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基础理论析难答疑

书口扉页笔记见图

8 5.0折 16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蒋燕 主编;辛瑛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3-08

文翰书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蒋燕 主编;辛瑛
  •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9
  • 版次 1
  • ISBN 9787801948052
  • 定价 1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7页
  • 字数 185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阐述、解答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的常见问题和疑难问题,而且还对学生经常疑惑的本学科所涉及的与其他学科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有关的基础问题进行了解答。全书共分概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5部分,总共240道题。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目的。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易懂易学,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研究。
【目录】
概论

  1 为什么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2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3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何特点

  4 《黄帝内经》以前还有更为古老的医学著作吗

  5 为什么把《内经》称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6 《内经》的成书年代约在何时

  7 《黄帝内经》作者是谁

  8 《黄帝内经》书名含义有哪些不同解释

  9 《素问》书名的含义主要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10 《灵枢》书名的含义主要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11 明确提出《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在什么时代?何人何书

  12 最早用分类方法研究《内经》的是何时何人何书?分类最完整的是何时何人何书

  13 研读《内经》的通行本为何书

  14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需要哪些主要条件

  15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

  16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何年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怎样

  17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演变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伤寒论》主要有哪些版本

  18 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19 何为“六经辨证”?“六经”是专指经络吗

  20 《金匮要略》从何得名?简述《金匮要略》的理论渊源

  21 何谓经方

  22 战国至唐代,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明清时代是温病学说的形成阶段

  23 第一部有关瘟疫的专著是什么?作者是谁?该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4 清代温病学家叶、薛、吴、王是指哪几位医家?其代表著作是什么

  25 “温热大师”叶天士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

  26 吴鞠通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 金代刘完素在促进温病学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28 为什么说金元时代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29 在温病学的发展史上,哪些医家的学术成就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0 前人提出新感、伏邪学说,在今天有何临床意义

  31 研究温病学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 谈谈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34 民国初年关于废除中医的争论

  35 如何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

  36 何谓“人与天地相参”

  37 何谓“天人相应”

  38 何谓“五脏化液”

  39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明了什么?在治疗水肿方面有何指导意义

  40 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41 何谓辨证?临床常用的辨证法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

  42 试述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43 试述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和辨证要点

  44 试述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辨证要点

  45 温病学为什么将卫气营血叫作“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其最早见于书?它在温病中实指什么

  46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概念与《内经》中的论述有何不同

  47 为什么要以发热与微恶寒并见和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阴阳五行学说

  48 怎样理解“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的道理

  49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最早见于哪一本书?它是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对立统一观念的

  50 《易经》的阴阳对立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51 阴阳学说的形成大约在什么时代?可从哪些记载中反映出阴阳学说已经形成?古人是根据什么创立阴阳学说的

  52 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

  53 为什么要首先学习阴阳五行学说

  54 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5 何谓“阴阳交感”

  56 如何理解“生之本,本于阴阳”

  57 何谓“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58 何谓“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59 如何理解“脾为至阴”

  60 为何说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61 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2 试说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63 怎样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4 何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65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含义是什么?后世是如何发挥的

  66 如何理解“阳化气,阴成形”

  67 如何理解“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68 如何理解“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69 解释“反作”和“逆从”的含义

  70 解释“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中清阳与浊阴的不同含义

  71 如何解释“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72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的含义是什么

  73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74 试述五脏各自的阴阳属性

  75 如何理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76 何谓药物的性能?药物性能是怎样论定的?中药性能理论基本内容有哪些

  77 何谓药物的“四气”?什么叫寒凉药,温热药?寒凉药,温热药具有哪些作用

  78 何谓药物的“五味”?中药“五味”各具有什么作用及适应证

  79 中药学有关五味太过则自伤,以及五味相胜的规律是什么

  80 中药的四气与五味的关系如何?中药四气五味的阴阳属性如何?四气五味及升降沉浮对临床有何意义

  81 如何理解“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一段经文,理论价值如何

  82 什么是五行和五行学说

  83 为什么说“五行生胜”说的提出标志着五行学说的形成?“五行生胜”是何时何人提出的

  84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85 何谓“土生万物”?“金曰从革”

  86 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和概括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87 怎样用五行学说解释五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88 五行学说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何意义

  89 试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足,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90 怎样理解“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1 何谓“亢害承制”

  92 何谓“贼邪”

  93 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五行学说

  94 浅谈相生规律在临床上的运用

  95 浅谈相克规律在临床的运用

  96 怎样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经络

  97 什么是“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98 关于五脏阴阳属性的归属有何临床意义

  99 何谓“四时五脏阴阳”

  100 谈谈脏腑的数目

  101 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是怎样划分的

  102 什么叫神魂魄意志?其病证及病理机制是怎样的

  103 如何理解“其华在面,其充在脉”、“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在诊断上有何意义

  104 如何理解《内经》中的“神”

  105 如何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

  106 何谓“血主濡之”

  107 如何理解“心者生之本”

  108 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的神

  109 望神的临床意义如何?为什么望神重在察目

  110 什么是“虚里”和虚里诊法?有何临床意义

  111 心包的形名和功能是什么

  112 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如何理解宣发与肃降

  113 脾与季节的关系是怎样的?“脾不主时”指的是什么

  114 如何理解脾主运化和脾气主升?脾统血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115 何谓“脾阴”

  116 如何理解“脾藏营,营舍意”

  117 如何理解肝体阴而用阳

  118 试解释五脏各有其对应的数的来历和含义。

  119 什么叫“气机”?肝主疏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疏泄功能与气机有何联系

  120 肝藏血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心主血、脾统血有何内在联系

  121 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122 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华的关系如何?结合局部望诊举例说明其临床意义

  123 何谓精?为什么说“精者身之本”

  124 为什么说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何以也称至阴?它与脾称至阴有何区别

  ……

病因病机

防治原则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