位的同志们认真负责,及时召开了各科教材协作编写会议,总结了中医院校教材改革的经验、教训,努力使教材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编写团队采取了领导、教师、学生三结合的编写方法,在保持中医学理论的系统性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完整性的同时,介绍了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注意切合中医学院培养人才的需要。1974年《中医学基础》试用教材出版了,内容包括绪论、阴阳学说、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理、诊法、辨证和治则8个章节。此次编写的试用教材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后来以此为蓝本,并参考1977年由北京中医学院牵头主编的《中医学基础》教材,重新进行了修订,在内容上增加了部分古代医学原文,充实了病机分析,为便于教学,删除了“常见症状鉴别诊断”一节,将结合临床实际的内容充实于有关章节,于1978年5月又再次出版了《中医学基础》教材。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开始,其间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教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也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1982年10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建立了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等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并编写了一套新的教材。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1982年4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尽量减少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
  这套教材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等32门,从此《中医学基础》就更名为《中医基础理论》了。后来内容虽然在不断修订,但大多只是章节上的调动、题目上的位置变化而已。所以,在我2000年退休以前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就是这样根据多次《中医基础理论》讲义的改革、变化,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讲课经验和体会,而不断修改、提炼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各专业和各层次都能使用的讲稿——《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数十年来,我用此讲稿讲授了不同的专业和层次的课程。讲授的专业有中医、中药、针灸、骨伤和中西医结合等,讲授的层次有专科、本科、研究生、西学中班和中基师资进修班等。由于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学时的多少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求也不同,我在讲课时会酌情增减其内容,但基本内容和重点章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用此讲稿授课,学生的反映普遍较好。他们认为讲授内容易懂、易记、比较全面。有些中基师资班的同学把我的讲课笔记和录音进一步整理成讲义,回原单位后继续教学使用。西学中的同学们反映也很好,如1977年我在原北京军区总医院讲课时,多数同学都是主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生,他们的反应是:本来在西学中期间准备抽出时间复习复习外语,以便将来晋职考试之用,后来听了我讲授的《中医学基础》,觉得内容丰富多彩,并能听得懂、记得住、学进去,况且这些理论对于搞临床实用价值很大,因此他们放弃了复习外语的想法,认认真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知识。
【作者简介】
  唐宋,196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卫生部(现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确定的第四、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中医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河南卫生经济研究会理事,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0部,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4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潜心钻研,学验俱丰,擅长治疗脾胃、肝胆、肿瘤、呼吸、妇科等杂病,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独到的经验和系统的学术思想。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而奋斗

第二章 统一整体观
第一节 人与自然
一、气候和地区差异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二、气候和地区差异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三、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 局部与整体
一、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
二、从生理活动上看
三、从病理变化上看
第三节 形态与机能
一、形态与机能
二、精神与形态

第三章 阴阳五行
概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概述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
二、何为藏象学说?
三、脏腑学说的形成,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藏象学说的内容
六、脏腑的功能属性
第二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饮食劳逸
……

第五章 经络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七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八章 病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十章 教学体会和中医基础理论探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