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研究:世纪的回眸与展望(核心素养与课程发展丛书,20世纪儿童研究,学校环境,社会机构环境)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儿童研究:世纪的回眸与展望(核心素养与课程发展丛书,20世纪儿童研究,学校环境,社会机构环境)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42.25 6.5折 65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明生;孙可平;高振宇;周加仙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5-24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方明生;孙可平;高振宇;周加仙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4
  • 版次 1
  • ISBN 9787567587267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4页
  • 字数 346千字
【内容简介】
儿童是现在更是未来,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每一个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权利。对于此,教师应学会“倾听儿童的声音”,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与内心世界。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则是立足于“儿童本位”的课程观,开展持续的跨学科研究和理论建构,探究真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儿童世界。这样两种“儿童研究”正是支撑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必将成为新世纪课程创新的源泉。
  《儿童研究:世纪的回眸与展望》以这样的姿态展开研究,形成了两条主线:一是对20世纪儿童研究的主要事件展开历史性的探究,回顾“儿童学”研究、西方儿童家庭社会史研究以及“儿童权利”思想的形成,勾勒出20世纪儿童研究的主要脉络;二是立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节点上,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与科学的视野上扩展儿童研究的领域,把握重点问题。我们发现,重建“儿童学”之研究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理念改变后的方法改进,而更是人口动态中隐喻的关乎人类价值重置的重大命题。
【作者简介】
方明生  博士,上海杉达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1999—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已发表《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等多部论著与译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研究与课程创新”。

孙可平  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并获得美国DePaul University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已出版《现代教学设计纲要》、《STS教育论》、《理科教育展望》、《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等著作,并发表了二十余篇论文。

高振宇  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土生导师,儿童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课程与教学论、儿童哲学、儿童史学。已发表《儿童哲学论》等多部论著与译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儿童学学术史研究”。

周加仙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做访问学者与博士后。已经出版了《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建制与教育创新》等多部论著与译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汉语阅读教育对神经网络的作用及其机制”等课题。
【目录】
导论  儿童研究的方法论转型

上编  回眸: 20世纪儿童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一章  科学思想影响下“儿童学”研究的蹉跎

第一节  奥斯卡•克利斯曼提出的“儿童学”

一、 关于克利斯曼“儿童学”博士论文的基本分析

二、 克利斯曼论“建立儿童学的必要性”

第二节  建构儿童学体系的初步尝试

一、 儿童学的研究对象

二、 儿童学的研究方法

三、 欧美儿童学组织的建立与运作

四、 20世纪初叶中国的儿童学研究与实践

第三节  儿童学研究衰落的根源

一、 学科之间壁垒森严

二、 速度崇拜科学主义

三、 缺乏方法论的创新

四、 忽略社会文化视野

专栏  克利斯曼儿童学博士论文(节选)

第二章  范式转型中西方儿童家庭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儿童家庭社会史的起步:

阿里埃斯《儿童的世纪》

一、 阿里埃斯《儿童的世纪》产生的背景

二、 《儿童的世纪》关于家庭演变的研究

三、 《儿童的世纪》关于共同体教育向学校家庭教育演变的研究

第二节  儿童家庭社会史的图像证史方法

一、 欧洲绘画艺术史中发现的“儿童期”观念的演变

二、 绘画证实的儿童社会史的若干侧面

三、 图像证史的儿童家庭社会史方法在教育史研究上的意义

第三节  儿童家庭社会史研究的扩展

一、 阿里埃斯之后西方儿童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 中国文化圈儿童与家庭社会史研究的拓展

第四节  儿童观社会史研究的视野、目的与方法

一、 “新史学”研究的视角: 复合时空中的具体的人

二、 阿里埃斯的方法: 两种综合与学际的双重视线

三、 儿童观社会史研究的目的

四、 儿童观社会史带来“儿童的发现”之再发现

专栏  “阿里埃斯范式”的概要与方法

第三章  “儿童权利”的发现:

赠予人类新千年的礼物

第一节  20世纪历史进程中“儿童权利”理念的演进

一、 “儿童权利”的提出(1924)

二、 “儿童权利”内涵的发展与深化(1959)

三、 “儿童权利”的国际立法(1989)

第二节  世界儿童问题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援助历史

一、 世界儿童问题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建立

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援助的发展历史

三、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援助历史发展的特点

专栏  《儿童权利公约》的思想奠基人:

雅努什•科扎克

下编  展望: 21世纪儿童研究的新视野

第四章  文化进化视域下的儿童脑、认知综合发展研究

第一节  生物、文化协同进化视角的脑、认知与文化学习

一、 人类文化的综合作用及其传承

二、 脑、认知演进与文化的共进

三、 学习: 人类的独特文化能力

四、 脑、认知与文化在人的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第二节  环境与儿童发展:“环世界”论视角出发的儿童研究

一、 尤克斯奎尔的“环世界”论及人类生物特性

二、 德国“哲学人类学”的位置与局限

三、 “环世界”论发展出的人的感知觉认识论与现象学

四、 从尤克斯奎尔的生物的“自然计划”到“人的计划”

第三节  基于脑与认知科学的教学研究之演进

一、 脑、认知科学与教学的联结: 历史演进

二、 基于脑与认知科学的教学研究: 21世纪的新兴科学

第四节  “躯体标记假说”设想的人可能的学习状态

一、 “编辑性自我”的可能性与作用

二、 “躯体标记假说”的特征

三、 原始自我、核心意识、扩展意识

专栏  图解尤克斯奎尔“环世界”论

第五章  社会互动视域下的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研究

第一节  儿童认知与情感综合发展的理论建构

一、 纳入社会视域的儿童认知与情感领域

二、 社会文化理论中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三、 社会视域下儿童认知与情感交互作用的复杂性

第二节  儿童认知与情感综合发展的文化干预

一、 儿童认知与情感综合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二、 文化干预下的儿童认知与情感综合发展实证研究

三、 社会发展环境中的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方式

专栏  维果茨基情感理论研究的视域

第六章  学校及社会机构环境中儿童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学校教育与生活环境间心理功能的转换

一、 分析源于儿童生活的科学问题的理论

二、 源于儿童生活的科学问题的统计分析

三、 源于儿童生活的科学问题的个案分析

第二节  社会机构对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影响

一、 关于科技场馆对儿童认知与情感影响的研究

二、 关于科技场馆对儿童认知与情感影响的调查

第三节  媒体环境对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影响

一、 媒体环境对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二、 基于访谈法的媒体环境对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影响研究

专栏  瓦西纳的儿童发展的文化观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