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
¥
5.6
1.6折
¥
36
全新
仅1件
作者何森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06089401
上书时间2025-01-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森 著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6
-
版次
1
-
ISBN
9787506089401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240页
-
字数
220千字
- 【内容简介】
-
哪个皇帝都希望江山永固,
哪个统治者都希望千秋万代,
皇帝万万岁,江山万万年,
然而世事如流水,没有铁打的江山。
争皇权,继大统,弑父杀兄天王老子也不顾;
施谋略,巧布局,尔虞我诈挖空心思肉搏战;
兴也勃,亡也忽,千变万化谁都难逃铁规律。
- 【作者简介】
-
何森,男,陕西韩城人,做过编辑、记者。曾在北京大学讲授国学及历史,主要著述:
《走出森林的人类——古希腊及欧美文学的痛苦意识》
《在历史的深处沉思——与李鸿章关于民族大旗的对话》
《国变——研究一个强大的朝代怎样面对危机》(2010年青岛出版社)
《宫变——揭秘庄严的帝王宝座后有什么诡异的权谋》(2010年青岛出版社)
- 【目录】
-
目录
第一篇老子英雄儿好汉——励精图治缔造盛世 /
唐太宗李世民和清世宗雍正,他们缔造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盛世,一个是贞观之治,另一个是康乾盛世。但是,客观来讲,两位接班人都有为后人诟病的地方,李世民算得上千古明君,但玄武门兵变还是为自己的历史留下许多有争议的东西,所谓杀兄、屠弟、逼父不管怎么讲,都是不光彩的事情;至于雍正皇帝,他的勤勉与敬业以及对康乾盛世所起的巨大作用,已经不需要我们做更多的赘言,但传说中的“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的确影响了他的声誉。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名君,是所有的创业者渴慕已久的接班人,历史常常有令人无奈的遗憾,让我们揭开历史的篇章,看看盛世之君君临天下的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千古名君 /
玄武门事件中,李世民占了先发制人之利,大大弥补了其兵力不足的弱点。李建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危机感,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太过掉以轻心了。身为长子,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又得到父亲的全力支持,所以,他过分自信,看不到对方的优势,也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他曾得意地对元吉评说秦王:“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但他恰恰死在李世民的弓箭之下。说明他比之李世民是太缺乏军事头脑了。但是,做皇帝首要的乃是政治家的才能,而非军事家的本事,更不必说李建成手下也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后来都为李世民所重用而成贞观年间一代名臣,可见,李建成也是擅长招贤纳俊的。唐太宗李世民继承皇位可以说名至所归,但“贞观之治”与他的“虚心纳谏”并没有多大关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玄武门兵变对李世民带来的压力和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这其实是一种动力,也是他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的主要原因。
清世宗雍正——九王夺嫡捷才先登 /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凡人素质的君王,他急躁、残忍、有些猜忌,说话还有些尖酸刻薄,但他勤勉,办事认真而且严谨细致,“自朝至暮,一日万机”,在位十三年,他锐意改革,兴利除弊,使他在康雍乾三朝,承前启后,名垂史册。相形之下,八阿哥胤祀学的是为人之道,并没有学到为君之道,胸有沟壑之险,城府之严,这本来是极好的政治素质,但他爪牙锋利,羽翼丰满,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一旦有事,可以说一呼百应,他的优势已经成为矫治时弊的最大障碍,加之其官场党羽,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这样的人让他担负整顿吏治的重任可能更加困难。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不但弄巧成拙,反而愈描愈黑,这可能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所以,不论雍正的个性如何不招人喜欢,都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开辟一代盛世的好皇帝。
对话:李渊与康熙关于选择接班人的对话 /
第二篇老子英雄儿混蛋——恣意妄为亡国之君 /
不管是胡亥还是杨广都不是合适的接班人,一个无意间继承皇位,既没有政治责任,也没有最起码的政治素质,一生的目的就是贪图享受;另一个可以说穷奢极欲、爱慕虚荣,而且好大喜功。他们都是通过阴谋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都有害死父亲的嫌疑,都留下历史疑案,其结局也惊人的相似,胡亥被自己最亲近的手下人结束性命,杨广则希望自己完蛋时,还能像陈叔宝一样被封个公爵。胡亥只求做一个郡王、一个万户侯,最后愿意同妻子做普通百姓,纳税服役,但最终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任何人愿意挑选混蛋做自己的接班人,但没有天生的混蛋,有的人因为生活方式变化而混蛋,有的人则因为周围的人而混蛋。但是,如果您的接班人真的有些混蛋,您该怎么办?
秦二世胡亥——胡作非为奸人唆使 /
胡亥走的这条路是:皇室贵胄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权臣扶他上了宝座——权臣利用他翦除异己——被权臣架空——被权臣逼宫。应该说胡亥不适合作皇帝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志趣和追求,胡亥既没有治国的才干和本领,也没有政治家的心机和城府,可以说他根本不懂政治,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要当皇帝,他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最大的目的就是享受生活。他能成为秦始皇的接班人,还能享受几年,过几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日子,最后折腾亡国,全赖赵高、李斯所赐。所以让胡亥来承担历史责任有失公允,秦始皇也从来没有把他当做接班人培养,应该承担历史责任的是秦始皇,另外就是扶苏,他的迂腐、愚忠,不具备权谋通变之才,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志大才疏 /
隋炀帝杨广并不是愚昧懦弱之人,他聪明智慧,很有才气,还是一个出色的诗人,自小善属文,诗赋雄丽;又倡导艺术,赏析书画,繁盛百戏。在文治方面,创设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并且兴办学校,敦奖名教,统一经学,整理图籍,将儒道佛三教并重,积极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正式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深远了。纵观杨广的一生,他能文能武,有勇有谋,绝顶聪明,但性格中却有作为一个帝王最致命的许多弱点。其一就是虚荣心。杨广非常爱面子,他奢靡浪费到极点,其实不光是图享受,更是为了讲排场,讲阔气,显示帝国的富有和帝王的威严。但是,从选择接班人的角度看,任何人处于隋文帝这个位置,可能都会考虑让杨广接班的,这是大势所趋,也是现实所迫。隋文帝最大的失误是选对了合适的接班人,却没有从体制上对他有所节制。
对话:秦始皇与隋文帝关于亡国之君的对话 /
第三篇老子英雄儿笨蛋——托孤保驾贻患无穷 /
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为人皆知,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的愚昧令人捧腹。客观来讲,历史对刘禅的误会可能更多一些,以中人之资,能做太平皇帝几十年已经是一个奇迹了,用强硬手段把自己两个弟弟刘永、刘理封王后迁到了边地,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至于他在洛阳做安乐王的所作所为,应该是韬光养晦的策略,不然以司马氏之智,他不可能活得下来。至于晋惠帝,我们不能把如此大的历史责任放在一个智商不全的人身上,他的一生处于半傻半愚之间,知冷知热,知苦知痛,既能因司马威掰他手指而怒,也能因嵇绍血溅己衣而悲,但就是不能像常人那样有条理地行事,其最大的优点是昏而不虐,祖逖曾讲:“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民庶怨叛。由诸王争擅,自相夷灭,逐使戎狄乘虚,毒逋中土”,最令人痛心的就是雄才大略的晋武帝,他才是这场悲剧中最令人沉思的主角。
晋惠帝司马衷——白痴皇帝大乱之源 /
惠帝司马衷智商极低,“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令人捧腹,这样的皇帝怎么继位?作为白痴皇帝的父亲,雄才大略的晋武帝又是怎么想的?他有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叫司马遹,他才是司马炎最大的希望。但司马炎死后,贾南风先下手为强,捏造罪名,陷害司马遹致死,此后,诸侯讨伐贾后,致使晋朝酿成连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是晋武帝始料不及的。我们不能把如此大的历史责任放在一个智商不全的人身上,他的一生处于半傻半愚之间,知冷知热,知苦知痛,既能因司马威掰他手指而怒,也能因嵇绍血溅己衣而悲,但就是不能像常人那样有条理地行事,其最大的优点是昏而不虐,祖逖曾讲:“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民庶怨叛。由诸王争擅,自相夷灭,逐使戎狄乘虚,毒逋中土”,最令人痛心的就是雄才大略的晋武帝,他才是这场悲剧中最令人沉思的主角。
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暗藏玄机 /
客观来讲,刘禅真的是个智者,未必就是“扶不起的阿斗”。长坂坡之战,除了赵云的骁勇善战和曹操外,能在千军万马的喊杀中睡得安稳如泰山,你不能不说他的生命之坚韧,所以,后人对这位有太多的误会。诸葛亮死后,刘禅遇缺不补,蜀汉从此再也没有丞相。蒋琬、费祎尽管做过大将军、尚书令,但军政、内政大权还是分开了,似乎有互相牵制的意思。后来的人就是顶多只能拥有兵权,而无内政大权,这种才智,难道是一个傻子做出来的?此外,孔明死后,刘禅鼎新改造,新设大将军一职,侍中、尚书、将军、长史、参军等职位,刘禅从来都是奖罚分明,大将军一职由蒋琬传到费祎,再由姜维接任,尽管是孔明安排好的,但是,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内奸和瞬息万变的场面,没有两下子,就是“照过去方针办”也未必有那么简单。这和“据长江之险,虎踞江东”的孙权相比,未必逊色。最后,除了孔明留下的制度外,运作整个蜀汉的经营,这个重责大任就落在刘禅的身上,终刘禅一世,没有奸佞权臣干政的情况出现,可见他的皇权控制能力是很强的。
对话:晋武帝与刘备关于选择接班人的对话 /
第四篇老子英雄儿软蛋——兔死狗烹人才凋蔽 /
他们都是那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皇帝,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之人,都选择了性格相对懦弱的接班人,一个是为人“仁弱”的汉惠帝刘盈,另一个是“性仁厚”的皇太孙朱允炆(太子朱标早逝),不管是武力夺取,还是和平演变,其共同点都是叔叔接过了侄儿的班。刘盈和朱允炆都遇到个性强悍的政坛对手,一个是自己的母亲(吕后),另一个则是自己的叔父(朱棣),一个是死后的宫廷政变,另一个是长达八年的“靖难之役”。尽管如此,在政治权力斗争方面,个性软弱未必就是坏事,同样,个性强悍也未必一定能臣服天下。当您的接班人个性懦弱时,您究竟怎样做,才能让您的天下安然渡过瓶颈期。
汉惠帝刘盈——优柔寡断吕后专政 /
刘邦除了杀了几个武将外,对其他功臣还是很厚待的,像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都是汉王朝的重臣。刘邦杀了功臣后,结果是加强了中央的实力,尽管他死后出现了权力真空,但由于他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经验丰富的老臣,因此无论是吕氏的篡权还是之后的七王之乱,都没有对中央产生很大的破坏,也使得汉王朝开辟了封建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吕后统治的时代或许让人感到一片血污,但终究只限于宫廷争斗,其铁腕决断,尽显政治强人本色。她诛杀功臣,铲除异己,做事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其凶悍凌厉让须眉男子汗颜不禁。从接班人角度讲,所谓的商山四皓本质上都是利禄之徒,刘邦本来就没有易储的打算,之所以放出那样的话,意在警告吕后不要过分,如果他真的不顾众人同意,把如意立为太子,以戚夫人的政治能力,母子生命尚难保全,更不用说皇位。其实,刘邦当时最关心的是如何保全他们母子,可惜后世文人读史不精,竟然曲解历史,让人叹息。
建文帝——文人治国秀才朝廷 /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在重新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时,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但最终因为朱棣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而放弃这种想法,朱元璋越过燕王朱棣在内的众多儿辈,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不是因为一时爱憎,而是为长远打算和考虑的。朱棣面对军事压力,起兵造反的可能性很小,靖难之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建文朝的军事战略有问题。建文帝最大的失败是削藩的时机很不成熟,朱棣之所以在靖难之役中取得胜利,有很多偶然的机缘,比如“莫伤害朕之叔父”的不明智,致使朱棣多次绝处逢生,假使明军在战场上能“擒贼先杀王”,燕军早就败亡。此外,从建文帝和朱棣的年龄相比,建文帝必然能笑到最后,朱高炽无法和建文帝相比,建文帝的治国政策并没有错,“建文”年号也非常好,他主要输在用人方面,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皆书生,仓促行削藩之计,不知兵事,也没有什么大的战略眼光,以至于误己误国,最后招致灭族惨祸。
对话:汉高祖与明太祖关于个性懦弱接班人的对话 /
第五篇皇帝英雄臣捣乱——善待功臣平稳过渡 /
刘秀靠的是武力消灭各个割剧势力,而赵匡胤则是军事政变,刘秀的功臣大多是跟他出生入死且自身有一定势力的地方豪强,而赵匡胤的功臣大都是些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或地方节度使,因此他们对待功臣的处理方法应该是不同的,前者应该削弱和瓦解他们的势力,后者则应该分散和解除他们的武装部队。
光武帝刘秀——厚待功臣后患无穷 /
刘秀并没有采取削弱功臣的方法,反而使他们进一步坐大,对于那些支持他的豪强,给予他们经济上的特权和补偿来换取他们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力,并和他们联姻来稳固自己的统治。由于地方豪强有一部分和皇家联姻,就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政,另一部分豪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在朝堂之上大肆培养自己的亲信和势力。于是,东汉一朝,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的豪门比比皆是。因此,从效果上来看,刘秀的做法尽管有值得称道之处,但其实是在削弱中央和皇族的势力,让地方豪强进一步坐大,并没有解决自西汉以来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而且,正是由于皇族势力单薄,才使得东汉中后期,皇帝和朝政一直在外戚和宦官手中把持,为东汉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权技高一筹 /
赵匡胤吸取了唐以来武将拥兵自重,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经验教训,对于那些拥戴他即位的高级将领和节度使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作法,即让他们交出兵权,给他们在经济上的补偿,表面上看和刘秀颇为相似,但由于对象不同,所取的效果也大不一样。赵匡胤的高级将领只在军事实力上对中央产生了威胁,在其他方面则比较差,也就是说他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军队,离开了军队他们的影响力就几乎不存在了。因此,赵匡胤虽然给予他们经济上的补偿,但却没有给他们经济上的特权,也就是说他们充其量只是一个富翁,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丝毫的影响力,他们是的的确确被削弱了。赵匡胤不仅解除了那些将领的兵权,也解决了唐中期以来数百年的地方强于中央的局面,结束了唐以后政权多亡于武人之手的局面。赵匡胤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没有流血,可以说是在解决开国元勋的问题上处理的最得当的。
对话:光武帝与宋太祖关于对待开国功臣的对话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