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9787552005288
¥
15.4
2.6折
¥
59.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白吉尔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05288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9787552005288
上书时间2024-05-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
FOREWORD
记得第一次与白吉尔教授见面是在 1979年。当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代表团来华访问,旨在促进中法两国的科研合作交流。出于对上海史研究的执著,作为代表团成员的白吉尔教授毅然脱团一天来我院访问。黄逸峰院长即时组织了接待性的座谈会,我参加了这次座谈会。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法语翻译,我还临时充当了英语翻译。座谈结束后,我和白吉尔教授在一个小型院长办公室专门交谈了半小时,就双方当时研究的课题作了交流。我告诉她,我正在根据现存的公司档案资料主编一套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我指出,中国近代史上的关税税率的确定是中外双方协商、根据外方的要求而定,故被称为“协定关税”。就烟税而言,实际上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直至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烟税是中方根据英美烟公司的要求而定,故应称为“协定烟税”。当时白吉尔教授还很年轻,她对能够得到 73岁高龄的黄逸峰院长兼洋务运动研究专家的接见,以及年近花甲的《中国绅士》作者和企业史专家( 1990年代转入专门研究城市史)的我相识,表示非常荣幸。从这次座谈会开始,白吉尔教授就成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常客。我从 1984年开始任我院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院长,1987年转任院长,1999年始任顾问。在此期间,我一直有幸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接待白吉尔教授。我们因此成了好朋友,白吉尔教授也逐渐被西方同仁尊封为“上海人”。现在,体现这位“上海人”多年研究成果的《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中译本即将出版了,我感到非常高兴。
第一,强调了促进上海开埠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上海具有现代性,而不是单纯的现代化。从语言结构来看,中文的“现代性”和“现代化”只是一字之差,外文也只是后缀不同而已,但这两个词的实际意义相差甚远。现代化只是表面上能看到的东西,比比皆是的高楼大厦、高科技产品等都是现代化的表现,但这并不表示拥有这些实物的城市和个人都具有现代性。现代性是现代化在思维和行为上的体现,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联想到今天的中国,在同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上海自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是全国金融、经济和工业的龙头。最明显的是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尤其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她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远远超越了比她早开放的南方经济特区。有人说是上海的基础好。好在什么地方?白吉尔教授画龙点睛般地指出,好就好在上海和她的居民具有现代性。
上海居民的构成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特点。除了老城厢居民圈外,上海称得上是个移民城市。为了生存和发展,上海人富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正是这种能力,使他们能够接受西方人带来的思维和形式,把它们吸收消化,并转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犹如橘过了淮河便成枳,外国经验到上海后也走了味。这座城市虽然存在着外国租界,华洋杂处,但并没有像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城市那样丧失自我。她向全中国做出示范:何为洋为中用。在这里,古老的中华文明和西方的现代文化的相撞是以实用主义的方式来达到平衡的。因为这里涉及到的主要对象是中外双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他们希望的只是尽快地把各自的谋利手段合法化。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些接连不断的撞击中,上海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现代性逐渐融入了她的肌体。纵观上海史,上海人以其从西方人那里学来的经验来对抗西方以经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为主体的挑战,即以现代性来迎击西方。这座全中国最洋化的城市—“东方的巴黎”,也是民族意识最早觉醒、革命动员最为广泛的地方。她搭建了东西方思想交流的平台,汇集和包容了各种新生事物,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诞生。
第二,在肯定租界的殖民地性质的同时,强调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尽管租界是近代帝国主义侵华的产物,但它们对现代化上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由于上海公共租界的档案已经整理开放,我们对该租界的认识正在深入;而法租界的主要档案仍未公开,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困扰,因此白吉尔教授对法租界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当时各租界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工部局的事务由公共租界当局自行处理,公董局的行政则直接受制于远在巴黎的法国当局;英美推行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而法国崇尚的是1789年大革命以来共和政治的文化价值观,在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坚持整体利益原则。以具体史实为例,当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运作时,工部局决定向那些交得起费用的人供应自来水,交不出的免谈;而法租界是由公董局出面向英商购水,然后通过公共水龙头向租界内居民免费提供用水,包括中国居民在内。
如果说公共租界给上海带来了市场观念、资本运作、现代科技和企业管理等全新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法租界则提供了市政管理、城市建设、宗教保护和公共利益等典型的官僚主义统治样本。因此公共租界能够在外滩建立远东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和创设了诸多现代工厂企业,而法租界这个在商场上不算合格的学生却能造就更为优越的人文思想环境和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就上海某些现象而言,比如海派文化,是否曾受到法租界思想环境的影响?
第三,作为西方汉学家,白吉尔教授研究上海史的着眼点和中国学者不同,她从租界史切入,以点成面,逐步了解整部上海史。她肯定了上海人在这座城市发展中杰出的贡献,同时也提醒不要疏忽那些曾经把上海当成家园来建设的外国移民。尽管这些外国人成分复杂,出发点各异,但他们的确为城市尽过力。白吉尔教授的专著显示:与公共租界相比,法租界公董局的所作所为似乎更加“无私”些。他们把上海的租界当成法国的属地来管辖,完全套用法国式官僚主义制度,连租界的行政年度预算都由巴黎规划制定,由外交部直接派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租界内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市政建设。这些费用也由公董局负责筹措,不足之处可向国内申请支援。至今依旧存在的原法租界内的道路和公用事业设施,多少能反映出那些外国移民所作的努力。
我认为,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史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帝国主义侵略、忽视租界对上海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观点是不恰当的;而个别过分肯定租界作用的现象也是值得推敲的。最科学的方式还是像白吉尔教授那样,注重史实,不偏不倚。
白吉尔教授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上海人”的尊称,在某种程度上她也把自己当成了上海人,真切地关注着正在上海发生的一切。衷心希望她的新著能够进一步促进上海史的研究,与我们携手共进,为上海史研究的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商品简介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记叙涉及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目的在于强调该城市演变过程中,导致这种持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于当地社会生活中,日复一日,多层次各方面综合研究的目标集中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上海史显得极其复杂。它经历了激烈的和对立的历史插曲和片断:被迫开埠、太平天国起义、资本主义突飞猛进,以及革命运动、国民党独裁、日本占领,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以及进入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然而,从远处观察,在异地遥望,这部剧烈动荡的历史似乎由一种定式操纵着,一种超越一切的寻觅,即对现代性坚持不懈的追求。
作者简介
白吉尔,教授。曾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当代*国研究和资料中心主任,巴黎东方语言文明学院*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专著有《旧政权结束时的上海金融危机》、《*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清朝官员与买办:东亚危机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到今天》等。
目录
序
中文版序:从远方遥望上海
中文版再版序言:十年之后
前言:上海与中国现代化
第一部分 开埠(1842-1911)
第一章 上海城里的外国人(1843-1853)
“蛮夷”的到来
从纳贡制到条约制
双重误解
为什么是上海?
外国人特定居住区
双重面貌的城市
第二章 地方外交和国家政治(1853-1864)
小刀会占领中国城(1853-1855)
太平军的进攻(1860-1862)
中国人定居租界
上海模式与条约制度
第三章 上海资本主义的诞生(1860-1911)
对外贸易,增长的动力
世界主要的港口之一
银行和投机
早期工业化(1860-1895)
工业的新崛起(1895-1911)
洋行与会馆公所
买办
中外资本主义
外国领事―经济舞台上摇摆不定的角色
没有结果的官方现代化运动
第四章 上海社会万花筒
早期上海滩的居民
租界里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社会
第五章 租界模式
公共租界
例外的法国人
中国士绅缓慢的动员
城市现代化与思想转变
第六章 1911年革命
“杀呀!杀呀!万众直前”
没有未来的资产阶级革命
对未来失望
第二部分 大都会(1912-1937)
第七章 上海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1912-1937)
1920年代的经济奇迹
上海的新企业家
商业资产阶级的初创时期
国民党与经济制度现代化(1927-1937)
国家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
第八章 革命的熔炉(1919-1937)
革命力量的高涨
上海的革命政党1321925年五卅运动
国民党镇压共产党
外国人的恐慌
蒋介石与1927年“四一二”事变
从起义罢工到城市恐怖:共产党影响在上海的衰弱
救亡运动和群众运动的新高潮
第九章 秩序与犯罪(1927-1937)
大上海市政府
道德秩序与社会控制:新生活运动
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交织
不相称的结果
犯罪盛行
鸦片与“犯罪肆虐”
青帮与“法国亲戚”(1927-1932)
掌控华界
第十章 海派文化与现代性理念
城市新貌
消费的狂热
对外国影响的开放
时空转换
崇尚体魄和外表
“摩登女郎”
新式娱乐活动
上海的文学与文学在上海
上海和新艺术
早期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第三部分 一个时代的结束(1937-1952)
第十一章 战争,沦陷和国际地位的终止
淞沪之战和中国城被占领(1937年)
孤岛(1938-1941)
慕尼黑和维希对租界的影响
上海精神到哪去了?
黑暗世界(1941-1945)
沦陷的上海
抵抗
合作分子
生存
第十二章 返回革命潮流中(1945-1952)
从梦想到幻灭(1945-1949)
上海资产阶级的最后一把火
中国自由主义的尾声
共产党攻克上海前夕2491949-1952年的上海
统一战线的战略
社会进入新秩序
第四部分 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
第十三章 上海地位的变化
计划经济的支柱
规模宏大的工业基地
城市建设被迫停止
严格控制下的社会
新的不平等
“”和上海“激进主义思潮”
第十四章 重振雄姿(1990-2000)
改革列车的尾灯
龙头
浦东与再现辉煌的城市
新上海人
娱乐、金钱与自由
海派的幽灵
尾声:迈向21世纪的上海
大事记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内容摘要
白吉尔编著的这本《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记叙涉及一个半世纪的历史,目的在于强调该城市演变过程中,导致这种持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于当地社会生活中,日复一日,多层次各方面综合研究的目标集中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上海史显得极其复杂。它经历了激烈的和对立的历史插曲和片断:被迫开埠、太平天国起义、资本主义突飞猛进,以及革命运动、国民党独裁、日本占领,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及进入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然而,从远处观察,在异地遥望,这部剧烈动荡的历史似乎由一种定式操纵着,一种超越一切的寻觅,即对现代性坚持不懈的追求。
主编推荐
本书为上海史的权威通史性著作,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完整梳理了上海从1842年开埠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着重剖析了上海“现代性”的形成轨迹。在本书中,白吉尔认为上海之所以在近代比中国其他开埠城市更先进发达,是因为其很早就从单纯的“现代化”步入了“现代性”。
【前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