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5G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

70.1 5.0折 139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晓峰 ;沈祖康 ;王欣晖 ;魏贵明 ;高秋彬 ;徐晓东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115544032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晓峰 ;沈祖康 ;王欣晖 ;魏贵明 ;高秋彬 ;徐晓东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8
  • 版次 1
  • ISBN 9787115544032
  • 定价 1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1页
  • 字数 436千字
【内容简介】
5G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 主要介绍了5G无线增强技术及相应的国际标准化内容。其中,包括5G车联网技术、5G非授 权接入技术、大规模天线增强技术、终端节能技术、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技术、接入增强技术(包括非正交多址标准化过程的介绍)、多连接及载波聚合增强技术等。本书不仅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还对这些技术的标准化过程及标准化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书适合从事移动通信研究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师及希望了解5G相关情况的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刘晓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任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博士,IMT-2020(5G)推进组国际合 作组、5G与AI融合研究任务组组长。多项国家重大专项负责人,多次荣获CCSA国际标准一等奖。

沈祖康

华为无线标准部部长,3GPP标准技术专家,3GPP TS 38.212编辑人。清华大学本科,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

王欣晖

中兴通讯无线标准总经理、副总裁,东北大学硕士。3GPP TSG GERAN副主 席,CCSA TC5副主 席。多次荣获CCSA国际标准一等奖,全球拥有授 权专利超50项。

魏贵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所无线与移动研究部主任,曾兼任TD-SCDMA专家组、TD-LTE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组织和发展策略等研究工作。 

高秋彬

教授级高工,清华大学博士,大唐移动3GPP国际标准高 级技术专家。2014年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徐晓东

中国移动3GPP国际标准技术专家,3GPP RAN副主 席,东南大学博士。
【目录】
第1章  5G无线增强设计概述 

1.1 5G无线增强设计概览 3

1.2 5G无线增强关键技术总体设计思路 4

第2章 接入增强

2.1 2步随机接入 10

2.1.1 基本原理及应用场景 10

2.1.2 整体流程 12

2.1.3 MsgA PRACH 14

2.1.4 MsgA PUSCH 19

2.1.5 功率控制 23

2.1.6 MsgB设计 26

2.2 非正交多址 35

2.2.1 基于比特级处理的多址标识 38

2.2.2 基于符号级处理的多址标识 39

2.2.3 其他多址标签设计 44

2.3 小结 46

第3章 增强多天线技术

3.1 增强信道状态信息反馈 48

3.1.1 基本原理 48

3.1.2 码本结构 49

3.1.3 码本参数指示 52

3.1.4 CSI丢弃以及码本子集约束 56

3.1.5 端口选择码本 59

3.1.6 UCI上报 59

3.2 增强波束管理 60

3.2.1 基本原理 60

3.2.2 降低开销和时延 60

3.2.3 SCell波束失效恢复 65

3.2.4 L1-SINR 68

3.3 多点协作传输 68

3.3.1 基本原理 68

3.3.2 S-DCI方案 70

3.3.3 M-DCI方案 75

3.3.4 URLLC增强方案 78

3.4 上行满功率发送 82

3.4.1 基本原理 82

3.4.2 Mode 0方案 83

3.4.3 Mode 1方案 84

3.4.4 Mode 2方案 86

3.5 参考信号增强 87

3.5.1 基本原理 87

3.5.2 基于CP-OFDM波形的PDSCH/PUSCH的DMRS增强 87

3.5.3 基于DFT-s-OFDM波形的PUSCH/PUCCH的DMRS增强 88

3.6 小结 89

第4章 定位技术

4.1 概述 92

4.2 NR R16定位技术介绍 94

4.2.1 NR E-CID定位技术 94

4.2.2 NR DL-TDOA定位技术 95

4.2.3 NR UL-TDOA定位技术 96

4.2.4 NR Multi-RTT定位技术 98

4.2.5 NR DL-AoD定位技术 100

4.2.6 NR UL-AoA定位技术 101

4.2.7 NR RAT混合定位技术 101

4.3 定位测量值 102

4.3.1 UE定位测量值 102

4.3.2 基站定位测量值 105

4.3.3 定位测量值的取值范围和分辨率 107

4.3.4 定位测量值质量指示 107

4.4 下行定位参考信号 108

4.4.1 DL PRS设计 109

4.4.2 DL PRS配置 115

4.5 上行定位参考信号 119

4.5.1 上行定位参考信号设计 119

4.5.2 上行定位参考信号配置 124

4.6 物理层过程 126

4.6.1 下行物理层过程 126

4.6.2 上行物理层过程 129

4.7 定位协议架构和高层定位过程 133

4.7.1 定位架构 133

4.7.2 定位功能概述 136

4.7.3 定位过程 137

4.7.4 定位安全 139

4.7.5 广播定位辅助数据 140

4.8 非RAT相关定位方法 143

4.8.1 概述 143

4.8.2 A-GNSS 143

4.8.3 大气压力传感器定位 144

4.8.4 WLAN定位 144

4.8.5 蓝牙定位 144

4.8.6 TBS定位 145

4.8.7 惯导定位 145

4.9 定位性能 145

4.10 小结 147

第5章 终端节能技术

5.1 概述 150

5.2 技术原理 152

5.2.1 PDCCH监听减少 152

5.2.2 时域自适应节能 155

5.2.3 频域自适应节能 156

5.2.4 天线域自适应节能 157

5.2.5 无线资源管理测量节能 157

5.3 DRX优化 159

5.4 辅小区休眠行为 161

5.4.1 辅小区休眠行为引入 161

5.4.2 辅小区休眠行为状态转换 163

5.4.3 DRX激活期内辅小区休眠行为指示 163

5.5 节能信号设计 164

5.5.1 节能信号功能 165

5.5.2 节能信号传输信道 166

5.5.3 节能信号DCI格式 170

5.6 跨时隙调度节能技术 171

5.6.1 跨时隙调度节能技术原理 172

5.6.2 跨时隙调度节能技术流程 172

5.6.3 跨时隙调度节能方案指示 173

5.7 最大MIMO层数自适应节能技术 176

5.8 终端网络协同 177

5.8.1 释放偏好上报 177

5.8.2 配置参数偏好上报 177

5.9 RRM测量放松 178

5.10 小结 179

第6章 V2X

6.1 NR V2X总体架构和设计 183

6.2 NR V2X同步机制 185

6.2.1 NR SLSS设计 185

6.2.2 NR S-SSB结构设计 186

6.2.3 NR PSBCH内容设计 187

6.2.4 S-SSB资源配置 189

6.2.5 Sidelink同步优先级设计 190

6.3 物理层结构 191

6.3.1 时频结构 191

6.3.2 资源池配置 193

6.3.3 PSSCH 195

6.3.4 PSCCH 195

6.3.5 DMRS 198

6.3.6 PSFCH 199

6.3.7 AGC 201

6.4 物理层过程 201

6.4.1 HARQ过程 201

6.4.2 功率控制 206

6.4.3 CSI反馈 207

6.5 资源分配 208

6.5.1 模式2资源分配过程 208

6.5.2 模式1资源分配过程 212

6.6 小结 215

第7章 5G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增强

7.1 5G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增强综述 218

7.2 5G URLLC R16标准化设计 220

7.2.1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增强 220

7.2.2 上行控制信息反馈增强 228

7.2.3 物理上行数据信道增强 231

7.2.4 上行免授权传输增强 239

7.2.5 下行半静态调度增强 245

7.2.6 上行终端间复用 248

7.2.7 上行终端内不同业务复用 254

7.3 小结 258

第8章 接入回传一体化(IAB)

8.1 概述 261

8.2 IAB网络架构及协议栈 261

8.2.1 网络架构 261

8.2.2 协议栈 265

8.3 物理层设计 269

8.3.1 IAB节点发现和测量 269

8.3.2 IAB节点随机接入 271

8.3.3 IAB同步定时 273

8.3.4 IAB资源复用 275

8.4 IAB承载映射及路由 280

8.4.1 承载映射 280

8.4.2 路由 283

8.5 IAB拓扑管理 286

8.5.1 IAB节点启动 286

8.5.2 IAB节点迁移 290

8.5.3 IAB节点无线链路失败 292

8.6 其他 294

8.6.1 流控 294

8.6.2 低时延调度 296

8.6.3 LTE路径传输F1-C数据 299

8.6.4 IP地址获取 301

8.7 小结 302

第9章 5G免许可接入设计

9.1 5G免许可接入设计整体考虑 305

9.1.1 免许可频段监管规则 305

9.1.2 免许可接入频段及部署场景 306

9.1.3 免许可接入频段物理层设计 307

9.2 免许可接入标准化设计 317

9.2.1 初始接入信道及信号设计 317

9.2.2 下行信道及信号设计 320

9.2.3 上行信道及信号设计 325

9.2.4 信道接入过程设计 328

9.2.5 初始接入过程增强 334

9.2.6 HARQ增强 335

9.2.7 预配置增强 339

9.2.8 大带宽增强 341

9.3 小结 342

第10章 5G双连接和载波聚合

10.1 背景 344

10.1.1 5G CA 344

10.1.2 5G MR-DC 345

10.1.3 MR-DC和NR CA增强的R16立项内容 345

10.2 NR CA增强 346

10.2.1 不同子载波间隔的跨载波调度/CSI-RS触发 346

10.2.2 异步CA 349

10.2.3 减时延 350

10.3 MR-DC增强 354

10.3.1 NR-DC上行功率控制 354

10.3.2 上行传输增强 355

10.3.3 减时延 360

10.3.4 降开销 366

10.4 小结 367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