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的中国政治(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
50.1
4.6折
¥
109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郭成康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9787300296265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郭成康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8
-
版次
1
-
ISBN
9787300296265
-
定价
10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72页
-
字数
328千字
- 【内容简介】
-
从康熙帝晚年,经雍正朝,直到乾隆帝去世,祖孙三代皇帝的统治跨越了整个18 世纪。这 100 年间,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经过持续变革的重构,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高度强化并渐臻完备。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内在矛盾演变、满洲传统文化政治取向及国内外形势日趋严峻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与皇权扩张、国家治理效能强大相同步,18 世纪中叶清朝的国势达到了为外域瞩目、乾隆帝自诩的“全盛”。
18 世纪清朝国家政治体制组织架构严整、协调、灵活、高效;国政常规议事流程灵活、实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统治者无须众议或摒弃众议的所谓“圣衷宸断”,康雍乾时代并不经见,而通行的则是皇帝谕示议题,廷臣或地方大吏等遵旨议覆,后由皇帝钦断的常规议事程序,这有现存清代军机处、内阁等浩如烟海的档案为证。
应充分肯定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前夜,18 世纪中国政治体制限度发挥国家权力集中、治理高效的强大优势,对实现大一统伟业、强化多民族国家意识认同的历史性贡献。
不受任何权力制约的皇帝很难始终如一地保持政治开明的作风,君主专制政体禁锢思想、钳制舆论、销磨人才、败坏吏治等黑暗面日益弥漫。乾隆帝晚年喜谀恶谏、喜柔恶刚、喜从恶违的由人性弱点决定的专制偏好,更营造出朝野“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则四海讴歌”的政治迷信。盛清也未能摆脱纠缠古代中国政治的历史宿命。
- 【作者简介】
-
郭成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已退休。1941 年出生,北京市人。现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主要研究清史。出版《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政治卷》《乾隆正传》等专著,发表《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政治冲突与文化隔阂:杨名时案透视》《也谈满族汉化》《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刘兴祚论》等论文。与刘景宪先生合译《盛京刑部原档》(满文)。
- 【目录】
-
绪言
章| 18世纪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和完备
节顺康时期乾纲独断政治目标的初步实现
第二节奏折的创行和推广
第三节密谕的嬗变与军机处的肇建
第四节18世纪中国的国家中枢——军机处
第二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节部院与督抚的权力配置
第二节中央决策与地方的关系
第三章| 18世纪后期政治的腐败
节政治腐败的种种特征
第二节18世纪后期政治严重腐败的原因
第四章| 千秋功罪——从英国首次访华使团对中国政治的
观感谈起
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