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文化研究(第三辑)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文化研究(第三辑)

正版现货,品相完好,套书默认发一本,若是多种封面版本的书,请咨询客服再下单,有批发需求的联系客服

17.09 3.5折 49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帆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3-29

图书-天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帆 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14-07
  • 版次 1
  • ISBN 9787100104746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8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近代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近代文化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学术集刊。封面题字:欧阳中石。丛书宗旨宗旨: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体现思想性、学术性、科学性、可读性的统一,反映海内外学术同行在中国近代文化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动态,努力办成学界同行切磋学术的平台、展示研究成果的窗口、了解学术前沿的园地、交流学术心得的论坛。主要内容:专刊有关中国近代文化史方面的学术论文,每篇字数在2万字左右。开设“传统文化研究”、“文化与社会互动研究”、“文化政策研究”、“文化交流”、“人物春秋”等专栏。
  《近代文化研究(第三辑)》现已征稿完毕,已经编委会严格审定。从精选出的这些论文看,作者队伍广泛,具有国际性;论题丰富,整体质量上佳,体现出当今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学术水准。这些高水平学术论文的集中展示,一定会对文化史研究乃至整个历史学的研究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作者简介】
  《近点文化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编。中心正式成立于2004年1月,是北师大首批重点投资建设的七家“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群体”之一。研究中心主要依托历史学系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室、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龚书铎教授的带领下,历史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作了重大调整,开始把中国近代文化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并于1984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室,从1986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多年以来,研究群体致力于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出大批学术人才,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成为体现我校历史学系的优势与特色的学科群体之一,并得到全国学术同行的公认与好评。2005年9月,以“中国近代文化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录】
文化思潮

郑师渠:五四前后外国名哲来华讲学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王宪明岳秀坤:没有“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19世纪前中期的三种“民族”观念及其可能的思想来源

学术史

房德邻:论康有为从经古文学向经今文学的转变――兼答黄开国、唐赤蓉先生

陈其泰:民国初年史学领域的新格局

陈勇:论钱穆与胡适的交谊与学术之争

王学斌:权力、学术与信仰的复杂交织:民国“颜李从祀事件”探析

戊戌维新

林辉锋:强学会成立时间考证补――兼谈强学会与强学书局的关系

贾小叶:陈宝箴与戊戌年湖南时务学堂提调、教习的更动

邱涛:“戊戌政变过程论”与戊戌变法研究

辛亥革命

王天根:《民报》阵营分野与辛亥革命前后政治舆论的媒介镜像

陈蕴茜:地方展览与辛亥革命记忆塑造(19271949)

王先明:从风潮到传统――辛亥革命与“革命”话语的时代性转折

文化与社会

关晓红:终结科举制的设计与遗留问题

杨齐福:试论20世纪初中国新式教育发展之偏差

许小青:二次北伐前后迁都之争与北平文化重建(1928―1931)

李志英:古代方志与近代社会调查之渊源关系探究

常书红:民初旗人的平民化及满汉文化交融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